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耳畔想起苏州软语《声声慢》的音乐时候,你的脑海里浮现怎样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慵懒的午后,手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坐在满载回忆味儿的躺椅上,旁边是小桥流水,炊烟人家,水乡的温柔,都揉进那绸缎一般丝滑的时光里。一杯淡茶,两处闲情,俗世的烦恼在这似水的流年里慢慢得变淡,犹如陈逸飞《故乡的回忆》画卷一般,似有若无的水墨晕染,在心里慢慢荡漾开来,无边无际,承载着身心的温暖。是的,这便是江南古镇——周庄给人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周末,跟随飞翔户外踏上古镇之旅。古镇因水而活,镇中河道呈“井”字分布,水将古镇分割,水将古镇环绕。镇中人家以岸为基,枕水而居,被称作“东方威尼斯”。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在古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古镇在风雨中已经飘摇了近千年。据说,元代末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蜆江之便利,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的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 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旁边咿咿呀呀的纺车、静静盛开的紫藤花,都在诉说着一段慢时光。河中映出桥的倒影,柳树的垂丝,站在这里,我仿佛穿越时光,依稀看到千年以前熙熙攘攘的码头、各种店铺林立、货船启航、商贾往来一派繁华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时光是有记忆的,那些斑驳的墙壁,长满青苔的青石板无不在诉说着历史的回忆。<b>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古镇在经历了战火的纷飞、朝代的更迭,依然屹立不倒,我们除了感叹和承载,已然无法用语言表达。这便是文化的作用,这便是历史的庄严。</b></p><p class="ql-block"><b> </b>然而,这样的千年古镇没有毁在战火中,没有毁在风雨中,却差一点毁灭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古镇之所以保留下来,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阮仪三。</p> <p class="ql-block">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阮仪三,但是提起周庄、乌镇、丽江、平遥这些古镇,大家却是耳熟能详。阮仪三,就是这些古镇的拯救者,人们称其为“古镇卫士”。</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处处都在由穷变富的大拆大建中。很多江南古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拆掉,建起了高楼大厦。阮仪三当时是同济大学的教授,看到中国宝贵的古建筑文化遗产就在这样的大拆大建中被毁灭,他心急如焚,自掏腰包,带着学生,背着行囊,几经周转,来到周庄。他们说服当地官员,给当地做规划、做设计,拯救古镇、拯救遗产。然而,当时的镇办官员根本不为所动,因为保护遗产不但挣不到钱,还要赔一笔修复费用,阮仪三处处碰壁。但他不气馁,将申请下来的科研经费汇到周庄政府,政府有了钱,这才将这座千年古镇保留了下来,而阮仪三却还了三年的债。(见《阮仪三与周庄的生死存亡》)</p> <p class="ql-block"> 同样,同里、平遥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拯救下来,“阮仪三刀下救平遥”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现在,这些古镇因为保留了历史,开发了旅游,火起来了。古镇的老百姓,靠山吃山,腰包鼓起来了,当地政府也因此GDP猛增。人人看到了古镇的经济效益,于是很多地方官员开始热衷于挖掘当地的古文化,建各种各样的复古建筑。在这样的热潮之下,很多奇葩的古文化闯入人们的眼中。什么“猪八戒娶媳妇地”、秦始皇路过地、甚至某皇帝出恭喝水地都被人编撰成了“文化”。人们,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吃过太多头脑过热的苦,不切实际的目标、空喊的口号,人人都被催眠一般,沉醉在虚幻的梦境里。面对现实有那么难吗?<b>或许,人只有心智成熟了,才会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b>!</p> <p class="ql-block"> <b>中国是一个有文化渊源的国家,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依然存在。站在历史的面前,任何人都要收起傲慢心,放下自满心,拿出虔诚心,修得谦卑心。唯有如此,文化才可流传,文明才可延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