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际关系包括:家庭人际关系与社会人际关系。前者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后者是指家人以外的任何人际关系。两种人际关系的现象都呈现有亲疏远近、美丑好恶与爱恨。个体大多在家庭人际关系里出生、成熟与生活,再藉着家庭人际关系、班级人际关系、校园人际关系,而扩充至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的练习,攸关社会人际关系的成败。家庭人际关系内涵的“家庭角色原型”,不但是家庭角色扮演的泛文化规则,更是社会人际关系最基本的规则。家庭角色原型如图3-1。</p> <p class="ql-block">家庭角色原型,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父母原型(父→子,父→女 母→子,母→女)是绝对性地给予,即主动性地关爱。子、女(子→父,子→母,女→父,女→母)原型是绝对性地接受,及被动性地被关爱。兄、姊原型(兄→弟,兄→妹,姊→弟,姊→妹)是相对性地给予,及互动性地关爱。弟、妹原型(弟→兄,弟→姊,妹→兄,妹→姊)是相对性地接受,及互动性地被关爱。在家庭血缘关联下,两性与同性间之家庭角色原型关系如下图,直线键结代表多重角色之扮演,横线键结代表“互补型”角色关系的互动,双斜线键结代表“冲突型”角色行为的对立。</p> <p class="ql-block">多重的家庭角色扮演,让个体在最安全、最容许犯错的小团体中,充分练习互补的家庭角色模块与冲突的家庭角色模块。互补型的家庭角色扮演,让孩子学习主动(弟、妹)或被动(兄、妹)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标准与相对角色行为期待,来创造与维护家庭角色关系的顺应性行为。冲突型的家庭角色扮演,则让孩子学习面对相当的权力位阶的家庭角色冲突时,如何在“家庭之爱”与“家庭权力系统”二者之间有效地抉择。透过亲子教育系统,父母对子女教养的一个重心,即为多重家庭角色模块的“认知”与“互动规则”。子女必须学会——家人不是以“我”为中心展开,家庭人际关系,不是“我v.s我的父母”、“我v.s我的兄弟姊妹”,而是“当子女的我v.s父母”“当兄弟姊妹的我v.s弟兄妹姊”。这种对多重家庭角色的觉察,互补与冲突角色的抉择,以及行为后效的承担,正是孩子在家庭中成长最重要的课题——在家庭角色行为模块的转换间,学习发展爱的能力与被爱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林昆辉老师带读的内容《家庭心理学》——林昆辉著),在讲课的过程中林老师都有对书中的内容🈶解释。最后林老师有讲到,每天晚上的夜猫子都是一次觉醒、觉悟,是的,两年多来,一直是夜猫子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低谷,虽然有的时候还会不自觉地陷入某种不良情绪当中,但是再也没有伸手不见五指的那种感觉了,我知道,只要我一直坚持跟着夜猫子走,我就不会再误入歧途。</p><p class="ql-block">林老师讲到的角色与自我,让我明白了许多,也想通了许多以往很纠结的东西,一直在跟着林老师练习爱与被爱的能力。</p><p class="ql-block">相信今后的人生,一定是寒冬过后的欣欣向荣、繁花似锦的人生。</p><p class="ql-block">感恩林老师每晚的辛勤带读!也感恩各位夜猫子每晚的陪伴!</p><p class="ql-block">感恩生命当中的所有遇见!</p><p class="ql-block">冬雪书于4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