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希望被他人理解、接纳和认同,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需求,能让人感受到来自他的关爱、尊重和支持,体验到心理上的愉悦感、归属感、认同感和价值感。</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的亲子沟通中,孩子十分渴望能够得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理解、信任、认同、支持、关爱和尊重,也非常希望父母能够成为他人生成长的坚实心理后盾,带给他勇往直前和不断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心理学研究表明,共情是一种表达理解、接纳、认同和支持的有效方法,能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双方交流更顺畅,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p><p class="ql-block"> 但在与孩子的亲子沟通过程中,很多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并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也没有做到感受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体验,而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感受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无条件接受。可想而知,此种命令式、单项式的沟通方式,往往达不到理想的亲子沟通效果。</p><p class="ql-block"> 其实,大多数父母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共情,也不懂得如何才能对孩子准确地表达共情。很多时候,在孩子特别需要父母共情的时候,父母并没有做到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也没有真正达到与孩子产生心理共鸣,他们对孩子表达的往往是说教、批评、指责、讲大道理、提出问题、给出建议或者急于安慰。</p><p class="ql-block"> 换言之,父母对孩子表达的其实是一种"伪共情",也就是假的共情,可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却浑然不觉、全然不知。如果孩子经常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同理心和感同身受的理解,久而久之,孩子会感到非常失望、失落,也会导致孩子不愿与父母深入交流,对亲子沟通也会持有抵触情绪。可见,<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父母学会如何对孩子表达准确到位的共情,是家庭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共情,又称"同理心""同感""共感""投情""神入""感情移入""设身处地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共情""同理心""同感"这三个概念来指代和表达同一个意思。<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共情是心理学一项非常重要的专业技术,也是心理学专业人员应该掌握的一种助人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在心理咨询中,共情反映的是咨询师认识、体会和理解来访者内心世界的态度和能力。按照罗杰斯的观点,<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共情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就好像是自己内心世界一样的能力,是深入了解和设身处地体会当事人的内心世界的能力。</span>共情是"感人之所感"和"知人之所感"的两者统一,既有情感因素,也有认知成分,并要依靠认知能力来实现对当事人的心理换位或将心比心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共情牵涉到两个人,双方彼此互听,而且对彼此的感受产生共鸣。共情提供的是支持性的心理环境,表达的是关爱的态度,能够促进自我的成长。需要强调的是,共情不是同情、不是同意、不是移情;也不是"鹦鹉学舌",模仿他人的言语和感情;更不是单纯地陪哭、陪笑、陪说话。真正的共情是平等的、互动的,是对对方感同身受地理解,是发自内心由衷地体会和用心交流。</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家庭教育中,共情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是父母感同身受的看家本领,是换位思考的有效方式,也是有效亲子沟通的重要态度和专业技术。</span>父母学会从孩子的言行中感受孩子的情绪,并且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将心比心,体验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能够运用家庭教育的专业技术,把同感表达给孩子,让孩子接收到来自父母的理解、接纳、支持和尊重的反馈信息,从而有助于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和促进亲子之间的沟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如此看来,家庭教育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心灵的"和声"。</span>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过程中,父母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即习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参照标准,上来就急于对孩子说教和讲大道理,毫不留情地指出孩子的毛病和问题所在。这可能会使孩子难以接受,觉得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心理感受,因此难以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p> <p class="ql-block"> 沟通大师吉拉德曾说过:当你认为别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样重要时,气氛才会融洽。</p><p class="ql-block"> 在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时,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学会用心接纳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感受、认同孩子的感受,如此才能营造和谐的亲子沟通氛围,才能有助于实现与孩子的思想共鸣,达到有效的亲子沟通效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因此,家庭教育要先共情,后行动。</span>父母先用心听孩子倾诉和表达,照顾孩子的感受,不强势、不打断、不先入为主、不急于下结论、不进行心理控制。在倾听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准确地共情和积极地回应,表达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理解和认同,与孩子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达到心灵上的"和声"。很显然,当父母与孩子有了心理上的共鸣时,才能使亲子沟通更顺畅,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的教导,才会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