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从第一句开始:</p><p class="ql-block">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p><p class="ql-block">这是《心经》的核心。这句最容易理解,但分歧也最大。分歧一:观自在菩萨,是否就是观世音菩萨?分歧二,此句是菩萨自言自语,还是一种客观状态的描述?</p><p class="ql-block">若尘的理解是:其一,观自在即是境界也是法门,并非俗世所言的观音菩萨。其二,这是世尊在大弟子舍利子面前以菩萨修行的状态和境界来开示舍利子。我们不要小看观自在,你能做到观而自在,在俗世基本上就超凡入圣了!菩萨观而自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到深处时,五蕴皆可空,一切苦厄皆可度。也就是说,这句不是菩萨自言自语,是世尊(佛祖)在用菩萨修行,开示舍利子。菩萨的境界:五蕴皆空而度一切苦厄。一定要记住,这个空,是五蕴皆空,而不是色即是空的空,这是菩萨境界的基础性标志。</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个菩萨不是观世音菩萨,任何一个菩萨都行,并不特指。这个观,也不是观世音的观,就是简单的动词:观闻的意思。这一点,若尘跟世俗的主流看法显著不同,若尘在这里不争不辩,大家随喜而已!</p><p class="ql-block">理解了第一句,我们才能对后面有更好和更深刻的理解。</p><p class="ql-block">第二句,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难点来了,第一句,菩萨证空,现在佛祖又跟舍利子说:色空没有区别。舍利子肯定心想:色空没区别,那我怎么证空?</p><p class="ql-block">很多人都理解不了这句话,一些高僧大德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也很复杂,学识高深的样子。</p><p class="ql-block">若尘这里不解释了,若尘在《心经》上部就已经重点解释了色空的逻辑关系。</p><p class="ql-block">但是,佛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没办法,色是修行的起点,也是五蕴最低级的表现形式,必须从色开始!目光所及,皆是色,我们修行,就从这里开始!记住了:你想学佛,色就是第一步,突破不了,放不下,学佛一切都是徒劳。</p><p class="ql-block">第三句:从“舍利子,是诸法空相”开始,到“无智亦无得”结束。这句很长,若尘这里不做细解,一些佛教的基础概念,信息很容易获得,这里不做详细述说,大家只需记得五蕴六识十八界十二因缘,皆是五蕴而起,根源在于五蕴。这就和心经的第一句:五蕴皆空,互相印证。这句有两个难点,第一个是引入法和相的概念。并集中在一句:诸法空相。这句很有意思,这句和《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以互相呼应。若尘还是老逻辑,重点解释一下法和相的概念,法:五蕴集大成者。相:大自然的五蕴投射。由此,法和相的本质还是色,只不过是比色更高一个层级的描述了,没那么复杂!为了便于理解,若尘举个例子:比如你22岁的时候,在美丽的西湖边,你女朋友给你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里面的你,眉清目秀、风华正茂,30年后,你则变成了大腹便便的油腻男。我现在就问两句:照片里的你,是否也变成了油腻男?答案:当然不是!照片里的你是否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答案:当然是!哈哈,大家想明白了吗?第二,此句引入“无”的概念。这个很有意思,“无”是道家的核心概念,这里心经引入。从“空中无色”开始,无六识十八界十二因缘,到最后:无智亦无得。心经的无,是对空的一个补充和提升,区别在于,空可能还是动词,可能还在修行,无,则已经是一种境界了,绝对的空(很多高僧解释为空性)!此时,即证道菩萨。</p><p class="ql-block">第四句:“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这句非常重要,也很简单,争议也颇大!很多人把菩提萨埵放在下一句的开头,其实不然,这一句其实是对第三句修行结果的一个总结:即由空到无,证道菩萨。这个无,和第一句的“五蕴皆空”是一个含义,是大修行者证道菩萨的标志!关于菩萨的境界,要补充一句:觉悟有情!不是道教的太上忘情!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不延伸讨论了!(《金刚经》《易经》《道德经》三经合参者,可以留言)</p><p class="ql-block">第五句:从“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开始,到“究竟涅槃”结束。这句很重要了。是菩萨证道的阶段,即菩萨修行完美,要证道佛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由无到“涅槃”。这句也是心经的核心: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这是第一个依故。菩萨修行,要依般若波罗蜜多!记住了!</p><p class="ql-block">第六句:从“三世诸佛”开始到“得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可以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这句很有意思,很多居士理解不好,以为佛就到头了,其实不是,佛之上还有境界,即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境,若尘这里称为“祖”的境界,即佛祖境。这句又有一个“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即全篇第二个。这就是心经的核心,菩萨和佛,都要依般若波罗蜜多来修行,这是无上法门!也是无区别法门!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证道佛,佛还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来修行,从而证道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祖境!</p><p class="ql-block">至此,《心经》的主体结构已经解析完毕。从前六句,我们就可知道,《心经》贯穿了修行的全过程:佛祖以菩萨为例,开示舍利子,修行从色开始,到最后证道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经》是600卷《大般若经》的浓缩,毫无争议。</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句即第七句:从“故知般若波罗蜜多”开始,到说咒语“菩提娑婆诃”结束”,这一段就没什么难点了,就是依法修行,就是要认识修行依般若波罗蜜多的重要性,就是讲颂持此咒的重要性。如此而已!如是我闻,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如此,全篇结束!</p><p class="ql-block">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萨婆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