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歌是用来听的,不是看的。尽管当下推歌的手段繁多,视频制作等技术普遍应用,但歌曲艺术的听觉功能不可取代。一首高质量的歌曲作品,是听觉艺术最完美的享受,它涵盖词曲、演唱、编曲配器、录音等一系到高标准的程序,最终得以呈现,如果有好的音响设备静静地聆听,它的每一个音符的流动,都会给你的心灵以净化和洗涤。当下每日创作歌曲海量推出,拼的不是歌曲本身的质量,而是谁喊得声音大,谁制作的花哨,谁占有的流量大,从而掩盖遮蔽了歌曲听觉艺术的最主要功能,这种乱象极大伤害了那些优秀歌曲的创作者们。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做为听觉艺术的歌曲也会借助视觉艺术等其它手段增加歌曲艺术的感染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本质不能变,更不能遮羞包丑,混淆视听。</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写词的人,很难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词,尤其是刚刚写完的作品。即便是一位成熟的词作家,也常有拿不准的时候,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写完了放一放,等过一段时间,重新拿出来审视一審,这种“冷”处理很有必要。很多词作者(尤其是初学者),写完了急忙拿出来晒,没有沉淀再思考的过程,结果发现好多漏洞和弊病,这种没经过发酵的产品充其量是“半成品”。如果长时间地生产这种不够成熟的东西,会养成一种不求甚解的坏毛病。一个词作者的创作一定要有强烈的感性冲动,但要有驾驭这种冲动的能力,只有感性的生发和理性的梳理,才会生成出较为完喜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任何艺术创作的优秀成果,都不是“用力”造就的,歌词也一样。写词儿的人,谁不想着能有一首流传于世的歌曲是自己写的歌词呢?为此,很多人都在拼尽全力,但,流传于世的经典之作毕竟是少数,这个“少数”除了努力之外,更多的便是机遇了。写词儿的人,即然选择了这个行当,就要认识到这个行当的特殊性,别再为此纠结和埋怨。仔细想想,这个世上有多少事情不是合作的结果呢?而音乐上词曲的合作是多么美妙和奇特的一件事情。抛开那些为名而用力的烦恼吧,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只有做好了自己,才会有另一半的青睐。请相信,好词会有好曲作伴的,剩下的留给缘分吧。</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写词,要动点“歪”心思,不然,便流于平庸。平庸是创作的大忌,但有多少人能摆脱平庸呢?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观念平庸,思维平庸,不敢去大胆尝试新的思维理念和新的创作模式。走老路,走别人走过的路,好走,但永远不会有新的突破。张藜老师说,一首词总要留下几句不曾有过的描写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和他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词话”,一但沉默下来,我便看出,他又在琢磨什么“歪”点子,等想好了,他的眼里会发射出一道奇异的光,整个人像打了强心剂一样兴奋起来,我知道又有新鲜的句子出炉了。创作就是这样,要时刻处在一种探究和发现的壮态中。不一样的思维产生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视角产生不一样的景象,不一样的景象产生不一样的表述。</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词作者的政治素养、文化修养以及专业水准,是要经过长期的熏陶历练自然而然地形成,不是突击学习的结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首歌词百八十字,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要给予太重的负担和使命。歌词写作本来就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艺术,刻意拔高,用力过猛反而弄巧成拙。歌词的艺术性含概着技术性和思想性,我们应该在聆听过程中感受、感知、感悟,不是照搬和图解政治口号。没有艺术含量和品味的歌词作品,谈什么都是零。</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词作家本身是一个时代的社会成员之一,他(她)的所有经历和言行无不烙上所处时代的深深印迹。现实生活是词作家创作的思想源泉,他们对周边发生的一切本能地反映与思考,形成了具有独立个性的思维态度。因此,没有超越现实独立存在的永恒作品,那些为人们熟知的永恒题材的经典之作,都是作者所处那个时代的产物。我们无需回避现实也不可能超越现实,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我们只有应对挑战,做到以我眼我脑观察思考问题,发现、歌颂人性的真善美。一首歌,能够愉悦心灵,唤醒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是一个作者在那个时代发出的声音。扪心自问,我们没有辜负,足矣。</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题材问题,历来是词作者非常困惑的问题。写什么呢?这句话拷问了自己无数遍。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盯着大题材,盯着报纸文章里的警句名言,然后抢先抓早地编写歌词,想着一夜爆红,岂不知,你想过的写过的,别人也一样想过写过,于是乎,同一题材同一主题甚至同一标题的歌词比比皆是。我们太缺少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体悟了,总捡别人说过的做文章,没有自己的思考与观点。想想看,哪一种理念,哪一句名言,不是从现实生活吸取提练?有志于走这条路的人,还是放平心态,从身边的生活中寻找鲜活的题材与灵感,只有这样,你的发现才能与众不同。歌词就藏在生活里,它睁大眼睛,等待着懂它的人。</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只有感动自己,才会有可能感动别人。“有可能”存在概率问题,因为无论你写的东西怎样感动自己,能引起共鸣共情的人也是有限的。一是题材问题。你要写的人和事是特定环境的人和事,只有特定环境的人才能体会,其它人很难感动。二是情感的问题。有的人容易被情打动,有的人就不易被打动。因此,再动情的歌,也不能打动所有的人。写自己喜欢的歌,写能感动自己的歌,别背那么多沉重的包袱。好歌不一定都被任可,也不可能都被任可。烂歌唱红大街小巷也不是不可能,因为茶余饭后的口水歌是无需动情的。当下很多歌曲,作者没动真情写,听者也没被感动,但却被哄抬传播,这种现象值得深思。</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学写词,不是着急的活儿。看别人写得挺好,挺简单,就觉得自己也能行,其实,这种简单要经过很长时间痛苦的磨炼。如果说简单是写词的最高境界,那么慢长且执着的追求过程,便是学习写词的必经之路。写词,真也不是着急的活儿。灵感这东西不是囊中之物,说取就取来;也不是壮汉劈柴,一使劲就到手的东西。词坛泰斗乔老爷说,写着写着就不会写了,你以为他老人家真的不会写了吗?那是因为他在寻求突破。一个高明的词家,从来不去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画画最怕“定型”,总是老样子,便没了出息。画熟练固然好,但熟中能生,就是升华。写词也一样。</p> <p class="ql-block">茶余:</p><p class="ql-block"> 如今,能够认真地听一首新歌,看一首完整歌词的人很少。很多时候,一些人看重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看重写作品的人。一个词作者,不关注词的好坏,不分析琢磨歌词,把大把的时间用在创作以外的名利场上,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不是艺术创作应有的状态。写一首好的歌词,真的不容易。给一首好词一个公允的评价,更是创作者满心期待的。那些初学者,需要更加专业的从业者的肯定,而非不懂歌词的人去胡乱评说,这是对创作者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歌词本身的尊重。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把关注点放在“歌词”上,不要放在写歌词的“人”上,歌词一但成为作品,我们看到的是歌词的形象,而非作者本人的形象,至此,歌词与作者便脱离了关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