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童年 筝筝向上”——金山堡小学第五届风筝比赛

a·小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轻风托纸鸢,扶摇上青天。”风筝是交流的使者、自由的象征,它联结着友谊,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在这春回大地的醉美时光,为确保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落实“双减”政策,弘扬传统风筝文化,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金山堡小学于3月29日举办了以“放飞童年 筝筝向上”为主题的校园风筝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各班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趁东风放纸鸢”,开始了“风筝节”活动。同学们手擎线盘,看风筝扶摇直上,一只只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纸鸢在空中旋转盘旋,渐渐形成一片风筝之海,一片欢乐之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活动不仅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金山堡小学也会以此为契机,为孩子们创造更多拥抱自然、放松身心、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风送暖,纸鸢飞舞。风筝比赛结束后李校长为比赛获胜的同学颁发奖状和奖品。愿金山学子们的人生梦想也如同这随风飘扬的风筝一般,越飞越高!</p> 历史渊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筝制作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墨子和鲁班以木材制成鸟禽状器械,放之能飞,称为“木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代开始以竹篾扎成鸟禽状骨架,上糊以纸,称为“纸鸢”。后来又在纸鸢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飞时因风吹而引起哨响弦鸣,声音悦耳,如同鸣筝,故称“风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有过多次转换。根据史书记载,风筝的最初功用是用于军事。</p><p class="ql-block">到了唐代,风筝的功用转向娱乐,同时由于纸业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风筝逐渐走向民间,类型也丰富起来。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清时期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p>

风筝

纸鸢

放飞

金山

学生

风筝节

之海

鸟禽

同学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