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探案五 8年追凶,他是谁?

神经外科刘伟

<p class="ql-block">  王某,2015年5月突发剧烈头痛,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位动脉瘤</p> <p class="ql-block">右侧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瘤颈偏向于上干,血管直径适中,走行似乎并不迂曲。一枚支架保护上干血管+弹簧圈栓塞,治疗计划成竹在胸。</p> <p class="ql-block">2015年5月,术中支架微导管难以到达载瘤动脉远端,当时使用的应该是prowler plus。遂利用支架微导管在瘤颈处进行微导管辅助瘤颈保护,再使用弹簧圈栓塞</p> <p class="ql-block">术后即刻影像还可以,动脉瘤不再显影,载瘤动脉未受影响,瘤颈处稍有残留</p> <p class="ql-block">2015年11月复查,可见瘤颈处弹簧圈被压缩,瘤颈处复发。远端动脉瘤形态稳定,未处理,等待随访</p> <p class="ql-block">2017年8月复查,瘤颈处看起来很稳定,观察弹簧圈尾部已隔离于循环之外。应该可以继续随访</p> <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复查变化不大</p> <p class="ql-block">2019年3D观察瘤颈处变化不大</p>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复查瘤颈暴露,有点侥幸心理千万不要复发啊</p> <p class="ql-block">三维重建可以看到8年后终于复发,因为当年支架微导管到位困难,对这个病例治疗存在一定心理阴影,随后的几次复查都是抱着看看再说的态度。也因为当年没有放置支架总担心复发,而今把以前的纠结变成了决心,做吧。</p> <p class="ql-block"> 动脉瘤需要治疗,心理阴影更需要治疗。随访等待的过程中,咱们的武器库里还是添了几样利器的。手里有了atlas支架,利用XT17系列的微导管通过载瘤动脉还是有底气的。</p><p class="ql-block"> 果然不负众望,XT17 微导管在微导丝配合下,迂曲的血管稍做抵抗,就很快被通过了。栓塞三部曲1.合适工作角度,2.支架微导管到位,3.栓塞微导管到位。</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当年这样一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可能会更好一些不用这么多年提心吊胆。当年这样一个长条形动脉瘤,血管条件不是很困难,栓塞有足够的空间,放置支架看似也没那么困难,但是实际操作中确实支架微导管没能到达理想的位置仅使用了微导管辅助技术。导致了半年复查时弹簧圈压缩,导致了2年复查瘤颈显露,导致了4年复查瘤颈残留,导致了8年复查动新生动脉瘤。</p><p class="ql-block"> 再假设一下如果当时放置无头端的支架,会不会因为改变血管角度而避免复发或者是仍然复发甚至会给二次手术带来更多困难。大概这两个结果都有可能。</p><p class="ql-block"> 动脉瘤复查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尽头?人生8年的路不长,对动脉瘤患者确是漫长而难过的。目前密网支架术随访结果让人欣喜,但对于分叉部动脉瘤仍缺少有效的介入治疗材料。</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7年复查,弹簧圈已经完全隔离于循环之外。2023年术后一个角度,可以看到新填的圈和第一次的圈没有空间上的关系。所以不是复发,而是新生动脉瘤,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点点安慰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