<p class="ql-block">每逢佳节与喜庆的时日,人们总喜欢放鞭炮庆贺来增添喜气。而在湘西南会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不仅继承这一喜庆的庆贺方式,还流传着小孩抢鞭炮这一民风习俗。</p> <p class="ql-block">主人家每逢家里有喜庆之事,往往会提前几天告知村里的人,除了通知村里的亲朋好友一同去喝一杯喜酒外,也暗示小孩子在黄道吉日可以去主人家抢鞭炮。按照当地的民俗习惯,小孩去得越多,寄寓着本家人丁兴旺,抢鞭炮的场面越热闹,预示本家生意顺利、财源广进。</p> <p class="ql-block">到了喜庆的那天,一大早,一帮小屁孩儿疯在一起,守候在迎亲或接亲队伍必经的路口。只要听到报讯的大炮一响,守候的和本来玩耍的小男孩齐齐放下手边的事,很自觉地集结成队奔向那迎亲或接亲的人群,眼睛齐刷刷地搜寻那背着包或提着袋子放炮的人。一旦炮落地,瞬间就会被抢的四分五裂。遇上斯文的放炮人,等他将炮撕开或刚点着时,炮已经成了小孩的手中之物;若碰到精明的放炮人,放炮时不撕开炮,只找出炮的引线,用火一点,整包丢出,抢炮的小孩就只好对着“噼里啪啦”的鞭炮一阵乱踩。如果放炮的人有几个,小孩手里拿着刚抢的鞭炮,又会奋不顾身地脚踩另一处的鞭炮,颇像一群庆贺佳日跳舞的小演员。抢炮胆大一点的小孩,紧挨着放炮的人,只要放炮人把炮一拿出,往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炮抢到手了。有时,好不容易抓到手的鞭炮,装进口袋,“啪”的一声,就在口袋里炸开了花。但只要鞭炮还在继续,小孩会同样冲锋陷阵,拿脚去踩,用手去抓。鞋子、裤子烂了,脚、手被炸伤了,大家全然不顾,历经浓烟,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次战斗。这时,好客的主人家会马上倒水给小孩洗脸、洗手,拿出糖果、水果、点心招待这一群添喜的小孩儿。</p> <p class="ql-block">之后,孩子们拿着抢来的“胜利品”,村的这一角落“轰”的一声响,村的那一边又传来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沉寂的山村里到处都洋溢着吉日的喜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日益丰富。村民在节日里都购买了大量的鞭炮来喜庆,加上大人们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安全考虑,这一民间习俗也逐渐成为历史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