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名画《蒙娜丽莎》鉴赏

张森林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Mona Lisa)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原作的尺寸:纵77cm、横53cm,该作品画在一块黑色的杨木板上。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p><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   莱昂纳多·达•芬奇,意大利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后三杰”。其中作品《蒙娜丽莎》创作于1505年—1514年,木板油彩,77厘米x33厘米。</p> <p class="ql-block">神秘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这位画中的女人,她的笑容举世闻名,而这幅作品也带给了世世代代的艺术家、作家以灵感。《蒙娜丽莎》画像没有眉毛和睫毛,面庞看起来十分和谐。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会觉得她没怎么笑;然而当看着她的眼睛,感觉到她脸颊的阴影时,又会觉得她在微笑。</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最让人着迷的地方,恐怕就是丽莎那似笑未笑的表情了。她是开心还是悲伤,又或者只是有点无聊呢?她的表情实在叫人难以捉摸,从不同的角度看,表情中所蕴藏的意思似乎会随之变化。而之所以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达·芬奇采用了一种叫“晕涂法”的绘画技法,他在作画时有意地将她嘴角和眼角的界线变得模糊。</p> <p class="ql-block">   从这张局部特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丽莎嘴角处柔和、矇眬的阴影。同时也能注意到,因为时间久远,作品表面的颜料已经开裂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技法:</b></p><p class="ql-block"> 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绘画中,成功地运用了“渐隐法”绘画技法。“蒙娜丽莎”人物形象,与背景界限不太明晰,人物轮廓不那么明确,仿佛融入背景之中。尤其是在该人物形象的眼角和嘴角处,作者是着意使用了“渐隐法”绘画技法,让眼角和嘴角渐渐融入柔和的阴影之中,从而造成了含蓄的艺术效果,极大地丰富了形象的意蕴。</p> <p class="ql-block">  由于画作上没画笔的痕迹,科学家估计达芬奇是把油彩涂于手指上绘画。带领研究小组的沃尔特表示,纤薄油彩是画作引人入胜的关键。能使用如此纤薄的油彩,证明达芬奇功力极深厚。同时,由于每层颜料都要数月才能风干,估计这种特殊效果可能花了数年时间才能完成。</p><p class="ql-block"> 女性特点在“蒙娜丽莎”这里,已经消失得如风中的衰草无有踪影,只留下凝重的繁树一样的思想,更加深刻地渗透在“笑容”里。仿佛的手势,代表一种具体意思,但仔细看看,就明白这并不是一张肖像写生画,而是一个精神的投影,“女人”淡眉的消失,说明达·芬奇对性别的超越,所以该形象不存在男人、女人的问题,仿佛没有性别的天使,和二性兼有的神灵。“蒙娜丽莎”,代表了达·芬奇以基督的目光审视世道的含义,但这并不是说艺术的高境界是一种抽象精神,而令人摸不着头脑。恰恰相反,这种境界,正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显示出来的一种具体抽象。“蒙娜丽莎”的眼睛、额头、嘴、绝无仅有的手,都是生动具体的,而不是简单概念的翻制,所以说,艺术将人的精神升华为一种可视的形象是必须的,将可视的形象纯净为宗教的境界是可能而必然的,美与神秘有着不解的因缘。</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的美学意义,主要在于人物形象焕发出的人性的光辉;而在这之前,即使是人的形象,也带有或多或少的宗教气息。</p> <p class="ql-block">  蒙娜丽莎,坐在一把半圆形的木椅上,背后是一道栏杆,隔开了人物和背景,背景有道路、河流、桥、山峦,它们在达·芬奇“无界渐变着色法”的笔法下,和蒙娜丽莎的微笑融为一体,散发着梦幻而神秘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瓦萨里认为这种明暗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