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参战老兵·归营

若谷

<h5></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参战老兵</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 ·</font></b></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style="" color="#ed2308"> 归营</font></b></h1><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9b54a"><b> 敬献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暨</b></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各个参战部队的军地老前辈们</b></font></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张谷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3年4月5日</div><div><br></div><div><br></div><h3><font color="#b06fbb" style=""><b>目录:</b></font></h3><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一、终于实现老前辈“归营”夙愿</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二、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走出来的中国两弹一星事业阵前指挥员</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 style=""><b>三、血火情深的两位英雄典范战友</b></font></div><div><b><br></b></div> 2023年3月28日,清明节前夕,在金黄色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徽,写着“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参战老兵·归营”醒目大字的红旗前导下,佩戴“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 1948----2023参战老兵·归营”臂章的一支队伍,来到了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中野、华野淮海战役纪念章、</b></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 1948----2023参战老兵·归营”臂章</b></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1948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中共淮海战役总委员会”,以邓为总前委书记,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及部分地方武装。<div><br></div> <div><b><font color="#167efb">一、实现老前辈归营夙愿</font></b></div><div><br></div><div>这是一支由45人组成,没有明确的活动团团长、组织人的新奇团体;一群积极踊跃参加“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参战老兵·归营”活动的(1948年----2023年),来自北京、武汉等其它不同地方的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参战老兵的晚辈们;一支由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两大野战军的后代们,遵循着父辈们的夙愿,手捧着父辈们的照片,携带着父辈们生平和业绩的书籍,闪现着75年风风雨雨光辉岁月,踏着胜利的脚步组成的平等壮观的队伍。</div><div><br></div> <h5><font color="#ff8a00"><b>“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前集体合影。</b></font></h5><div><br></div> <p class="ql-block">他们自幼就接受父辈们的革命文化熏陶,读毛主席的书,听党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向雷锋叔叔学习,读着民族和英雄的史书,背着唐诗宋词等国粹;他们上山下乡当农民,当兵服役是军人,操作机床维修设备做工人,念大学出国留洋学知识见世面,当军官当干部当普通百姓,历经改革开放保持勤俭节约,面对多彩世界一尘不染,向国家捐巨款做奉献不愧于第一。</p> <h5><font color="#ff8a00"><b>烈士陵园内石板上刻着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双堆集歼灭战每一天的大事。</b></font></h5> <p class="ql-block">他们是有祖先尊崇感的人,有民族自豪感的人,有国家责任感的人,有军队荣耀感的人,有初心有使命感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是党和毛主席,两大野战军将士们,老根据地人民群众、奶娘们用乳汁养育和培养出来的为人民服务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迎来伟大的民族和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愿人民群众都实现幸福生活的愿望,愿老百姓的梦想能够放飞九天。</p> <p class="ql-block">今天,他们在鲜艳的红旗引导下,来到了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与安徽省淮北市退役军人管理事务局和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共同形成了活动主办方。他们来到这里,为缅怀先烈,举办“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参战老兵·归营”仪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群人们的到来,瞬间引起在烈士陵园里祭扫人们的注视,纷纷询问、合影,这群“人过七十古来稀”的“年轻人们”(也有共和国第三代人)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他们到这里是为了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为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信仰和理想!</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注视、询问“归营”团队的普通群众,</b></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为烈士们扫墓的学生和老师们与双堆集歼灭战南集团总指挥陈士渠之子陈人康合影。</b></font></h5><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1.向烈士陵园纪念碑献花圈</font></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向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牺牲的先烈们敬献花圈。</font></b></h5><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div><br></div><div>为了谁!</div><div>长眠在江淮大地成千上万的先烈们,</div><div>他们为了谁?</div><div>为了你,为了我。</div><div>为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div><div>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div><div>不当乞丐不流浪。</div><div><br></div><div>他们扛起了枪,</div><div>参加了革命的队伍。</div><div>只能尽忠,不能尽孝。</div><div>没有名没有姓,</div><div>不知道叫什么,</div><div>都躺在了这里。</div><div><br></div><div>他们和我们一样,</div><div>看到了祖国和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div><div><br></div> <div><br></div><div>为了谁,不忘初心;</div><div>为了谁,牢记使命。</div><div>为了一切死去的先烈们。</div><div>为了一切活着的父老乡亲。</div><div><br></div><div>气清景明,春暖花开,</div><div>孩子们都来到了这里,</div><div>为每一位先烈们祭扫墓碑。</div><div>这都是她们从未谋面过的老爷爷老奶奶。</div><div><br></div> <div><br></div><div>天!</div><div>就在这块土地上看着我们,</div><div>用他们鲜红的带着家乡泥土的魂魄,</div><div>告诉娃娃们,</div><div>幸福来之不易,</div><div>大家要珍惜。</div><div><br></div><div>成千上万的人每天都默默的来到这里,</div><div>心情激动而又默默的,</div><div>听着那默默的教诲,</div><div>又在默默的想,</div><div>为了谁?</div><div>为了谁,</div><div>才会是我默默的而又勇敢骄傲的人生!</div><div><br></div> <div><br></div><div>行动吧!</div><div>默默的行动吧。</div><div><br></div><div>我们的前辈在召唤我们。</div><div>他们的勇猛在鼓舞我们。</div><div><br></div><div>不为失去而心酸。</div><div>不为幸福而停步。</div><div><br></div><div>向前向前!</div><div>大踏步的向前。</div><div><br></div><div>用我们的眼泪化成鲜花。</div><div>用我们的思念书写挽联。</div><div><br></div><div>鞠躬!鞠躬!鞠躬!</div><div>心中满含着感恩。</div><div>献给先烈们,</div><div>献给前辈们,</div><div>献给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div><div>献给江淮大地的父老乡亲!</div><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2. 瞻仰无名烈士墓</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div><br></div><div>魂牵梦绕,战旗猎猎。</div><div>血肉横飞,沙场鏖鏖。</div><div>一个个年轻稚嫩的生命。</div><div>一张张爱憎分明的脸庞。</div><div><br></div> <div><br></div><div>谁人没有父母,</div><div>谁人没有儿女?</div><div>手心手背都是肉啊,</div><div>村里村外雪与血。</div><div><br></div><div>没有前辈们肝髓流野,</div><div>哪来后辈们金丝皇菊。</div><div>情系巴华将军念念“归营”,</div><div>浩荡后代赤胆追随。</div><div><br></div> <div><br></div><div>一小块陵园,</div><div>无数块先烈遗骨。</div><div>雪松、龙柏、黄杨,</div><div>花圃、果园、水域,</div><div>装点黄沙土漫成绿色茵茵。</div><div>战友们每时每刻团圆在这块疆场!</div><div><br></div> <div><br></div><div>告慰前辈英灵,</div><div>弘扬革命精神,</div><div>教育后人有基地,</div><div>廉政公仆伴忠魂。</div><div><br></div><div>先烈从不孤单,</div><div>晚辈永难忘记。</div><div>惊见壮观清明节。</div><div>队伍整齐红领巾。</div><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3. 举行“归营”仪式</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 style=""><font color="#333333">他们是谁?</font></b><br></div><div><b style=""><font color="#333333"><br></font></b></div> <div><br></div><div><b>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参战老兵【归营】活动策划和参加人员名单:</b><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陈士榘</font></b></h5><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font color="#333333" style=""><b>陈人康 </b>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理事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时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之子。</font><br></div><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成 钧</font></b></h5><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b style=""><font color="#333333">成和健 </font></b><font color="#333333">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新四军二师分会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时任华东野战军七纵司令员成钧之子。</font><br></div><div><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ff8a00">赵启民</font></b></div><div><br></div></h5><h3><b>赵金川</b>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原副会长,二师分会名誉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时任华东野战军七纵政委赵启民之子。</h3><div><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张翼翔</font></b></div><div><br></div></h5><h3><b>张晓平</b>(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时任华东野战军一纵副司令员张翼翔子女。</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韦 杰</font></b></div><div><br></div></h5><h3><b>韦娜莎</b>(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原任中野六纵副司令员韦杰之女。</h3><div><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ff8a00">胡炳云</font></b></div><div><br></div></h5><h3><b>胡晓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时任华东野战军十一纵司令员胡炳云之女。<br></h3><div><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ff8a00">谢 锐</font></b></div><div><br></div></h5><h3><b>谢江宁</b>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时任华东野战军七纵二十一师师长谢锐之子。<br></h3><div><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肖选进</font></b></div><div><br></div></h5><h3><b>肖 占</b>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七纵二十师五十八团团长肖选进之子。<br></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张 英</font></b></div><div><br></div></h5><h3><b>张冀元</b> 曾任中国驻印尼、澳大利亚、泰王国大使馆武官,少将军衔。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七师政治部主任张英之子。</h3><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宋震宇</font></b></h5><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h3><font color="#333333"><b>宋南华</b>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副秘书长。原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时任华东野战军三纵</font>副团长宋震宇之子。</h3><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徐邃志</font></b></div><div><br></div></h5><h3><b>徐晓东</b> 经济日报社,解放军政治学院副教育长。时任华东野战军七纵二十师五十八团政治处主任徐邃志之子。<br></h3><div><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ff8a00">吴涛泉</font></b></div><div><br></div></h5><h3><b>吴智勇</b>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副会长。军事医学科学院某研究室主任,时任华东野战军七纵二十师六十团军医吴涛泉之子。<br></h3><div><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康 慨</font></b></div><div><br></div></h5><h3 style="text-align: left;"><b>康南下</b>(等) 原铁道兵第一指挥部(青藏铁路指挥部)政委,时任华东野战军七纵二十师五十九团一营教导员康慨子女。<br></h3><div><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张 斌</font></b></div><div><br></div></h5><h3><b>张 旭</b> (等) 原沈阳军区副参谋长。时任华东野战军七纵二十师五十八团三营营长张斌子女。<br></h3><div><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吴敬民</font></b></div><div><br></div></h5><h3><b>吴金京</b> 原空军后勤学校政委。时任华野七纵二十一师六十二团二营教导员吴敬民之女。<br></h3><div><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赵勇田</font></b></div><div><br></div></h5><h3><b>赵鹏洋</b> 中红网记者。八路军隐蔽战线工作者,我军著名文化工作负责人赵勇田之子。</h3><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宁保喜</b></h5><h5><br></h5><p class="ql-block"><b>宁 凌</b>(等)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原火箭军(第二炮兵)五十二基地副司令员,时任中野六纵十七旅五十团营长宁保喜之子。</p>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巴 华</font></b></div><div><br></div></h5><h3><b>巴伟、华晨</b>(等子女)原火箭军(第二炮兵)五十五基地副司令员,时任华东野战军七纵二十师五十九团一营营长巴华子女。</h3><div><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张镰斧</font></b></div><div><br></div></h5><h3><b>张谷林</b>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原航天部副部长,时任中野六纵十七旅四十九团团长张镰斧之子。</h3><div><br></div> <div><b>卜金宝</b> 原解放军报社主任编辑</div><div> </div><div><b>廉 洁</b> 人民新影视 工作人员</div><div><br></div><div><b>郭 陆</b> 湖北省军区第一干休所 </div><div><br></div><div>……以及子女、亲属共45人。</div><div><br></div><div>其中,华野将士后代主要有15位。中野将士后代主要有4位。</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参加活动的两大野战军后代们。</font></b></h3><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在和煦的阳光下,在清明节前夕,所有参加活动的人员,在“归营”纪念碑前举行了庄严的祭奠英烈、敬送父辈归营、完成父辈夙愿的独特仪式。<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鞠躬!鞠躬!鞠躬!</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全体参加活动的同志们</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向“归营”纪念碑三鞠躬。</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div><br></div><div><div><b>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赵前进主任发表讲话:</b></div><div><b><br></b></div><div><b>“不忘初心悼念烈士</b></div><div><b>牢记使命继承前辈”</b></div><div><br></div><div>“今天,我们瞻仰的这片英雄绿茵之地,曾是75年前淮海战役至为关键的‘双堆集歼灭战’遗址。</div><div><br></div><div>“濉溪县双堆集是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主战场。这片土地上,有3万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战、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就是后人为纪念英烈们而建成的。</div></div><div><br></div> <div><br></div><div>“75年前,毛主席、党中央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九个纵队约25万兵力,并肩作战、拼死搏斗,在双堆集地区歼灭了国民党头号嫡系精锐部队黄维兵团12万余人,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宣告了蒋家王朝的灭亡,被誉为‘一战定江山’!<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一战定江山”</font></b></h5><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font color="#333333" style=""><div style="font-weight: bold;">“淮海战役,发生过很多激烈战斗,大王庄战斗被称为最惨烈一仗。</div><div style="font-weight: bold;"><br></div><div style="">“黄维兵团18军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守卫大王庄的33团号称是“老虎团”,全部由老兵组成,战斗经验丰富,武器精良,被称为国军王牌中的王牌。</div><div style=""><br></div><div style="">“1948年12月10日,仅仅一天的时间,我华野和中野与黄维兵团有不少于7个团的兵力在大王庄一线厮杀,阵地三易其手,双方付出了5000人以上的生命,用鲜血染红了这座四十多户的村庄。多次争夺,战火几乎将黄土烤焦,村庄已是瓦砾无存,每一平米土地都有数十块弹片,战壕和工事内尸体相叠数层,战场上尸首遍野……。战后一段时间,周边百姓都称双堆集为“骨头集”……</div></font></div><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div><br></div><div><div>“两大野战军协同攻坚并坚守血战大王庄对全局影响巨大。此战之后的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歼,使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陷入绝境,为第三阶段全歼该敌、夺取淮海战役全面胜利创造了条件。</div></div><div><br></div> <div><br></div><div><div>“今天,我们在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烈士陵园内竖立了‘归营’纪念碑。</div><div><br></div><div>“向‘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走出去的阵前将士们致敬!”</div></div><div><br></div> <div><br></div><div>2015年6月17日,卜金宝大校(解放军报高级编辑,左一)采访早已退休的巴华将军。巴华在武汉总医院向卜金宝讲述大王庄之战。<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div><b>卜金宝大校做了特别发言,介绍了以巴华为代表的老前辈们思念牺牲战友的“归营”共同心愿。他说道:</b></div><div><br></div><div>巴华戎马一生,最难忘的是血战大王庄。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双堆集战役,国民党4个军12个师全军覆没,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也付出重大伤亡。这场鏖战,以大王庄之战最为惨烈,在这个只有40多户的小村庄里,国共双方7个主力团激战一昼夜,血流成河。此战,华野七纵59团一营营长巴华率部与中野、华野其他部队,像钉子一样钉在大王庄,他头部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直到中野50团三营营长宁保喜最后率兵增援,巴华向宁保喜营长移交了一个完整的阵地。此时,打扫战场清点人数,连同营长巴华,一营仅8人幸存,并且全部负伤……</div></div><div><br></div> <div><br></div><div><b>为了留住这段珍贵的历史,让后人永远铭记那场空前惨烈的战斗,真正理解和发扬我军官兵生死与共的光荣传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巴华的女儿华晨女士和兄弟姐妹正在向有关部门反映,期待得到批准和支持,让战功赫赫、伤痕累累的老英雄“归营”,回到与他并肩血战的烈士中间。</b><br></div><div><b><br></b></div> <div><br></div><div><b>2019年8月8日,卜金宝与专程赶到北京的江苏电视台摄制团队一道拜访巴华将军的战友宁保喜将军。</b></div><div><b><br></b></div><div><b>宁保喜将军给他留言:“和平”。</b><br></div><div><b><br></b></div> <div><br></div><div><div><b>华野七纵政委赵启民之子赵金川做了“永远战斗的华野七纵”的发言,赞颂了我军战斗劲旅华野七纵打过的硬仗狠仗。其中,谈到了双堆集歼灭战大王庄战斗:</b></div><div><br></div><div> “在当前国际敌对势力日益猖獗,形势尖锐复杂之际,纪念、学习并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七纵不畏坚难困苦,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战斗精神,尤为重要。</div><div><br></div><div> “在不久前闭幕的<b>中共二十大会议要求:“加强军史学习教育,繁荣和发展强军文化,强化战斗精神培育”。</b></div></div><div><br></div> <div><br></div><div><div> “七纵是华野的主力部队之一,善守能攻,打了很多苦仗硬仗,参加过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兖州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div><div><br></div><div>“<b>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血战大王庄</b></div><div><br></div><div> “1948年12月9日,歼灭敌黄维十二兵团的战斗,华东野战军奉命,由参谋长陈士渠率5个纵队(军)支援包围十二兵团的中原野战军,七纵被编为南攻击集团,承担了大小王庄、双堆集(敌十二兵团指挥部)方向的攻击任务。<b>发起总攻后,我七纵即连下大王庄、尖谷堆等坚固据点,后又经反复争夺,最终歼灭敌五大主力之十八军最精锐的“英雄团”全部、“威武团”大部,兵锋直逼黄维兵团部大门,对全歼该兵团发挥了重大作用。再次受到陈毅司令员的高度评价(电话直接致七纵政委和一些师长)。</b>当时,七纵是按指示将纵队所属整团的炮兵及部分轻重机枪等移交支援给了兄弟部队,自己仅余82、60迫击炮等重兵器,“而他们面对的却是全部美式军械,拥有飞机、坦克、各种重炮和火焰喷射器甚至化学武器的敌军主力,战斗超乎寻常的激烈,用血战都不足以形容,我七纵也付出重大牺牲。</div></div><div><br></div> <div>“据参战的干部回忆,当十二兵团黄维下达各部分散突围的命令后,敌全兵团没有一支部队敢于从七纵正面阵地突围的,足见七纵之威风八面,于敌军面前之不可一世!中原野战军6纵46团做为预备队,也参加了这场殊死的战斗。</div><div><br></div><div>“<b>这次活动我们祭奠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拼死搏杀,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怀念人民军队的老前辈,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斗爭,善于斗,铁骨铮铮,不畏艰难困苦,奋不顾身,英勇牺牲之铁军的战斗精神!学习他们的优秀思想和坚毅品格,发扬光大我军的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战胜帝国主义的挑衅和进攻,时刻做好准备并不懈地努力!</b></div><div><b><br></b></div> <div><br></div><div><div>“<b>为人民事业建立丰功伟业的七纵暨所有人民解放军将士永垂青史、万古流芳!其战斗精神永放光芒!</b></div><div><b><br></b></div><div><b> “为人民事业而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永远传颂!”</b></div></div><div><b><br></b></div> <div><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巴华将军之子巴伟代表全家,对父亲许多年来作出“归营”的心路历程,做了详细的追思表述</font>(本文第三部分结尾全面刊登)。</b><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参战将士“归营”活动全体成员在归营纪念碑前合影留念。</font></b></h5><div><br></div> <div><b>4. 集体向前辈们宣誓</b></div><div><br></div><div>全体参加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参战将士“归营”活动的成员,在“归营”纪念碑前庄严宣誓。</div><div><br></div><div><b>领誓人:双堆集歼灭战南集团指挥员陈士渠上将之子陈人康。</b></div><div><br></div> <div><br></div><div><div><b><font color="#ed2308">“归营”活动宣誓誓词:</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在父辈战斗过的战场上,我们庄严宣誓:</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听党指挥,团结战斗,发扬光大我党我军光荣传统。</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缅怀先烈,敬送革命前辈“归营”,接力棒在我手中,责任在我心中,我们要赓续红色血脉,当好守护红色江山和人民幸福安康的中坚力量!</font></b> </div></div><div><br></div> <b>5. 捐赠“归营”书法</b> <div><br></div><div><div><b>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将军为“归营”纪念碑题写“归营”二字。</b></div><div><b><br></b></div><div><b>他感慨地对朋友们说,父亲和自己两代军人,写这幅字时想起了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词。</b></div><div><b><br></b></div><div><b>陈士渠上将之子陈人康,代刘蒙将军将“归营”书法捐赠淮海战役双堆集纪念馆馆长赵前进同志。</b></div></div><div><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参加活动的后代们纷纷与</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刘蒙将军</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ff8a00">捐赠的“归营”书法</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ff8a00">合影留念。</font></b></h3><h3><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3> <b>6. 登上前辈鏖战的尖古堆</b><div><b><br></b></div> <div><br></div><div><div>52年前,作者就在双堆集歼灭战与华野七纵将士一起血战大王庄的中野四十六团红一连当兵。先后野营千里拉练,两次来过尖谷堆。那时的尖谷堆,就是一个光秃秃的土包子。我们站在这个土包包下面,听四十六团老团长唐明春前辈,给我们讲当年在大王庄血战的。</div><div><br></div><div>记忆中当时的土包子,周围没有任何房子。全都是庄稼地。如今都变样了。不仅绿树盈盈,松柏苍天。放眼南望,那就是魂牵梦绕,前辈们血拼疆场的大王庄。</div></div><div><br></div> <div><br></div><div><div>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登上尖谷堆的后代们会怎么想呢?他们在想什么呢?</div><div><br></div><div>尖谷堆不仅是前辈们血战搏杀,奋勇夺取的战斗目标,还是一个考古文化遗址,这里很早就有人类生存,已经有6000年的历史了。</div></div><div><br></div> <div>曹操出生,生活在宿州西部的亳州。52年前我们千里拉练的时候也经过了古老的亳州,在亳州市区的老石板道上步行前进。可想而知,很多很多很多年前这一带地域就是个古老战场,毛泽东曾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十面埋伏”这一著名词汇就是出自于安徽宿州市灵璧县垓下之战。这是刘邦2200多年前,于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南部境内垓下古战场,与项羽的楚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汉代的命运由此而改变,证明2000多年来这里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场,淮海战役也是近代历史改变中国命运的三大决战之一。</div><div><br></div><div>也许是战争太过狂烈,所以汉代开始推崇儒家文化。孔夫子好文不武,对中国文化历史,或者叫精神文化影响甚大。</div><div><br></div> <div><br></div><div><div>英雄,什么叫英雄?怎样才能产生英雄?</div><div><br></div><div>大王庄这一仗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英雄?英雄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民族,我们国家,就需要英雄。</div></div><div><br></div> <div><br></div><div><div>当年,千里拉练我们沿着中野六纵追击黄维兵团的行军路线,经过亳州的时候,亳州地面的黄土灰都能把我们的绿色军裤全部染黄,在裤腿上铺了一层土,汗水和土搅在了一起。</div><div><br></div><div>今天,我们走在双堆集烈士陵园和尖谷堆的道路上,50年来变化太大了,虽然已没有这种黄土的感觉,但是却有英雄的情结挥之不去。</div></div><div><br></div> <div><br></div><div><div><b><font color="#ed2308">尽管50多年社会变化此起彼伏,但是对于中华民族英雄的崇拜和纪念,始终沸腾于我们心中。</font></b></div></div><div><br></div> <b>7. 参观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b><div><b><br></b></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党中央,毛主席,中央军委</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首长</font></b><b><font color="#ed2308">集体指挥大战。</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左起: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font><br></b></div><div><br></div></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左起:陈赓、陈士渠、李达、谭震林。</font></b></h5><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div><br></div><div><div><b>讲解员很热情,参观者“吃不饱”,朋洋辛苦了。</b></div><div><br></div><div>参加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是本次“归营”活动的重头戏之一。</div><div><br></div><div>学习、缅怀、纪念、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和研究能力,水平和补差,当然是参观之要点。</div></div><div><br></div> 双堆集歼灭战成立东集团、西集团、南集团三个作战集团围攻黄维兵团。陈赓、陈锡联,陈士渠、王近山,杜义德分任集团指挥员。<div><br></div> <div><br></div><div>后代们发现了自己的父亲和前辈老照片。<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最后这张展出照片,看到纪念馆用了一张粟裕、陈士渠、张震三位华野首长的背面照片,我们建议纪念馆换一张三位首长的正面照片,并提供了粟裕、陈士渠、张震三位华野首长正面照片。<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也有很惊奇的发现。纪念馆内展出有一面,显然是从未见过的中野六纵十七旅四十九团团党委授予一营(襄阳特功营)一连二排的锦旗。这面锦旗看似用缎子被面制成,大红缎面有非常传统的彩色花鸟、果实刺绣。锦旗上书“奖给突破‘老虎团’的一营二连,武松 武威,四九团委赠。”一营二连确实有突出作战表现。这面锦旗很可能是战后1949年1月6日不到月余,胜利之师于淮北蒙城地区整训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召开群英会时所颁发。可还是感觉锦旗上的“老虎团”与“武松,武威”显然与主攻敌人集团工事存有混淆,不大明白。当时四十九团认为自己打的到底是“老虎团”呢(敌三十三团),还是“威武团”呢(敌五十四团,52年前唐明春等老首长对我们进行传统教育时称它为“野堡阵地”)?但这也说明当时的团首长,很可能也是对“老虎团”的惨烈战斗刻骨铭心。这种身临其境的混淆,也对后来的军史细节研究带来了相关烦脑(详见本文第三部分“血火情深的两位英雄典范战友”)。<br></div><div><br></div> <b><font color="#ff8a00">纪念馆内陈列的中野六纵十七旅四十九团团党委授予一营(襄阳特功营)一连二排的锦旗。</font></b><div><b><br></b></div> 因为,四十九团一营(襄阳特功营)在双堆集歼灭战中主要担任了最后的主攻突击任务。最后的主攻突击任务由中野“襄阳营”和华野“洛阳营”担任。打的对象是黄维兵团的“威武团”集团工事。一些军史资料记载,中野六纵十七旅旅旅长李德生已派人(作者所知有四十九团二营和宁保喜营)为两支主攻突击营挖好了出击战壕,特别为“洛阳营”挖了一条150米的出击战壕。<div><br></div> <div><br></div><div><div>这场战斗是继大王庄血战后敌我两军战斗意志的又一次较量。一条战壕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暗堡被摧毁,国民党军纵深火力网被清除。关键时刻,“襄阳营”二连连长梅金生率爆破组匍匐前进,挨个炸掉阻挡部队前进的“威武团”火力点。他本人身负重伤后,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地堡的射击孔;而营教导员李如针,则为了战斗胜利,拉响炸药包与敌暗堡同归于尽,“襄阳营”一连三排打得只剩下了3个人。</div><div><br></div><div>华野三纵二十三团“洛阳营”在顽强突破进攻中,一连指战员们重伤不喊叫,轻伤不下火线,坚持与顽敌拼杀。二排六班弹药用尽,班长李德道端起刺刀,连续刺伤3个敌人。最后,他身负重伤,在肉搏中拉响敌人身上的手榴弹,与围上来的敌军同归于尽。二连指导员壮烈牺牲,“洛阳营”教导员孙邵明也中弹牺牲。</div></div><div><br></div> <div>陈士榘、孙继先的炮火像耕地似的捋了几遍,剩余残兵顽强抵抗,死守不退。阵地上血流成河,残躯遍地。</div><div><br></div><div>这两个特等功臣营的作战术水平和战斗意志均可圈可点,不相伯仲。指战员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这两个单位的荣誉簿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div><div><br></div> <div><br></div><div><div>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战旗方队100面荣誉旗帜整齐列阵,气势如虹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检阅。</div><div><br></div><div>“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100面英雄称号的锦旗中,也有中野“襄阳特功团”和华野“洛阳营”的旗号!</div></div><div><br></div> <div>不用讳言,得益于自己前辈们的真传,多年来为了发扬光大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这些后代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将父辈的战斗史烂熟于心。因此,在纪念馆展示文字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div><div><br></div><div>如,第三阶段对尖谷堆的攻击部队的争议;第二阶段11月28日最终围困住黄维兵团,中野四十九团三营在马小庄反击黄维兵团十八军十一师三个主力团的进攻的“堵口”战斗压根没有提到,这可是正式上报过中央军委的扎紧完成包围黄维兵团口袋阵的一场关键性战斗,而且是对后续的大王庄战斗、尖谷堆战斗等都有直接影响的以1对9的战斗。</div><div><br></div> <h5><b><font color="#ff8a00">在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前合影。</font></b></h5><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b>8. 踊跃捐赠前辈回忆、书籍、照片</b><div><b><br></b></div> <b><font color="#ff8a00">陈人康向纪念馆馆长捐赠回忆书籍和纪念品。</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div>参加活动的部分后代向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捐赠前辈的回忆、书籍、照片,并为纪念馆签字留言。</div><div><br></div><div>战争是惨烈的。谁能想到战争的结果是什么样?大王庄战斗就有这样的结果。10号夜里华野有一支部队接防了大王庄,这支部队还负责打扫最终战场。华野六十二团二营教导员吴敬民回忆:村南边原先敌人防守的工事一目了然,工事以外开阔地上,黑黑点点,躺着不下一百多具尸体,大片是黑色(深灰色),间杂有浅灰色,个别草绿色。后两种颜色的死者,显然是我六纵队和七纵队的烈士。在前两天的战斗中,那片开阔地上,我们射杀了大量敌人,但也牺牲了不少同志。</div><div><br></div><div>有一位参加过双堆集总攻的四纵队的老八路,现在有100岁了,他叫范贵林。在他的回忆中,他在前进的时候是趴在坑道里落满的尸体上打枪射击的。</div><div><br></div> <div><br></div><div><div>战争与和平。没有战争就不会有和平。</div><div><br></div><div>和平久了,不要忽视产生战争的社会因素。</div><div><br></div><div>要想持久的保持和平,一定不能忘掉战争的创伤和惨烈。</div></div><div><br></div> <div><br></div><div><div>子弹上膛枪对枪,击发出去是一种战争。</div><div>反腐败打击贪腐犯罪也是一种战争。</div><div><br></div><div>子弹上膛直接射击是一种非常惨烈的战争,反腐败更是一场看似和平的没有硝烟的战争。</div><div><br></div><div>惨烈战争是为了赢得和平;反腐败战争是为了保证和守卫和平;不给发生战争创造条件。</div><div><br></div><div>我们现在宣传红色文化,加强红色基因的教育,都是为了反对战争,守护和平。</div><div><br></div><div>两种不同形态的战争,说明了我们党在前进道路和执政为民的公平正义观。</div><div><br></div><div>打仗牺牲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迎来和过上幸福生活。</div><div><br></div><div>反腐败也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有平安幸福的日常生活,实现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愿望。</div></div><div><br></div> <div><br></div><div><div><b><font color="#b06fbb">一位新四军老同志为工作在航天一线的老战友胡子邦提词。词曰:“风清气正”。</font></b></div><div><b><font color="#b06fb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b06fbb">风清气正,就是我们党反腐败胜利的象征。</font></b></div></div><div><br></div> <b>9. 活动情怀</b><div><b><br></b></div>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思考……</b></font></h1><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 <div><br></div><div><div><b>今天,她们是一棵小苗;</b></div><div><b>明天,她们是一棵树;</b></div><div><b>后天,她们是一片森林。</b></div><div><b><br></b></div><div><b>前辈们是谁?</b></div><div><b>我们是谁?</b></div><div><b><br></b></div><div><b>是啊,</b></div><div><b>前辈们和我们,</b></div><div><b>只是一波波永不消失、撒入土中的肥料,</b></div><div><b>只是一位位精心守护、耐心耕耘的护林员。</b></div></div><div><b><br></b></div> <div><br></div><div><div>百岁老将军左三星:牺牲流血是为了更好的明天。</div><div><br></div><div>“归营”活动是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风清气正。</div><div><br></div><div>“归营”活动是为了不怕打仗,和平统一台湾。</div><div><br></div><div>坚决服从习近平主席命令: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谁要是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做文章,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不答应;谁要是指望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妥协退让,那是痴心妄想,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div></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贵在自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也要上战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是有准备的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恩前辈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刻准备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就像我们唱的儿歌一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b><font color="#ff8a0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font></b><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1990年于福建福州刻章。</font></div><div><br></div> <b>10. 部分后续参观活动</b><div><b><br></b></div><div><div style="">淮海战役是人民的胜利。</div><div style=""><br></div><div style="">一部分同志又去了徐州等地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div></div><div style=""><br></div> <div><br></div>双堆集歼灭战发生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的密切配合下,浴血奋战了23天,全歼国民党王牌十二兵团11万4000余人,对于夺取准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div><br></div> <div><br></div><div><b>中国通史《论中华魂与根文化》,及特别补充的纪实报告《天路开基人》。</b></div><div><b><br></b></div><div><b>这两套中国通史史学专著,不但都写了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的部分战斗情节,还都写到了中国两弹一星事业阵前指挥员,并且突出写到了前辈们团结战斗的精神文化。</b></div><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二、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走出来的中国两弹一星事业阵前指挥员</font></b><div><b><br></b></div><div><div style="">从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阵前战将,走向并转身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阵前指挥员,是中国通史《论中华魂与根文化》专著,及特别补充的《天路开基人》专题纪实书籍坚实的红色基因、本源性长城精神文化和现代航天精神文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老红军、老八路、新四军和解放军各路将士冲破漫天硝烟战火,成为和平幸福时代高科技领军人物填补了光辉绚丽的历史空白。</div><div style=""><br></div><div style="">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三十年,上上下下集结了航天三军。</div><div style=""><br></div><div style="">航天三军由革命军人、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三大队伍共同组成。他们胜利完成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和全国人民交予的中国“两弹一星”国防科技长城的光荣任务,为现代化的中国航天事业打下了雄厚基础。</div><div style=""><br></div><div style="">为完成这一史无前例的新中国艰巨使命,统领和保障航天三军在高科技阵前作战的,是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各个序列的革命军人将士们。</div><div style=""><br></div><div style="">参加过淮海战役,特别是双堆集歼灭战的将士们荣当其中的主要垂直领导和阵前指挥员。</div></div><div><div><b><br></b></div></div> <div>纵观淮海战役,细数双堆集歼灭战,这一系统大战不但集结了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陕北红军和湘鄂赣、闽西留守红军将士们的大团聚,也集结了新四军、山东八路军与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二0师、一二九师各部及其解放战争时期沿革部队、两广纵队等将士们的大团圆的团结战斗,成为此次诞生新中国世纪大战的特别突出亮点之一。</div><div><br></div><div>这场阵前战斗动作所体现的有益的军队系统化规模性指挥作战的经验,为新中国航天科学事业带来了“两弹一星”精神文化的红色创业基因,都指导了阵前指挥员们在三十年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大系统全方位的团结奋战,以及系统科学的指挥保障实战基础,为建立中国航天事业的研制生产、发射试验、军兵种应用基地规模、培养中国人自己的航天人才和提升中国的航天科技水平提供了优先协作条件,擘画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宏伟蓝图。</div><div><br></div><div>这也是这次诞生新中国世纪大战特别突出、魅力四射的红色文化传承精华。</div><div><br></div> <div>听党指挥,服从命令,团结战斗,敢于胜利,从来就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div><div><br></div><div>只有系统的研究好,完整的吃透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战友们肩并肩紧密配合,共同打掉何止“老虎团”“威武团”等多个蒋军王牌师团!</div><div><br></div><div>这是两大野战军大协同的系统性大胜利!为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胜利提供了阵前指挥员团队规模:</div><div><br></div><div>从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走出来的中国“两弹一星”事业阵前指挥员团队聚焦如下:(自1955年开始,1960年2月,中央军委明确了“两弹(导弹、原子弹)为主,导弹第一”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国防科学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要“埋头苦干,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奋勇前进”的口号,得到毛泽东的认可。)</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b06fbb">国家主要领导人并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font></b></div><div><b><br></b></div> <div><br></div><div><b>刘伯承:</b>自调任南京和北京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1955年9月,即在高等军事学院的课程中,安排有火箭和导弹发动机等教材。<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陈毅:</b>1961年在北戴河召开的国防工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前后,陈毅说:脱了裤子当当,也要把我国的尖端武器搞上去。“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子现在还不太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子就硬了。”<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div>邓小平: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两弹一星”事业,“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b06fbb">双堆集歼灭战集团总指挥:</font></b></div></div><div><br></div> <div><br></div><div><b>陈赓:</b>东集团总指挥。1952年7月8日,毛泽东主席亲自任命陈赓任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1954年9月,陈赓大将随以彭德怀元帅为首的中国军事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原子弹爆炸实兵对抗军事演习。在哈军工亲自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导弹专业(专科)、导弹工程系。1955年上半年,应陈赓要求,任新民起草、周曼殊执笔,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三位教授会教授撰写完成了《对我国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的上报稿。该报告几经修改、补充和完善,於1955年11月由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转呈中央军委,这个报告是中国科技人员第一次正式向中央提出的建议我国应当重视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报告。1956年1月20日,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通过了任新民、金家骏、周曼殊三人的建议,拉开了中国发展导弹的序幕。期间,1955年11月25日陈赓专程在军工学院“大和旅馆顿河餐厅”会见并宴请了钱学森博士,首次向钱学森征求了相关意见。钱学森晚年的回忆中深情地说: “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儿的是陈赓大将……”。陈赓参与筹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航天部前身),与习仲勋一起承担一线重要领军指挥人员、领军科技人员和大批量专业人员的跨地区、跨专科性调动,并为研发基地、发射基地选址批地、大规模部队的专业调动,积极创业、发展“两弹一星”做出了卓越贡献。陈赓大将把军事工程学院的副政委刘有光将军等十几名在院领导干部调去老五院任职,将留美回来的火箭武器专家任新民等六名上校教授(文革前教授的最高军衔是上校、军工学院八人)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担任主要研究室的主任,挑起了研制火箭导弹的大梁。1960年10月17日,陈赓逝世前半年,驱车30多公里到北京南郊导弹总装厂,坚持陪同聂荣臻观看国产1059型地地导弹(中国第1颗导弹)液体发动机地面试车。<br></div><div><br></div> <b><font color="#ff8a00">陈士渠、唐凯及他们领导下完成的部分“做窝”工程。</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b style=""><font color="#333333">陈士渠:</font></b><font color="#333333">南集团总指挥。195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渠急调哈军工工兵系主任唐凯,与其他首长一起同赴新疆戈壁滩,勘察新疆罗布泊等地区。1958年4月11日,中央军委召开0029工程建设会议,决定工程兵成立10万人兵团级的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为7169部队,陈士榘被任命为司令员兼政委,负责马兰原子弹试验场和东风导弹综合试验靶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这支队伍1958年4月份默默进入戈壁滩,到1964年的9月又默默撤出来,10万人消失了6年。因为执行着绝密任务,10万人在戈壁滩没有留下过一张照片,撤出时,每个人身上片纸不许留,所有工作记录本和资料一律上交或销毁。就像从来没有在这片戈壁上出现过。1965年在人民大会堂新春联欢会上,毛主席指着张爱萍对陈士榘说:“祝贺你,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的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青海金银滩原子城、221厂核弹研究基地、北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火箭、卫星指挥、研究、生产基地,四川绵阳大三线等核弹研究基地(著名的绵阳两弹城)都留下了工程兵的足迹和血汗。他们是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建窝”盖新家的人。</font><br></div><div><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 <div><br></div><div><b>宋任穷:</b>豫皖苏军区,粟裕兼任司令员,宋任穷兼任政治委员,宋任穷、粟裕为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宋任穷在淮海战役勇担支前重任,在宣传发动群众,筹集战略物资,调协军民关系等方面表现出高超的组织领导能力,被毛主席称赞为“文也来得,武也来得”。正如陈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1956年11月,宋任穷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后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原子弹、氢弹等事业大规模建设时期的首任和主要领导者。1977年10月,宋任穷同志任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有力推动了中国导弹、火箭、卫星等武器与航天事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宋任穷是唯一一位既担任过二机部又担任过七机部两部(国家原子弹和导弹、火箭、卫星研制生产主管部门的)部长,所以可称为是直接担任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一线主要指挥员的人。<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b06fbb">纵队指挥员:</font></b><br></div><div><b><font color="#b06fbb"><br></font></b></div> <div><br></div><div><b>成钧:</b>华野七纵司令员。1952年3月至1957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华北军区防空部队司令员。1953年4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朝鲜空军联合司令部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副司令员。1957年8月至1967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技术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主管地面部队)。在国土防空作战中,成钧说:“他们要破坏我们搞原子弹,必然要加紧对我核基地侦察。我们要严阵以待,决不能让他们得逞!”指挥部队采取“导弹游击战”多次击落敌U-2高空侦察机,还创下了世界防空史用地空导弹(其中包括国产仿制的红旗1,红旗2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首开纪录。周恩来亲自给刘亚楼打去电话祝贺,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1965年5月14日,成钧坐镇指挥了中国第一颗空爆原子弹的试爆,十分成功,原子弹爆炸时距靶心只有40米。从此,中国人民手中拥有了自卫的核武器。<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谷景生:</b>东集团中野九纵政治部主任。1957年11月16日,国务院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兼第一分院院长;谷景生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政治委员兼第一分院政治委员,是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最早期起步阶段到任的一线研制生产主要军人指挥员之一。<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刘有光:</b>东集团中野四纵政治部主任。1958年后,先后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政治委员,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政治委员,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政治委员。是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最早期到任的一线研制生产主要军人指挥员之一。<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孙继先:</b>南集团主攻“洛阳营”所属华野三纵司令员。1958年10月,孙继先从抗美援朝战场奉调归国即担任了中国两弹一星事业酒泉东风发射基地的首任司令员,1962年5月还担任过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副院长。酒泉东风发射基地1958年10月20日成立,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测试及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低轨道的各种试验卫星、应用卫星、载人飞船和火箭导弹的主要基地,基地并负有残骸回收、航天员应急救生等任务。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他是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主要发射试验军人指挥员之一。<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张蕴钰:</b>东集团中野九纵二十七旅参谋长。1958年8月,陈赓向党中央推荐张蕴钰出任大西北戈壁滩原子弹试验基地领导,经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慎重考虑,批准张蕴钰负责原子弹试验基地。12月,担任新中国首任核司令—马兰基地司令员,直接参与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次“两弹结合”、第一颗氢弹和多次空爆、地下平洞核试验等发射试验任务。1978年后,他历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司令部参谋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下大力抓了洲际、潜地 和通信卫星试验任务。张蕴钰将军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说过:“我这辈子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打了上甘岭,二是参加了核试验。”他是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主要发射试验军人指挥员之一。<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王秉璋:</b>东集团中野第十一纵队司令员。1949年11月到1953年2月任空军参谋长,1953年2月到1958年11月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8年11月到1960年4月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1960年4月到1962年6月改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副院长,1962年6月到1964年12月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4年12月到1967年7月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国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1967年7月到1968年12月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1968年12月起到1971年9月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自1960年11月5日至1971年9月,“东风一号”至“东风4号”发射成功,1970年4月,以“东风四号”为基础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1971年9月,“东风五号”低弹道飞行实验成功。揭开了中国航天史的崭新一页。1966年10月,他奔赴西北,成功组织指挥了“两弹结合”核导弹发射成功和第10次核试验。他是中国初创时期导弹、火箭、卫星研制生产的主要军人负责人之一。<br></div><div><br></div> <div><b><br></b></div><div><b>赵启民:</b>南集团华野七纵政委。陕北红军,参加了创建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的游击战争。第一支人民海军的创建者之一。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60年1月起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1968年9月起任国防科委副主任,是当时国家制造核武器的领导小组组长,负责指挥了10多次各种不同环境和装备的核试验。<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张翼翔:</b>华野一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消灭黄百韬六十三军窑湾镇之敌时,击毙陈章,是淮海战役第一个被我军击毙的敌军长。1968年2月至1970年5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军管会主任。1969年5月至1975年4月任第二炮兵司令员。其间:1969年6月起任第二炮兵临时党委书记、党委第一书记。他亲自参与组建了第二炮兵部队,为保卫国家、民族和人民,建立核威慑力量立了首功。二炮部队,就是现在的火箭军。<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韦 杰:</b>原晋冀鲁豫军区六纵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在四川大三线选址、建设时,韦杰副司令员给予大三线选址、建设单位很多物资、材料、运输、住房、户口等多方面雪中送炭的直接支持和帮助,尤其是调派汽车团抢运大三线航天基地的建设物资和器材。<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胡炳云:</b>华野十一纵司令员。在淮海战役中,十一纵攻占陇海线运河车站阻击敌邱清泉、李延年兵团东援,尔后参加追击李延年兵团战斗和围歼杜聿明集团战斗。在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陕西省委书记,陕西省军区司令员时,参与了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在陕西大三线的布局和建设,为航天在三线基地发大水洪灾时,紧急调派部队,给予了重大救援和灾后重建。<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李 觉:</b>中野一纵参谋处处长。西藏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开国少将。1957年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局长、核武器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副部长。是青海金银滩221厂核基地开创者,为核武器事业作出了名载史册的杰出贡献。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生产的主要军人负责人之一。<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b06fbb">师旅团营指挥员:</font></b><br></div><div><b><font color="#b06fbb"><br></font></b></div> <div><br></div><div><b>向守志:</b>东集团中野九纵二十六旅旅长。1959年,周恩来总理任命向守志为西安第二炮兵技术学院院长,向守志带领全院教职工完成了学院建设,第一代导弹的科研工作,成绩斐然。后调军委炮兵副司令员,第二炮兵部队首任、第4任司令员,他积极工作,狠抓导弹专业研究和导弹基地建设,大力推动了导弹部队建设。他是中国导弹、核弹武器应用、布防、人才培养的主要指挥员之一。<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张 钧:</b>东集团中野四纵十三旅三十九团政委,豫西军区南阳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8年11月解放南阳后,张钧奉命带领三十九团留下开辟豫西伏牛山革命根据地,一年间进行了50余次战斗,歼灭反动武装20余股共4000余人,肃清了南阳全区土匪,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所谓的“宛西模范区”,为保障打淮海战役部队的后勤,没有后顾之忧创造了优越条件。1958年,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政委,后因第五研究所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张钧随后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参与战略导弹研制,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64年参与领导制订“八年四弹”规划,组织开展重点型号的研制,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1975年参与部的领导工作。6月任七机部副部长。1982年,升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部长,完成固体潜地火箭和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的研制。他是中国初创时期和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导弹、火箭、卫星研制生产的主要军人负责人之一。<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周 维:</b>西集团三纵七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即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院长兼政治委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副院长、院长,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周维是这两方面的奠基创建人之一。<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尤太忠:</b>南集团六纵十六旅旅长。1971年5月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他对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七机部四院固体导弹研究非常关心,对被打倒靠边站的七机部一线同志非常关心爱护,解放了大批当时面临非常困难局面的干部,常常利用各种会议对航天人问寒问暖。对文革中的航天一线主要负责干部和科学家给予了很多支持和帮助。<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杨国宇:</b>中原军区司令部交通队队长,运输司令部副政治委员。淮海战役中参加动员组织百万民工运输队及交通工具日夜奋战,保证了战役的胜利。1958年奉命组建海军训练基地,同年10月至1966年5月任海军训练基地副司令员,1959年1月至1966年5月任基地党委常委,1959年3月至1963年2月兼参谋长。1967年5月被派驻第七机械工业部,任军管会副主任、第一副主任。1970年6月至1974年9月任七机部核心小组副组长。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文化大革命”期间保护一批干部、科技人员,保障和维护了科研生产的安全进行,参与领导了战略导弹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1978年7月至1985年7月任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至1982年8月)。1980年作为副总指挥率舰船编队首航南太平洋,完成唯一一次洲际导弹飞向太平洋任务。<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张怀忠:</b>南集团七纵二十师师长。1960年5月,高等军事学院毕业后调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副院长。1962年3月,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院长。1972年12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党的核心小组成员。1975年6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部副部长。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时期和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一线主要军人指挥员之一。<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刘 昌:</b>南集团六纵十八旅政治委员。1960年任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北核工业基地党委书记。1972年起任国家原子能所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1980年任核工业部科技核电局局长。中国核武器一线研究生产主要领导成员之一。<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div><b>刘 暄:</b>西集团三纵九旅二十五团政委,七旅十九团政委。1960年5月接钱学森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第二任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第一任院长(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一分院、一院和大三线建设作出杰出贡献。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时期和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一线主要军人指挥员之一。</div></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宋震宇:</b>南集团华野三纵。1965年,奉调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任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他参与主持多项国家前沿科研任务,他团结科研人员,尤其是国外归来的专家研究人员,和他们交朋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带领专家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科研任务。他参与了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及国防军工重大项目的研究及研制领导指挥,向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生产输送了科技人才。<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谢雪畴:</b>南集团华野七纵二十师六十团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空军高级航空学校、空军第一高级专科学校政治委,兰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参加了大西北核武器爆破试验。著有《中国空军击落U-2纪实》报告文学。<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宁保喜:</b>南集团中野六纵十七旅五十团三营营长。第二炮兵初建时期,1970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调任第二炮兵52基地副司令员,即率部到马兰基地进行原子弹爆炸训练。在一片荒芜无垠的大沙漠里,参观了竖在塔架上的弹体和周围的实验物,如陆军装备、舰船、飞机、汽车、火车等,还有的房子内外拴着猴子和狗等动物。原子弹爆炸时,身处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戴着黑色墨镜观看,仍能感到一阵热浪扑面而来,脸像被火烤一样,热乎乎的。爆炸结束后,立即驱车前往现场查看,塔架依然立在原地,铁架好像被烤得通红,周围还有烟雾,地面上的设置物几乎都被炸毁或变形了,小动物也被抛出10多米。和我们以前打仗时的战场场面差不多,只是没有人员伤亡。多次到东风基地等参加发射任务和部队拉练。到西安技术学院学习,对二炮的专业知识得到迅速提高,并应用自如得体。他是中国导弹核武器主要应用指挥员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巴华:</b>南集团华野七纵二十师五十九团一营营长。1969年8月,任第二炮兵55基地副司令员。1979年4月,任原第二炮兵指挥学院(现火箭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在二炮工作期间,巴华克服了当时种种困境,积极倡导自力更生,将数吨的钢材一节一节的接起来,做成发射塔架。将沉睡在地上几年的东风4号导弹竖立起来了,成为部队训练服务的实战力量。获得了总部领导的好评,日后还获得了科技一等奖。在此基础上,巴华继而将塔架延伸变为机动车载,实施灵活发射力量。这个成功被列为东四导弹正式的一种发射方式。此后,巴华又和其他人员编写了车载发射东四导弹的教材,成为全二炮教学训练必备课程,为二炮战略理论提供了基础。由他积极提倡的利用民用农业设施如:打谷场、运动场等均可为导弹发射场,平时作为民用设施、易伪装,难以被敌军发觉,战时可以突然发射,也成为了二炮的作战方案之一。1983年,巴华离职休养。兼原第二炮兵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1986—1987年二炮和八一厂联合摄制实施核反击作战的军事教学电影《神剑出鞘——东风导弹发射营机动作战演习》,因是首部又是唯一,任务坚巨。二炮首长十分重视,指示司令部首长领导,挑选精干力量组织完成这项任务。刚刚离休的二炮指挥学院副院长巴华欣然受命,担任总指挥,宁保喜的儿子宁凌担任作战基地指挥组长。他们带领发射营和全套保障分队,协调机关、学院、电影厂、部队,实兵实装,转战三省八县,历时两年,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部队训练、院校教学、作战运用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成为二炮学院的必修课程,受到总部首长和中央军委的高度赞扬和表扬。宁凌为此荣立三等功。至少有两部巴华家庭视频回忆和江苏卫视拍摄的电视记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第四集“血性”记录了巴华和宁保喜回忆一起在大王庄的阻击战斗。巴华和宁保喜是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导弹核武器主要应用指挥员之一。</p> <div><br></div><div><b>谭笑林:</b>南集团中野六纵十七旅四十九团襄阳营营长。1961年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导弹火箭总装厂副厂长。1978年任内蒙古自治区七机局局长。他是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导弹火箭总装生产一线主要军人负责人之一。<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张镰斧:</b>南集团中野六纵十七旅四十九团团长。1960年4月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兼导弹火箭总体总装厂厂长。原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一院院长、一院代理党委书记。中国人自己研制生产的第一任导弹、火箭、洲际导弹的一线总指挥,第一颗东方红卫星研制领导小组成员,唯一一次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导弹试验队队长,第一枚长征3号运载火箭发射第一颗大椭圆轨道定点卫星试验队队长兼党委书记。曾荣立1984年航天部“在发展航天事业中贡献突出”一等功奖,荣获1985年首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项。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和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导弹、火箭和卫星研制生产一线的主要军人指挥员之一,也是从38岁到90岁从没有离开航天三军诞生地的人。<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左三星:</b>南集团中野六纵十六旅四十六团一营教导员。1966 年任十二军第一任工区政委,在苏北修筑工事。任务完成后,1968年奉命北上内蒙率部在内蒙修建国防工事,1969年移至北京修筑国防工事并在大兴县人工堆起一座人造大山。1970年春奉命到湖北三峡为二机部修原子弹工厂,工厂停工后他们修筑的公路为现在的三峡建设创造有利条件。<br></div><div><br></div> <div>参加马小庄“堵口”战斗,大王庄血拼争夺战斗、主攻黄维兵团司令部大战的张怀忠、张镰斧、巴华、宁保喜和谭笑林等阵前指挥员,都先后走上了中国高科技航天研制生产、发射试验和应用武器的战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时间里,继续在同一条战壕里战斗。先后成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一线的领军人。</div><div><br></div><div>无论是坚守血战马小庄、攻防大王庄,还是拼杀主攻敌双堆集核心野堡阵地,都是两大野战军团结战斗的典型的具体模范战例。</div><div><br></div><div>这些战斗从头至尾连接着上上下下一系列两大野战军互不相识的战友们,敢于牺牲、团结协同的殊死战斗画面。</div><div><br></div><div>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全歼黄维兵团的双堆集歼灭战阵前战场,成为中国“两弹一星”航天事业领军人物的杀场点兵大检阅,无论是研制、生产,还是保卫、保障、发射、应用武器产品,我军众多将帅士兵都在此一条龙行列。</div><div><br></div><div>身为两弹一星事业一线阵前指挥员的他们,在坚持为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服务的思想引领下,以身作则,甘当“勤杂工”,隐姓埋名,团结所有人铸就了航天三军,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立了大功,才有了当今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准备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font></b></h5><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div>奠基和开创中国航天事业的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事业,是全中国人民的事业,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的事业。新中国成立后艰苦卓绝的30年时间里,在头5年缺少3800项基础新材料的现实面前,在三年自然灾害、缺奶少肉、工人军人身体浮肿,在施行发射任务长达万里的保密运输线上,在研发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安全保卫上,是我们的领袖、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军队千方百计、保驾护航、送奶送肉送水果,送一切急需要的东西,出动多少万人员在每一根电线杆子下面站岗放哨,整团整团的出动部队车辆为基地建设运送紧急物资、为基地洪灾水灾大量派遣部队和民兵抢险救灾、为每一个生产研制基地站好岗……</div><div><br></div><div>肝胆人长久,千里共袍泽!</div><div><br></div><div>向死而生,德全不危,满血复活。</div><div><br></div><div>正义的战争是为了大家的大团圆!</div><div><br></div><div>伟大战争是为了伟大的民族复兴!</div><div><br></div><div>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div><div><br></div><div>团结战斗的人呀,至死都不分离!</div><div><br></div><div>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是人民的成功。</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长征一号丁首发射瞬间。</font></b></h5><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他们坚守着坚定的革命信仰,即使在十年动乱不公平待遇时期,都能够坚持执着的革命理想、信念。越是在困难时期对来自各方面的诋毁干扰,不动摇、不懈怠、以坚定、沉着、乐观的革命意志,勤勤恳恳的工作,为保障新中国的和平、为强党强军贡献出了老一代军人的毕生力量。<div><br></div> <b><font color="#167efb">三、血火情深的两位英雄典范战友</font></b><div><b><br></b></div> <div>参加这次“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参战老兵·归营”活动的两大野战军后代们,都盛赞这次活动组织的好,保障的好,安排的有情有义有章法,仪式感强,回味无穷,堪称完美!</div><div><br></div><div>大家说:正是革命前辈优秀精神品格的传承,使我们执着争取,勇度疫情,艰难闯关,完美实现了前辈们的“归营”历史夙愿,终获成功!</div><div><br></div><div>我们一起重访父辈团结战斗浴血奋战的沙场, 亲身感受当年战争的惨烈,心灵的震撼强大而深远,经久不息!</div><div><br></div> <div><b><font color="#ed230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词)</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老战士,几年久从戎。拥政爱民作模范,军政学习当先锋。杀敌气如虹。”(陈毅诗)</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一战定江山。</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人民的胜利。</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悠悠思前辈,</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念念讲团结。</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娓娓说历史,</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漫漫红基因。</font></b></div><div><br></div> <div><font color="#b06fbb"><b>这样一次细腻、悠远、梦幻、传承的红色精神文化活动是怎么来的呢?</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他来自身边永远倒下去的兄弟姐妹。</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他来自高高举起迎风飘扬的八一军旗。</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他来自巴华前辈日思夜想的战友情。</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他来自五彩缤纷神圣的“归营”天堂。</b></font></div><div><br></div> <div><br></div><div><div><b><font color="#167efb">冰晶玉洁,百万年来中华人类做人的优秀品德。</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75年前,淮北大地,双堆集、大王庄,在这一片土地上,一场硝烟战火,凝华了勇士们生生世世、洁白无瑕、永不泯灭革命军人的晶莹魂魄。</font></b></div></div><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div><br></div><div><div><b>在1965年5月编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二军战史中,这张“参加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作战经过要图(1948年11月24日至12月15日)”(以下简称“《军战史》要图”)真实完整的记录了那个白雪的冬天,不可磨灭、一飞冲天的战场岁月、战友执情。</b></div><div><b><br></b></div><div><b>这是作者能找到的最好的,最能走出迷宫的一张描绘两大野战军双堆集歼灭战最有细节的战斗要图。</b></div></div><div><b><br></b></div> <div><u>这张“《军战史》要图”分分秒秒勾画了那段燃烧激情、难忘时空的脚步。</u></div><div><u><br></u></div><div><u>这些清晰步伐将华野巴华营长和中野宁保喜营长两位共和国老军人几乎被掩埋一生的战友之源之缘,浓缩印刻在了军队战史文献中。</u></div><div><br></div><div>这张“<b>《军战史》要图”有大图和右下小图各一张。大图详细地标出了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作战过程中,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两大野战军共同组成的南集团各个纵队,以及中原野战军相关旅、团、营级部队在阻击、包围、围歼三个阶段,历时约23天较为具体的作战位置和攻防方位。小图明确标出了两大野战军各个参战纵队在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作战过程第三阶段东、西、南三个集团的具体作战位置和攻防方位。</b></div><div><b><br></b></div><div><b>小图是大态势,大图就非常具象了。两张图要相互参考,并以大图为具体细微判断。</b></div><div><b><br></b></div> <div><br></div><div><div><b>“《军战史》要图”左下角方块内文字说明用不同颜色标示双堆集歼灭战三个不同阶段的时间。</b></div><div><b><br></b></div><div><b>这张“《军战史》要图”还用橘黄色、棕色和红色三种不同颜色的有所区分的线条和箭头,标示出南集团两大野战军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相关旅、团、营等参战部队在围歼双堆集黄维兵团全过程的不同时间段的具体作战位置、配属关系和攻防方位。</b></div><div><b><br></b></div><div><b>橘黄色的线条和箭头标示为自11月24日至25日,第一阶段侧击合围位置和行动方位;棕色线条和箭头标示为自11月26日至12月5日,第二阶段紧缩包围、阻敌突围及总攻准备的位置和行动方位;红色线条和箭头标示为自12月6日至15日第三阶段总攻及追击位置和行动方位。</b></div><div><br></div><div>这张“《军战史》要图”并不是孤证,不能用“孤证不立”来看待它。因为这张“《军战史》要图”显示的具体内容可以和淮海战役总前委、中原野战军上报中央军委材料,中野六纵沿革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军史、战例、文献等,以及巴华、宁保喜、张镰斧等多位老前辈文字、口述回忆、视频记录等相印证,相融合,一一对应,可由许多真实史料来证实,并形成证据链。</div><div><br></div><div><b>这张“《军战史》要图”至为清晰,不可质疑的聚焦显示了张镰斧所在四十九团和宁保喜所在五十团在整个作战过程三个不同阶段的具体位置和行动方位。因为这两个团从头至尾参加了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的全部作战过程。特别是四十九团三营和“襄阳营”(一营)还分别参加了第一阶段完成包围、第二阶段最后一仗包围圈马小庄“堵口”战和第三阶段总攻“威武团”突击战。这三场著名战斗动作是有非常充分的各种材料证实的。</b></div><div><br></div><div>而宁保喜回忆文录《岁月》“红色记忆”章节记录的《绝地逢生二三事》中,<b>即用《死守“老虎团”阵地》篇章,命名呈现了他与巴华共同面对敌“老虎团”打的一仗。</b></div></div><div><br></div> <div>四十九团把马小庄防御阵地交给华野七纵部队的时间,大约为十二月三日至十二月九日之间某日?</div><div><br></div><div>此后,四十九团二营在干什么呢?五十团宁保喜三营又在干什么呢?</div><div><br></div><div>张镰斧有亲手打字回忆:“马小庄防御交给华野后,张镰斧受副旅长宗凤洲直接交待,遂带二营营长胡光明,教导员郭绍唐带着部队连夜向双堆集方向挖战壕,挖交通壕,近迫作业,直抵敌人50米左右(包括大王庄之敌阵地)”。宁保喜三营也是应该在此前配属四十九团的,主要任务也是分工合作挖战壕,挖交通壕,近迫作业,宁保喜对此项任务有较详细趣味的回忆。</div><div><br></div><div><b>宁保喜三营配属四十九团有先天条件。</b></div><div><br></div><div>首先,张镰斧从抗战后期到襄樊战役都是在五十团战斗的。从新一旅开始至打双堆集歼灭战时,他与宁保喜至少已有近9年的战友情谊了。</div><div><br></div><div>其次,张镰斧是襄樊战役后,仅不到一个月即从五十团转任四十九团团长的。</div><div><br></div> <div>再次,<b>从“《军战史》要图”左下方橘黄色线条既可以看出来,第一阶段的尖古堆、大、小王庄正南既是李德生十七旅五十团防敌突围阵地。五十团西侧橘黄色线标示是十七旅五十一团防敌突围阵地(有知识有文化的团长杨寿山在12月16日总攻时牺牲),再往西南一点用橘黄色线圆圈围起来的两个村庄既四十九团防敌突围阵地,十七旅三个团围敌防区呈品字形布防。五十团与五十一团两个团正面对敌,尤其是宁保喜所属五十团包围圈马小庄防地(军史上也有称马庄、小马庄的)正面即敌大王庄三十三团(老虎团)阵地。</b></div><div><br></div><div><b>再往南的橘黄色线圆圈内即是四十六团所属尤太忠十六旅阵地位置,一条十六旅的棕色箭头标示进入第二阶段后,十六旅向战场东南方向开走了。但是没有棕色箭头标示四十九团及其所属十七旅向东南方向开走,却有红色箭头标示四十九团甚至包括十七旅都有可能是向北沿着大王庄西部的红色箭头向东南转移至新指定的第三阶段(战场东南方位)防突围和进攻位置的(大图中部有第三阶段十七旅红色旗帜布防标示)。</b></div><div><b><br></b></div> <div><b>而大王庄正西南方,夹在两条橘黄色线中间的马小庄阵地原本就是五十团的防守阵地,但是在11月25日午夜,敌第十八军突然以四个连偷袭,一度还打进了村内,最后还是被左邻的五十一团、南面的四十九团和五十团部分部队给反击跑了。后到11月28日,四十九团三营打响了英勇顽强、聪明智慧的马小庄“堵口”血战。“三营与九倍于己的敌人恶战八小时之久,歼灭了大量敌人,粉碎了敌人的突围企图,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为全歼黄维兵团作出了贡献。”</b></div><div><br></div><div>“战后三营荣立大功一次,九连获团赠‘坚持马小庄钢铁第九连’锦旗一面,杨勇同志获纵队第一名特等英雄称号,荣记特等功一次。”“战后,我团杨勇、刘长江、李正全、张德荣、庄金凤、孔庄丁、申云剑、陈义中、刘振东、尹朝学、杨作东荣立特等功。杨勇1949年4月被选为第二野战军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会议,1950年又出席了全国第一届英模大会。”</div><div><br></div><div>“《军战史》要图”下方有方块内文字说明。同样,“《军战史》要图”右下方也有方块内文字对小王庄三个团向华野七纵投降的说明。</div><div><br></div> <div><b>第四,马小庄在“《军战史》要图”上画有一条较粗的棕色横线,说明马小庄“堵口”战斗是属于第二阶段的。宁保喜接替原五十团防守部队配属四十九团就顺理成章了。所以才会有宁保喜亲笔回忆的“张镰斧团长向我交代任务时特别指示,这个阵地非常重要,是赢得整个战役的关键环节,不惜代价,一定要坚决守住!”。</b></div><div><br></div><div><b>马小庄“堵口”战是第一和第二阶段的结束,也是第三阶段的开始和继续。其前后作战效果,正<font color="#ed2308">应验了刘伯承精辟论述:“双堆集以运动战始,以阵地战终;以消耗敌人始,以围歼敌人终”的基本过程,是我两大野战军在运动、阵地、消耗、围歼的不停顿“转换关头上运用不同战法而持之以顽强”的接力、合力突出表现,教会我们如何谨记刘帅教诲“必须着重研究而发扬之”。系统化理解临战必“选锋”在这场伟大战争所呈现深刻历史文化哲理,“勇猛劲捷,战不得功,后战必选于前,当以激致其锐气也”。这也在中国“两弹一星”事业领军人物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展现</font>。</b></div><div><br></div><div>为此,四十九团和宁保喜营与第三阶段的大王庄血战会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关系就涉及到中野的宁保喜为什么会与华野的巴华成为莫逆之交的老战友。<br></div><div><br></div> <div><b>这是“《军战史》要图”用橘黄色、棕色和红色线条与箭头标示四十九团三个阶段围绕大王庄俱全的一张历史性作战位置记录。其中,大王庄南面有红色双横线标示华野七纵和中野四十六团于第三阶段所在大王庄南部位置。</b></div><div><br></div><div><b>请注意,<font color="#ed2308">在马小庄地名上的“小”字部位,还有一条上下贯通的红色箭头线,这条红色箭头线从马小庄地名下方四十九团防区,一直向上(北)沿着正在激烈战斗的大王庄西侧,指向大王庄村内战斗圈以外的西北角上方,但没有进入大王庄村内战斗圈。而针对华野七纵和中野四十六团第三阶段红色攻防双线条攻击箭头是深入大王庄村内战斗圈的。</font>这就是说,上下穿过马小庄地名的红色箭头线是专门标示四十九团(有可能还包括十七旅相关部队)在第三阶段10日前后仍位于马小庄西侧的位置和行动方位,证实四十九团二营和宁保喜营在马小庄的阵地向华野七纵移交前后,是沿着大王庄的西侧,由南向北挖战壕,挖交通壕,近迫作业前进的。可想而知,这就为宁保喜营临敌侧翼出击增援巴华营西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b></div><div><b><br></b></div> <div><br></div><div><b><font color="#ff8a00">左起:南集团阵前指挥员尢太忠、杜义德、李德生。</font></b><br></div><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div><b>毕竟,在11日至12日陈士渠指挥到位,南集团正式划分两个野战军布防和进攻明确分界线之前,四十九团二营和宁保喜营的主要任务是沿着大王庄的西侧向北挖战壕,挖交通壕,近迫作业,其身后及左右两翼有李德生十七旅五十团、五十一团和四十九团余部。</b>而宁保喜营于10号夜里支援巴华营,很可能体现的是196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编撰的《战史》第97页特别指出中野第十二旅、十七旅的具体实用战法:“重点配置兵力,控制较多预备队及时实施增援和反击的原则,采取了正面阻击与适时向敌侧翼出击相结合的战法,连续挫败了优势敌人的猖狂进击……”至11日天刚刚亮打了一小仗后,与华野适时完成了交接。</div><div><br></div><div><b>宁保喜营增援巴华营,特别突出的体现了中野六纵十七旅在双堆集围歼战全过程“重点配置兵力,控制较多预备队及时实施增援和反击的原则,采取了正面阻击与适时向敌侧翼出击相结合”的具体实用战法</b>。四十九团全团和宁保喜营在此时既是纵队与旅的特定预备队,亦是实施增援和反击、可正面阻击与适时向敌侧翼出击的机动部队。</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参与指挥淮海战役及双堆集歼灭战的将领们。</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左起:杜义德、杨勇、曾绍山、宋任穷、谢富治、李达。</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b><font color="#ff8a00">南集团指挥员陈士渠、王近山。</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div>但是这个时间点确实显得有点尴尬和敏感。因为这个时间点的尴尬和敏感与很快即担任南集团主要指挥员的华野参谋长陈士渠的回忆有相似之处,且时间点一样。<b>陈士渠回忆说:“我于次日(11日)即赶到二野司令部接受任务</b>。……必须让我有个接近指挥和使用部队的地方。当时邓小平政委答应须同各个纵队联系,让我等一下。<b>约三四十分钟以后,知道各纵队均不愿让出位置。</b>”<b>陈士渠的回忆可证实至少至11日清晨一段时间,四十九团与华野七纵相关部队换防交接的具体位置还不清晰,两支部队还有所交叉。</b></div><div><br></div><div>这个时间点的尴尬和敏感也使我们晚辈研究者们感到分外挠头,<b>因为我们确实已经无从知道四十九团向华野七纵部队确实的最后交接的时间点和让出的位置。前辈们都走了!</b></div><div><br></div><div>但是最后的交接换防时间点应该也很快,因为首长们11日当天下午就解决了问题。这也为巴华和宁保喜两位一线指挥员走到一起团结战斗,留下了可信依据和空间。</div><div><br></div> <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电影《大决战》中,刘邓首长指向马小庄和大王庄作战地图。</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尽管这只是打了各种史料都没有明确记载的短时间的一小仗,而且是突如其来的还很激烈的一小仗(作者仔细研究“《军战史》要图”后就已经觉察,宁保喜面对的暴风骤雨般的激烈战斗时长可能仅有一个小时左右,<b>且这场战斗并未发生在大王庄村内,而是在大王庄村西侧或是西北一带田野的位置,至少在村西北边缘以外</b>,有很大可能就是在这次活动树立“归营”纪念石碑或靠西南一带的位置上。<div><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唐明春(上)和许克杰(下)</font></b></div><div><br></div></h5> <div>因为作者52年前,在一00团(原四十六团,当时连队驻扎在淮南市第三中学)当兵时,参加千里拉练,曾两次来到尖谷堆脚下,听唐明春和许克杰两位首长都大声的非常激动的讲述大王庄战斗,都说战斗持续到天黑以后。那时周边还是一片庄稼地,并没有看见村庄的房子。但是就是这一小仗,却使巴华和宁保喜成为了终生战友。直到晚年,两位90多高龄的老军人还都有视频和录像。巴华说,最后是宁保喜增援的我,接替的我,告诉我全营还剩下8个人;宁保喜说,我和巴华一起打的。</div><div><br></div><div>他们团结战斗打的这一仗,从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活着走了出来。</div><div><br></div><div>75年过去,不仅两位老人之间感情深厚,两家的孩子也都很熟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来自于马小庄“堵口”战这一引出大王庄团结战斗大血战的源头和缘分,延续了终生。</div><div><br></div>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最后的交接换防时间点应该很快呢,因为“《军战史》要图”大图的中间偏上的位置,还有明确的用红色线条和箭头标示出来的四十九团和五十团在第三阶段,特别是12月14日至15日总攻及追击位置和具体的行动方位。直到14日凌晨,虽然四十九团和宁保喜营(一营(“襄阳营”)除外)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挖战壕,挖交通壕,近迫作业,但是他们的位置应该已明确转移到为两个主攻营挖掘前进壕沟和战壕了。<b>宁保喜和张镰斧的回忆,把这个新的转移位置和行动说的清清楚楚。他们在双堆集歼灭战的22天里,从来没有住过房子,都是在一人多深的交通壕或者猫耳洞里生活。而这些过程除了马小庄以前的三个小村庄以外,都没有具体的地名,因为都是在田野上,而不是在村子里。所以才会出现宁保喜回忆中的第一仗的地名就叫“这块阵地”,第二仗的地名就叫“集团工事”。</b><div><br></div> <p class="ql-block">看了大图当中相关战场态势全貌,才会有所理解为什么宁保喜在回忆11号凌晨的战斗时就会认为:“为使两营(在大战总攻前的中野四十九团‘襄阳营’和华野‘洛阳营’)得到休整,上级命令我营(宁保喜营)和华野一个营(巴华营)协同坚守这块阵地。”<b>事实是这与一二九师培养的打仗规律和战法有很大习惯性关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纵首长孙继先、丁秋生也有与宁保喜类似的回忆:“十二月十日,我们到总前委领受任务。……当时,刘伯承司令员指示我们,要派得力部队从中野六纵地段加入战斗。随后,陈毅司令员又单独嘱咐我们,<b>这次你们三纵担当突击</b>,莫要忘了你们是代表华野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伯承、陈毅两位司令员对三纵首长的谆谆预示说明,中野、华野或者一二九师出来的指挥员都有一个提前量的储备打仗队伍的强项,<b>“派得力部队”当储备突击队伍是上上下下指挥员都非常清楚和习惯性的</b>。所以,宁保喜回忆里说到“为使两营得到休整”就很正常了。这里也要特别说明一下,宁保喜回忆文字括号内的文字是笔者写作时增加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理解。事实也是如此。</p> <div>“<b>《军战史》要图”大图中间两个总攻突击营的红色箭头位置和行动方位。</b></div><div><br></div><div>其实直到12月13日之后,四十九团一营,也就是“襄阳营”才露出庐山真面目。应该也是前辈们都清楚熟悉的正常情况,<b>双堆集围歼战绝大部分过程中,“襄阳营”一直都没怎么直接参战,一直处于养精蓄锐,准备担当突击任务的状态。直到南集团指挥员确定为两大野战军共同合作的两个总攻突击营之一才用上。</b></div><div><br></div> <div><b>直到此时,才真正解决了四十九团三个营都在干什么的问题。</b>而宁保喜营是在四十九团缺位两个营(一营专项待命,三营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才配属的。</div><div><br></div><div>而宁保喜营14日下午后因另一场战斗归建五十团了。因为标示五十团在第三阶段的红色箭头直插入位于小马庄的黄维十二兵团部。<b>实战阶段,宁保喜营也确实从东向西北进发,打入黄维十二兵团部,缴获了不少好武器,外带黄维的大狼狗。而且还把这条大狼狗带过了长江。</b></div><div><b><br></b></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拜访宁保喜前辈以及参加《天路开基人》新书发布会时,双堆集歼灭战将士、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一线指挥员王近山、王秉璋、刘暄、朱忻(华野)等后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年前,当作者初读宁保喜前辈与华野部队团结战斗回忆文字时,因两段回忆篇章都冠以前辈们引以为傲的两个主攻营的英雄业绩,也曾疑惑是否都是针对12月14日前后总攻时段的同一场战斗;也就是说,如果不知道巴华与宁保喜深厚战友之情之源的往事,回忆中的头场凶狠硬仗,确实容易被误认为是总攻时节发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写作《天路开基人》之前,曾当面向宁保喜前辈讨教,或者通过多种方式向巴华前辈追询各种战场和战斗细节的时候(以至于90多高龄的巴华前辈在心跳变异,梦中惊醒,大汗淋漓,再次确认是宁保喜告诉他,自己的部队还剩下8个人),才在确认这个非常感人的顷刻反映出前辈们战友之情的故事后,还并非是简单的从感情出发就作出了认可,而是以作者20多年孤证不立的学术立场,交叉推测,环环调查,狠抓细节,反复论证,很认真地做了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说作者的写作素材和内容,都是在这种反反复复的,不停顿的追问下,一点一点的抠出来的。写作标准就是平铺直述,不做加工、提炼和升华。作者虽是性情中人,但最提倡的就是做人要清纯、亲密,做事要严谨、认真,此乃美德。</p> <div>1955年开始记录编辑、非常权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文献中,其中有双堆集歼灭战,第一、第二、第三,三幅作战经过示意图。<b>第二幅第二阶段示意图左下有十七旅进攻马小庄的红色线箭头。第三幅第三阶段示意图中下有华七纵自马小庄攻占大王庄(老虎团)和尖谷堆的红色线箭头。右下有十七旅和华三纵总攻十八师五十四团(威武团)集团工事的红色线箭头。这证实马小庄是十七旅及四十九团与华七纵交接换防、进攻分界的重要枢纽点线</b>,华七纵和四十六团应是沿着四十九团和宁保喜营预先已经挖掘的交通沟和战壕向前运动作战的。</div><div><br></div><div><b>最后主要是由以下五点,形成确凿的环环相扣、互相对应的证据链,才厘清了认识,还战斗以原貌。</b></div><div><br></div> <h5><b><font color="#ff8a00">宁保喜许多年零散回忆,经整理的文录《岁月》中的两段相关回忆全文。</font></b></h5><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div>第一、2014年,根据90多岁高龄宁保喜许多年零散回忆整理的文录《岁月》第一“红色记忆”章节,记录的《绝地逢生二三事》中,<b>即用《死守“老虎团”阵地》小段篇章,命名了他与华野一个营共同面对黄维“老虎团”“这块阵地”打的凶险一仗,突出了对抗“老虎团”作战的深刻记忆,印证了大王庄战斗惨烈血战之最</b>。</div><div><br></div><div>《岁月》中,宁保喜还专门写有《鏖战淮海》大段篇幅,顺序写实记述了他参加双堆集战役的基本过程,其中也有配合华野一个营共同接防原“集团工事”阵地的一仗,还是突出了对“老虎团”的深刻记忆,但却显然指的是打下“威武团”之后的顺利一仗,又迅速参加了追击战,一直追到了黄维十二兵团司令部。</div><div><br></div><div>两个不同板块的篇章虽均没有具体时间、地点和名字,但通过对语境的感觉和战斗的审度,<b>两场战斗的实质内容还是有战场性质的区别:11日清晨一仗出现了四十九团张镰斧团长,15日清晨一仗出现了五十团梅琪参谋长;很明显,分属四十九团和五十团两个不同团队;前者显示为配属险恶状态,战场态势绝地逢生;后者显示为归建从容状态,战场环境势如破竹。</b></div><div><br></div><div>亦同时忽略14日两大野战军两个主攻营的习惯性“帽子”,再重新审视建立新中国之后,<b>又因工作重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总参谋部重要环节,得以赓续双堆集歼灭战之暂短战友情深而喜悦的,应该是11日凌晨战斗,还是仅有4天之差的15日凌晨战斗的哪两位营长呢?</b></div><div><br></div><div><b>战后重逢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巴华和宁保喜两位前辈曾在60年代又在解放军总参谋部具体部门重逢,两家人还同住在景山北总参大院里,这一长达许多年的相聚,是保证他们延续两人(包括两家子女)战斗情谊延续至深不可缺少的时间段。唯有如此推论,才会实实在在弄明白宁保喜前辈回忆的,是他在双堆集歼灭战第三阶段打过两场不同的战斗。因为在总参重逢的不是15日凌晨共同战斗的不同战队的两位营长。</b></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黄维被俘虏。</font></b></h5><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第二、<b>黄维十二兵团总部下决心实施突围的时间点,与宁保喜《死守“老虎团”阵地》回忆的“敌人却在重炮火力掩护下,快速向后退去,然后就悄无声息了”的撤退以及对应突围时间内容不匹配</b>。这一仗发生的时间是11日清晨,打的时间并不长就结束了。而黄维、胡琏最后下决心突围的时间是12月15日中午12时30分,黄维向顾祝同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弟只好断然自行行动,听天由命了”。黄维等直到下午4点才实施提前突围。在14日凌晨之前,四十九团和五十团宁保喜营,仍在夜里实施土工作业,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把面前敌人的防线都给撕开逼近敌人。这在宁保喜前辈的回忆里有详细趣味的描述。<div><br></div> <b><font color="#ff8a00">“《军战史》要图”多路红色线条和箭头显示黄维兵团部的向南方向全部被锁死堵住。</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第三、<b>黄维突围的方向,与宁保喜《死守“老虎团”阵地》回忆的“直到次日我才得知,原来黄维兵团已从西南方向打破一个小口,部分兵力从那里突围逃窜了”不符</b>。黄维兵团部并不是向西南方向突围的。20多天打下来,黄维一系列重大败仗都发生在南边,包括马小庄和大王庄等。此刻黄维已经很怕沾上“南”字,已经得了“恐南症”,逢“南”必躲。因黄维判断解放军围攻的重点在双堆集的南面和东南角,主要是挡住他的部队逃往蚌埠方向的去路。所以他把突围的主要方向放在西北东三面,亲率第十八军,第十一师向正西突围,完全不考虑西南方向,刻意避开西南、南面和东南方向。<b>黄维兵团部向西突围的方向与宁保喜得知的“向西南方向”无法对应。</b><div><br></div> <b><font color="#ff8a00">“《军战史》要图”十四军军部所在地偏西南方向的小张庄。</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b><font color="#ff8a00">陈赓、周希汉,四纵十三旅三十八团一营荣誉,熊绶春被击毙。</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第四、六七年前,作者曾经带着疑惑仔细查阅双堆集围歼战全部过程,<b>与宁保喜《死守“老虎团”阵地》战斗12月11日同一时间点,确实发生过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所谓黄维兵团大部队向西南方向疯狂突围大逃跑的激烈战斗动作,而且正好是12月11日上午9时,敌十四军军长熊授春预感到末日即将来临,出动千余兵力,在8辆坦克掩护下,向十四军军部所在地杨围子西南陈赓、周希汉四纵十三旅三十八团一营的阵地发起反扑,妄图突围逃跑。</b>该战甚为激烈,双方反复争夺直至午后。<b>这一亡命逃窜事件,不但时间与宁保喜前辈的回忆对得上,而且逃跑的方位正好是在十四军军部所在地偏西南方向的小张庄。这两点对应上就说得通了,《死守“老虎团”阵地》的战斗发生在12月11日。当日19时,东集团全歼十四军军军部及3个团,击毙敌军长熊绶春。熊绶春还被陈赓于战场厚葬了。</b><div><br></div> <b><font color="#ff8a00">1965年5月编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二军战史及参加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作战经过要图(1948年11月24日至12月15日)。</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第五、“《军战史》要图”全面系统地对接和证实了多种战史、战例、回忆、录音、录像、影视视频所反映的多场战斗细微真相,起到串联证据、锁定证据、落实证据链的作用。特别对澄清《死守“老虎团”阵地》战斗起到权威可靠的梳理和辨识的文献依据作用。<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上图:巴华与宁凌一起拍摄第二炮兵教学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下图:原第二炮兵司令部军事理论研究部部长宁凌为“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参战老兵·归营”活动填词。</b></p> <div>在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战场上,前辈们用铺天盖地的“没良心炮”痛揍黄维兵团。</div><div><br></div><div>但是他们与人民群众,与战友们,都是真真切切的饱含感天动地大爱的有良心之人。</div><div><br></div><div><b>如果说参战的中野部队和华野部队,是我党我军血与火团结战斗的作战集体代表。</b></div><div><b><br></b></div><div><b>那么巴华和宁保喜,就是两大野战军清纯、亲密、凸显战友血火情深的典范人物。</b></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28日,在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归营”纪念碑前,华野五十九团一营营长巴华长子,巴伟代表全家子女,向自己的父亲和全体参战的老前辈们献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老爸,您的夙愿实现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巴华老父亲,您今天终于归营了!实现了您百年之后,与当年在大王庄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们永远为伴的夙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七十多年了,您时刻不忘淮海战役的烽火硝烟,不忘那一场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拼搏厮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大王庄战斗中,作为营长,您和五九团一营的战友们坚决执行上级命令,在强大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下,生俘妄图乘晨曦前的黑暗,反穿棉袄前来偷袭的敌军二百余人,天亮之后依托着敌人仓皇撤退时遗弃不足半米深的简易战壕,多次打退全副美式装备敌人的集团冲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面对敌人疯狂的步、炮、坦协同攻击,您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手榴弹、炸药包,抗击了敌坦克的抵近射击和沿壕碾压。在战斗最激烈时,您不顾头部重伤,血流满面,仍奋力指挥战斗,下达了:全营同志必须抱着‘人在阵地在的决心’坚决守住阵地,敌人从哪里来,就从哪里打下去!”的命令。激战之中,当团领导询问您需要什么时?您只提出了‘我要手榴弹,越多越好,炸敌坦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为了打倒反动派,解放全中国,您和所有参战指战员打出了我军战无不胜的军威,打出了我军不畏强敌的血性,彰显了两大野战军战斗力的倍增器——团结协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战斗胜利结束时,在敌人面前是铮铮铁骨硬汉的您,却放声痛哭。几乎整整一营人啊,这是与您朝夕与共,生龙活虎的数百名指战员,其中很多是抗战老兵。自决战淮海以来,战徐东、阻强敌,保障围歼黄伯韬兵团;星夜兼程斜插大王庄,与兄弟部队一起,坚决封死了黄维兵团南逃之路。然而,全营只有几十人看到战斗胜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记得八十年代,您受南京军区领导和战友之邀,重走淮海战役进军路线,来到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时。回首当年激战情景,想起牺牲的战友们,您一边流着热泪,一边为给陪同人员补充军史资料;当您沿崎岖小路登上尖谷堆时,遥望昔日战场,仍能准确的指出当时的敌我态势,清晰回忆起战斗过程。此行,您明确表达了“百年之后,我要归营!”的意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九十年代,您又一次来到了这里,在尖谷堆上亲手栽下了一棵小松树。随后每隔几年,您就让我和二妹巴雪虹前来祭奠长眠于此的英烈,看望您栽下的松树长的怎样?归营之心,言之切切,情之殷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今天,您身上带着革命战争中五次战伤和七个弹洞,光荣归营了;带着为了建设我国现代核反击力量,不懈努力的卓越成果胜利归营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此时此刻,隐约中我仿佛听到嘹亮的集合号已吹响,那是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们欢迎您归营入列;又仿佛听到熄灯号声余音缭绕,那是革命后代的心声:安息吧,老一辈的革命战士。您们未尽的事业,由我们以及千百万后来人去完成!您们留下的革命传统,由我们以及千百万后来人去传承!”</b></p><p class="ql-block"><br></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旧时战场,今日新宿。</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拍摄者:赵朋洋、吴智勇、华晨、宋南华、徐晓东、宁凌、陈人康、张谷林等。</b></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全文结束。</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谢谢关注的朋友们!</font></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