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厂矿起步篇

卓娅

<h3>宋英复<br>(老三届初二一班)</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4年 9月 辽宁省实验中学</p><p class="ql-block">1968年9月至1971年9月 </p><p class="ql-block">昌图县大洼公社公安大队</p><p class="ql-block">1971年至1987年 119厂技术处</p><p class="ql-block">1987年至退休 </p><p class="ql-block">辽宁省新辽建筑装饰有限公司工会</p> <p class="ql-block"> 我的厂矿起步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入行神秘军工厂,别过无垠地垄间。</p><p class="ql-block"> 新兵起步从头跃,无悔青春再续篇。</p> <p class="ql-block">  1971年9月,我和很多同学一起从昌图县大洼公社被抽到工厂。当时知道是军工厂,很是兴奋,心里充满憧憬。</p><p class="ql-block"> 我们报到后,被安排集中学习,学习内容是:厂规厂纪、保密制度等等……。一周后,我们就被派到当时挖防空洞的施工现场,参加挖防空洞的劳动。挖土方可是比较累的体力活,分彭厂里的又大多数是女知青,劳动强度还是挺大的。但是我们都没害怕这重体力劳动,凭着在农村锻炼的强健体魄和坚强竟志,从早干到晚,速度之快连我们自己都惊讶。厂里的职工看了都称赞道:这些新学员咋这么能干!是啊,我们怎么不能干呢?三年的农村劳动,春种秋收,哪样农活又轻松呢?我们早已锻炼得“力大无穷”,手提肩扛不在话下。</p><p class="ql-block">  挖完防空洞,又把我们调到基建工地扛水泥、筛沙子、搬砖,每天累得回到宿舍一劲也不想动。但是不动不行啊,每天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再加上又是水泥沙子的,整个泥猴一个,不洗洗怎么能躺在床上歇一歇呢。</p> <h3>一个宿舍的新学员</h3> <h3>新入厂的靑年工人在排练节目</h3>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直至1972年初才结束。这期进厂的学员被分到各个基层单位去工作,我被分到机械加工车间学开车床,就是车床学徒工。一年的时间,我学会了开车床,能加工一些简单的零件。在和工人相处中,我发现了他们很多优秀品质和有趣的事情,他们性格豪爽,风趣幽默,爱打爱闹。但是有一个共同特点:只要机床一开,马上精力十分集中,全身心投入工作,一丝不苟,这就是军工职工的特质,是保证军工产品高质量的基础,让人不得不佩服。</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我被调到技术处,做工艺文件更改员工作,这是一项需要十分认真细致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技术处领导班子由三位成员组成,一位是清华毕业,一位是哈军工毕业,另一位是留苏回来的,这在当时可是杠杠硬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都领导水平高,专业能力强,个人素质高。他们领导的技术处这个集体,工作认真,作风严谨,氛围和谐,是厂里赫赫有名的一个部门。</p> <h3>技术处集中学习</h3> <p class="ql-block">  技术处的技术人员,大部分都是北航、南航、大连理工大学,还有其他高校毕业生,各个都是专业技术的精兵。听老同志讲,50年代初,为了改造和修复一个零部件,他们经常加班,几天几夜不回家,吃住就在办公室。在他们言传身教中,我的正能量也不断增加,业务水平逐步提高,得到领导和师傅们的好评,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当然,我知道是老同志们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在工作中我也改变了以往的流程:原来是将改好的底图先送去晒图,蓝图出来后再分发各单位。为了节省时间,改为到生产单位直接改,再到协作单位进行更改。无疑,这样改的结果,增加了我的工作量,但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成本。</p> <h3>119厂(新乐)是我厂矿生活的起点。</h3> <p class="ql-block">   在技术处工作的几年,无论是业务工作还是确立“三观”,对我是极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每每回忆这些,我都非常感谢那个积极向上的集体,团结和谐的集体,刻苦钻研的集体。老同志们任劳任怨、不计名利,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总是在鼓舞我、鞭策我,在军工厂的那段时光,让我受益终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