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海上名园—豫园。

张水荣

<p class="ql-block">心中一直有个疑问:说起江南园林,人们就会想起苏州园林。那么,同处一地的上海,有没有江南园林呢?近来因疫情肆虐宅在家读书上网,才知道上海也有而且不止一个,豫园,古漪园、秋霞圃,曲水园、方塔园、醉白池……这些园子都是有年头有故事的江南园林。不过在市中心仅存的明代江南园林只有一个,那就是豫园。认识江南园林就从豫园开始。</p> <p class="ql-block">豫园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相邻。豫园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60年历史了。豫园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最初是明代四川布政使(相当于省长)潘允端的私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前些天我专程去了一趟豫园。豫园现占地30余亩,筑园构思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其有限的空间蕴涵无限的意境。我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豫园里徜徉,探寻它的前世今生,感受它400年的岁月沧桑,流连于小中见大的园林风貌,惊叹于亭台楼阁参差的建筑布局和湖光潋滟、山石磷峋的秀丽雅致,体会厅堂楼宇中匾额、题辞、对联、诗词所蕴涵的家国情怀和世事无常。这座四百年前就被誉为“名冠东南”的海上名园,真真切切,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潘家是上海的世家大族,他们家“世春堂”就在老城厢安仁街。潘允端的父亲潘恩(1496–1582),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任过刑部尚书,逝世后谥恭定公。这位潘老先生可了不得,他是国史中第一个记载的上海人。国史中第一次出现上海人是从明朝开始。一部336卷“明史”有列传记载的只有八个上海人,明嘉靖年间的都察院院长潘恩名列第一。潘恩官阶崇高,事业彪炳,死后被辞以谥号。潘恩的大儿子潘允端也是进士,位居四川布政使。</p> <p class="ql-block">潘允端为侍奉他的父亲建造了这座园子,“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为“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一五五九年)开始兴建,到明万历十五年(公元一五八七年)完成,前后花了二十八年工夫,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想为父亲建造一座称心如意的养老院,可惜天不假年,园子还没有落成,老人家就过世了。潘允端晚年落魄,去世后豫园几度易主,再怎么强势也逃脱不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然而世事难料,因此却为世人留下了一座不朽的江南名园。</p> <p class="ql-block">豫园,曾经的潘府私家花园,明朝末年落入他人之手。清朝初期成了官府城隍庙的庙园,一度还成为上海县衙的朝堂驻地。清末民初,朝代更替,豫园角色也不断变换,它曾是清末小刀会起义指挥部,后又成为外国洋枪队军营,民国时期一度被商界行业公所占有,成为大佬们弛骋的生意场。解放前夕,豫园亭台破旧,假山倾坍,池水干涸,树木枯萎,昔日美景日见湮灭。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人民政府对豫园进行了全面修缮,历时五年,基本恢复了它的原貌,1961年对公众开放。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政府投资600万元再次对豫园进行整治优化,延请园林大师陈从周和他的博士研究生蔡达峰主持设计施工,豫园重现光彩,成为江南园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中国园林源远流长,园林的生成与发展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经济和文化环境,在山池亭阁、奇花美石的背后,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财富支撑,是文人士大夫家国天下的情怀,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念和工艺。一座园林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征候,一座城市的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天下兴而园林兴,豫园四百年跌宕起伏的命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p> <p class="ql-block">这块“豫园”石碑刻于万历丁丑秋八月即公元1577年,即豫园建成的前一年,由明代人王樨登书写。它镶嵌在豫园碑廊众多石碑中毫不显眼,差点从我的眼皮底下溜过去。</p> <p class="ql-block">这是豫园初期与现状的平面示意图。分左右两部分,左边是豫园明清时期的平面图,呈正方形,右边的是现在的平面图,为倒F形。两者对比可以看出,早期豫园面积更大 ,它占地70亩,是现在的两倍多。平面呈正方形,非常规整,景观布置余地更大更灵活。更可贵的是还有一片宽阔的水面—荷花池。叠山理水是江南园林的特色,没有了水江南园林的生机和灵魂就无所依托了。荷花池中央的湖心庭是园子里的主要建筑,它与三穗堂组成豫园的南北中轴线。湖心庭、九曲桥、荷花池及周边的亭台楼閣也都在豫园里面。明代豫园,纵向轴线构图严谨,整体景观错落有致,是围合型古典江南园林布局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三穗堂前面豫园平面图看板,呈倒F形,这种平面形状对园林布局是很大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豫园正门口有一块来自安徽黄山重达一顿的黄褐盘陀石块,上有江泽民为豫园肇建440年题写的“海上名园”四个渡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走进豫园迎面就是三穗堂景区。潘允端在“豫园记”中记载,堂前距大池(今湖心亭的荷花池)限以石栏,有堂五楹,岿然临之,曰“乐寿堂”。清朝初年乐寿堂曾被征用为上海县衙办公场所。今天所见的三穗堂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乐寿堂旧址重建的,匾额题书年代为乾隆三十二年即1767年。三穗堂高大宽敞是园中的主要建筑。「三穗」出典于《后汉书●蔡茂传》「梁上三穗」的故事,寓有读书人可望入仕官运亨通的祥兆。在清代,这里是官府庆典和「宣讲圣谕」之处,也是地方上文人士绅聚会活动的场所。三穗堂是今存豫园内最早的建筑,也是上海城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三穗堂是与荷花池中的湖心亭隔水相望,形成豫园平面布局的中轴线。可惜,现在荷花池湖心亭被一道围墙与豫园分隔两处,当年精心筹划的景观中轴线和空间完整性遭到破坏。现在游豫园,只能观赏一幢幢孤立的建筑,亭台楼阁也大多各自为政,江南园林的韵味大打折扣令人惋惜。三穗堂门前柱上有清人所作抱柱对:</p><p class="ql-block"> 山墅深藏峰高树古</p><p class="ql-block"> 湖亭遥对桥曲波皱</p><p class="ql-block">勾勒出当年三穗堂四周的优美景色,也点明“湖亭遥对桥曲波皱”的景观布局。</p> <p class="ql-block">三穗堂内“城市山林”的匾额,系当时清道光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陶澍所书。</p> <p class="ql-block">三穗堂卯隼结构大屋架,中国古建筑工艺范例。</p> <p class="ql-block">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也是古建筑最讲究最出彩的部位。你看这屋檐,尤其是四角翘起的飞檐,灵动飘逸有神韵,人见人爱。</p> <p class="ql-block">三穗堂门窗槅扇上福穗、黍稷、麦苗和瓜果等四幅图案,雕刻精美,与三穗堂名相应。</p> <p class="ql-block">仰山堂紧挨着三穗堂,两者组成一个景区。这座两层楼的建筑,底层取名仰山堂,楼则称“卷雨楼”。仰山堂古朴典雅,卷雨楼飞檐高翘。楼名卷雨有出典。苏东坡诗中有“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桂树未花意自香,暮云卷雨秋山到”等句。卷雨楼名借用这些诗句中的“卷雨”词及意而命名的,书卷气十足。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曾为卷雨楼写下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 邻碧上层楼 疏帘卷雨 画槛临风 乐与良朋数晨夕;</p><p class="ql-block"> 送青仰灵岫 曲涧闻莺 闲亭放鹤 莫教佳日负春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仰山堂与卷雨楼(网上截图)。</p> <p class="ql-block">仰山堂东侧有一条游廊,廊有匾题:渐入佳境。匾下有太湖石立峰,状如美女,柔腰顾盼,所以称之为“美人腰”。</p> <p class="ql-block">游廊尽头遇一门洞,门上有题额“溪山清赏”。匾是明代东吴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的亲笔。进门拾级而上可登“大假山”。遗憾的是那天关门,不能登山只可远观。</p> <p class="ql-block">登山道铁将军把门。</p> <p class="ql-block">仰山堂后面的回廊是观赏大假山最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假山框景。</p> <p class="ql-block">豫园大假山堪称江南园林之瑰宝,系明代著名园林家张南阳的杰作,张因善堆假山故号“张山人”,“卧石生”。清末著名思想家王韬对大假山有一番描述:“奇峰攒山寺,重峦错叠。于此觉城市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因此,豫园有“城市山林”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座假山全部以浙江武康黄石堆叠而成,石材用料重达两千多吨。山高高过卷雨楼,横长超过仰山堂,纵深大约四十米开外直至园子尽头。望山上草木葱葱,看山下湖水濛濛。山路迂回曲折,山中石壁峭立,飞梁平桥,间有瀑布淙淙,亭台楼阁掩映于树木丛中。此番情景可谓幽深曲折,给人一种千山重叠的气势。“石令人古,水使人远”。假山前有一泓碧水,山环水抱山水作伴,整个园子就活起来了。山脚处半山腰间迷漫着飘飘渺渺的雾气,有如人间仙境。这样似真似假虚虚实实的山水景观,不正是江南园林孜孜以求的意境吗?</p> <p class="ql-block">大假山山脚有“挹秀亭”,山顶有“望江亭”。站在望江亭上,黄浦江及吴淞江一目了然。清人笔记上说,“站在亭上,视黄浦吴淞皆在足下。而风帆云树,则远及于数十里之外。” 可以想见,明清时期游豫园登大假山远望黄浦江吴淞江,感受江水滔滔潮起潮落的“黄浦秋涛”胜景,是当年上海的八大景观之一,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大假山是豫园的精华,那么“玉玲珑”就是豫园的镇园之宝。“玉玲珑”之奇可以从清代流传的一首诗得到体现:</p><p class="ql-block"> “一卷奇石何玲珑,五丁巧力夺天工。</p><p class="ql-block"> 不见嵌空皱瘦透,中涵玉气如白虹。</p><p class="ql-block"> 石峰面面滴空翠,春阴云气犹濛濛。</p><p class="ql-block"> 一霎神游造化外,恍疑坐我缥渺峰。”</p><p class="ql-block"> 玉玲珑之奇还在于,一是它高约丈余,呈青黝色,亭亭玉立,好似一枝千年灵芝草;二是似古人所说:“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顶,洞洞流泉。实为鬼斧神工天然之作,令人惊叹。玉玲珑与苏州留园瑞云峰、杭州花圃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石。古人品评石之高下有“皱、漏、透、瘦”四个标准,玉玲珑则四者俱佳,若以“透、漏”论之,更是冠盖神州,称誉海内外。明代豫园主人潘允端爱石如命,为能与这峰北宋年间花石纲遗物“玉玲珑”朝夕相伴,专门在对面盖了一座书房,取名“玉华堂”。</p> <p class="ql-block">玉玲珑原来放置在玉华堂前草坪上。1987年豫园整修,对玉玲珑的陈设布置也作了优化,优化方案概括为“三衬”:以石衬石,以水衬石,以壁衬石。在它的两旁各立一石,反衬玉石之美;玉石前有一泓清水,石因此而活了。在它后面布置一片照壁,上有“寰中大快”四字,意为“见玉石为天下之大快之事”。玉玲珑不再是一件孤立的摆设,而是有山有水花木楼台环绕左右的完整景点。</p> <p class="ql-block">千年(北宋)遗物、镇园之宝“玉玲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玉华堂是潘允端的书房,也是园主人为能日夜观赏心头之爱玉玲珑而专门建造的。室内摆设为典雅的明代书房用具,书案、靠椅等都是紫檀。堂匾“玉华堂”三个字,是明代文徵明手迹集字。</p> <p class="ql-block">「玉玲珑」与苏州留园的「瑞云峰」、杭州花圃的「皱云峰」合称为江南园林的三大名石,玉玲珑为三大名石之首。相传三者都是宋代花石纲的流散物。据说,玉玲珑是在隋唐时期被发现的,宋徽宗赵佶大征花石纲,玉玲珑被列为贡品。后来,玉玲珑几经辗转落到浦东三林塘南园内。南园的主人储昱膝下无子,仅一女嫁给潘允端的兄弟潘允亮。储昱故后玉玲珑移至豫园。园主潘允端人称“石痴”,对“玉玲珑”更是钟爱无比。为了能天天看到它,特意把书房盖在玉玲珑的正对面,并将书房取名为“玉华堂” 。</p> <p class="ql-block">从网上下载了玉华堂内景照片,弥补不能入室参观的遗憾。从照片可以看到,园主坐在躺椅上观赏屋外玉玲珑的场景。套用一句诗:</p><p class="ql-block">“相看两不厌,唯有玉玲珑。”</p> <p class="ql-block">玉华堂可以外观不能入内,只能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知道个大概。不能细细观赏400年前明代书房的陈设,是个遗憾。不知道为什么豫园几乎所有建筑物都不能入内参观,让人费解。</p> <p class="ql-block">点春堂是豫园重点建筑,因为它曾是上海“小刀会起义”的指挥部,列入上海市革命历史建筑保护单位。点春堂景区门楼,精美典雅。</p> <p class="ql-block">点春堂建于清道光元年(1840),单檐歇山顶,七开间,宽敞开阔,为豫园中最。当初是福建商人的会馆。11853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指挥部就设在点春堂。1860年,这里一度又被洋枪队占领改为兵营。1872年,福建商会又重建点春堂。</p> <p class="ql-block">中堂匾额“点春堂”为苏松太兵备道沈秉成所书。“点春”一词脱文于温庭筠诗:”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寒梅小院春。”点春堂中堂有任伯年所画的“观剑图”,古人常以观剑来抒发英雄抱负。“观剑图”两旁有沈伊默所书的对联,歌颂小刀会起义的义举。</p><p class="ql-block"> “胆量包空廓,心源留萃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点春堂大屋架,屋架上雕刻精美的月梁。</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先生1961年来豫园参观,为点春堂写下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小刀会址忆陈刘,一片红巾起海娵。</p><p class="ql-block"> 日月金钱昭日月,风流人物领风流。</p> <p class="ql-block">点春堂向东不远处是豫园中部最大一片水域,相对于东部大假山景区,这里的景致显得疏朗开阔。“密不透风,疏可骑马” 这是江南园林法则之一。池边有亭,名曰“流觞亭”,取“兰亭序”流觞曲水”之意。</p><p class="ql-block">“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闲坐流觞亭,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描述文人雅士流觞曲水咏诗唱和的情景。若大的亭子只有我一个人,形影相吊,呆呆的看着水中鱼儿悠哉悠哉,与兰亭集序的文人雅集,大相径庭。</p> <p class="ql-block">水面上这条积玉长廊,九曲逶迤如苍蟒横卧,大气而不失柔美,是这片水景的点睛之笔。水廊长约百米,为江南园林水廊之最。</p> <p class="ql-block">水廊曲折蜿蜒横跨两岸。</p> <p class="ql-block">水廊建筑体量适宜造型美观,为景区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内园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原是城隍庙的后园,1956年豫园全面修复时相连成为园中之园。内园占地仅有两亩余却十分精致,亭台楼阁,古树名木,假山小桥,一应俱全。1974年因河南路拓宽改造工程,将原在桥逸处的古戏台搬迁至此。1987年又作了一次大的整修,古戏台重新装修焕然一新,内园更加光彩夺目。</p> <p class="ql-block">内园西侧甬道。</p> <p class="ql-block">内园,假山,绿树。</p> <p class="ql-block">静观厅(网图)。</p> <p class="ql-block">静观厅是内园的主要建筑,厅内有贴金匾额“静观”,静观之名取古语“万物静观皆自得”,“动观流水静观山”之意,颇有老庄意味。静观厅又名“晴雪堂”,语出古诗“春残红雨飘晴雪,夜静青灯剪碧穹。” </p> <p class="ql-block">内园中最出彩的要数这座古戏台(网图),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原在上海闸北的钱业会所内。1974年因河南路拓宽工程搬迁至此。1987年重建,1988年完工并对外开放。记得1997年中秋前后,我来豫园听评弹,第一次见到这么精致华美的古戏台,印象很深。戏台正面狮子、凤凰、双龙戏珠、戏文人物等木雕图案,造型优美,栩栩如生。顶部藻井不仅装饰华丽,而且符合声学原理,即使没有扩音设备,也能取得良好音响效果。戏台两侧有双层看廊,安放着仿古红木靠椅和条桌。环境典雅古趣盎然。豫园接待外国友人都会安排来古戏台,让客人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戏曲文化。这次游豫园,古戏台被脚手架围得严严实实,啥也看不见,有点遗憾。</p> <p class="ql-block">豫园内园古戏台的藻井。藻井是古戏台的特色装饰,民间也叫鸡笼顶。藻井通过斗拱螺旋层叠而上。度金装饰,富丽堂皇(网图)。</p> <p class="ql-block">“重修内园记”石碑。</p> <p class="ql-block">“可以观”也是内园中的一个方形小厅,精致幽雅,一面临水,夏日避暑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可以观”外墙上有砖雕“郭子仪上寿”图。郭子仪是盛唐名将,平叛安史之乱立大功。古人90岁称“上寿”。</p> <p class="ql-block">豫园内散布着许多砖雕、石雕、泥塑、木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致。神仙图、八仙过海、广寒宫、梅妻鹤子、渔樵耕读等极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游廊窗饰泥塑“梅妻鹤子”,点出了北宋诗人林和靖的故事。林隐居杭州西湖孤山,终身不仕,养梅赏鹤,终身不娶,留下“梅妻鹤子”的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清代砖雕“八仙过海”,精致生动的八仙形象,还是很少见的。</p> <p class="ql-block">砖雕“神仙图”,观音、达摩、福禄寿三星,人物刻划栩栩如生,中间上方翘足、捧斗、执笔的魁星,更是体态生动,抓人眼球。二百多年来露天放置还保存得这样完好,真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泥塑“广寒宫”,传说是常娥在月亮里的宫殿。人物刻画细腻,挑担的,推车的,骑马的,栩栩如生。可是图中却不见常娥、吴刚和玉兔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砖雕“渔、樵、耕、读”,传递古代之士”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存状态和行为哲学。清流名士(名士不仕)或渔隐或归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被后人赞誉为“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可以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诸葛亮曾直抒胸臆“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严子陵惋拒光武帝,不出仕,宁愿归于山林,耕钓于富春江畔。宋儒名臣范仲淹称颂这些先贤:“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p><p class="ql-block">渔。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p> <p class="ql-block">樵。樵夫樵夫休懊恼,世路艰难勤亦好。</p> <p class="ql-block">耕。</p><p class="ql-block">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p> <p class="ql-block">读。</p><p class="ql-block">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豫园的有八对石狮子很有特色。仰山堂东侧游廊口一对铁狮子,铸于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0年),距今已有731年,是豫园现存最古老的文物。它的底座上有款识:“章德府安阳县铜山县匠人赵章、大元国至元二十七年岁次庚寅十月二十八日”,原属河南南阳县衙,后为豫园收藏。铁狮子姿态生动,造型美观,毛纹清晰,铸工精致。东边雄狮昂首张口,双目炯炯,脚下踩着一只绣球,威武雄壮。西边母狮温顺驯良,用前爪逗耍幼狮,姿态十分可爱。铁狮子已被游客抚摸得油鉴光亮。豫园这对元代铁狮子,身躯瘦长有力,上承唐宋遗风具有力量的质感,与明清时温顺呆萌的“狮子狗”已大相径庭。</p> <p class="ql-block">豫园大门口这对石狮子来自于河南路桥逸的天妃宫,1974年因河南路拓宽改造工程搬迁至此。石狮蹲踞大门左右两侧,左雄右雌,孔武威猛,守护一方平安。</p> <p class="ql-block">“山辉川媚”题额前有一对石狮,呆萌可爱。</p> <p class="ql-block">内园静厅前一对石狮,怒目相视,威武霸气。豫园里共有八对狮子,这次游园我看到了其中的四对。</p> <p class="ql-block">豫园龙墙为江南私家园林所仅见。中国古代龙作为建筑装饰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民间是绝不允许的。潘允端身为明代朝廷命官绝不敢以身试法。估计龙墙是晚清或民国时期增加进去的。豫园龙墙有五段,作为不同景区的分隔,以“卧虎藏龙”为各段围墙命名,龙的形态也各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点春堂西侧这堵墙称作穿云龙墙,龙头用泥塑成,龙身以瓦作成麟片,威武神勇,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这是和熙堂旁的“双龙戏珠”墙。另外两堵墙卧虎墙和潜龙龙墙分布在别处,这次没有看到。</p> <p class="ql-block">离豫园出口处不远就是藏书楼,又名书画楼,建于清光绪年间,清末曾是有名的书画市。清宣统元年(1909年)设立豫园书画善会,成为海上画派的滥觞,也是海派文化的源起。经过多年积累现珍藏书画、家具、陶瓷等文物数千件,位居全国文化市场前列。</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正在办书画展,浏览一下,没有看到让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参观的人也寥寥无几。书画文物总是小众市场,观众少也是常态。</p> <p class="ql-block">上海寸土寸金的老城厢有豫园这块绿洲真是难得。豫园园林绿化的特点是古树名木多,大盆景多,摆花多。古树名木有27株,其中100年以上20株,200年以上5株,300百年以上1株,400年以上1株。</p> <p class="ql-block">这棵紫藤200多年了,奇特的是,它的一半遭过雷劈,烧黑了,却还活着。</p> <p class="ql-block">百年石榴,生机勃勃,硕果累累。</p> <p class="ql-block">这颗石榴果子什么时候才能掉下来呢?</p> <p class="ql-block">位于万花楼前的这棵银杏树,是园主人潘允端亲手栽下的,400多年过去了,人走了一茬又一茬,朝代更替了一次又一次。豫园也随之几度兴废,仅存见证者只有这棵与园子同龄的银杏树了。我绕着它走了好几圈,抬头仰望或近身抚摸,深深感受到了它顶天立地傲然向上的强大气场,对这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充满了敬意。</p> <p class="ql-block">树根扎得深,才能长得高。</p> <p class="ql-block">枝干粗壮,树叶茂密,蓬蓬勃勃,遮天盖地。</p> <p class="ql-block">围墙外远观古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走出豫园,荷花池九曲桥湖心亭就在眼前,感觉好象仍在豫园里并没有离开。其实,豫园早期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隔开它们的那堵围墙是后来加进去的。我希望早晚能拆掉那堵墙,一个完整的豫园必将更加精彩。站在荷花池岸边往东看,湖心亭与一江之隔的“上海中心大厦”连成一线。“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顿时明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四百年以来,申城这两座地标,昭示历史继承与对接,见证社会治乱兴衰。当年在湖心亭饮茶的前贤,今天登上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之巅”观光的我辈,远望黄浦江潮起潮落奔腾不息,胸中涌起勇立时代潮头、敢于博击风浪的气魄豪情,是一脉相承的;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城市品格是与生俱来并将传之久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