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石城,因境内“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这里除了石多,还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古村落,为其本来就已秀美如画的风景更添几分别致。</p> <p class="ql-block">丹溪村位于石城县小松镇东北部,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村中古建筑秉承了徽派建筑的艺术特色,依山造势,鳞次栉比。这里拥有大小祠堂上百座,堪称“客家祠堂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古村中,明清建筑参差错落,古老斑驳的鹅卵石小道蜿蜒延展,它们在岁月的长河里波澜不惊,用独有的历史积淀和淳朴气质诠释着时光之美。</p> <p class="ql-block">小溪横穿丹溪村,将古村分为新旧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水塘里长着一大片狐尾藻,泛着水珠,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据《石城县地名志》记载:“丹溪位于小松墟东北,地处丘陵,有小河穿村而过……原河多深潭,取名潭溪,后改丹溪。”古村于2017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溪流左边是钢筋水泥浇筑的房屋,右边是鳞次栉比的古建筑,一新一旧,在随处可见的参天大树的掩映下,透露出时光的神秘魅力。</p> <p class="ql-block">村口溪流之上有座藤条缠绕的石拱古桥,桥边有两棵古樟树和一座庙宇,此桥名为“崇先桥”,大约建于明代,已有近千年历史。</p><p class="ql-block">据说,先辈们建这座桥是因为担心村里的财运和风水会被溪流带走,他们认为此桥可以挡住财运不外流。待桥建成后,又在其旁边建起了一座观音庙,希望二者可以共同守住村中的财运。</p> <p class="ql-block">丹溪村民有60%以上为李姓,近30%为许姓。相传丹溪原本只有许氏居住,直到元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李德钦在此建祠定居,许氏认为李德钦为人忠厚、品行端正,便将其女许配给李德钦,此后,李、许两家世代联姻,李氏开枝散叶、人丁兴旺,人口渐渐超过了许氏。</p> <p class="ql-block">丹溪村是一个有着质朴民风的古村落,这里至今留存着“李冕三探温必联”“火德公传奇”“土楼里的故事”等许多民间传说,并沿袭着农历大年初一观音堂庙会等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p> <p class="ql-block">纵观整个古村,古建筑群依山造势,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到了傍晚,袅袅炊烟升起,将古村笼罩在一层轻纱中。</p> <p class="ql-block">村中大多古建的主体为砖木结构,在风雨的侵蚀下显得沧桑斑驳,木结构则未使用一颗铁钉,全为木榫接头,体现了丹溪先民高超的建筑技艺。数百年后的今天,村中存留至今的古建筑仿佛在以低沉的嗓音向人们“讲述”着一段段往事。</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丹溪村历史上曾出过2位进士,分别是宋代翰林院秘书许褒和清代先后担任直隶高邑(隶)县、房山县知县的李冕。此外,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丹溪村还诞生过李时景、李象井、许琮、李明扬、李乔等众多举人,至于贡生、秀才更是代不乏人。</p> <p class="ql-block">祠堂主要分为宗祠和房祠。宗祠无人居住,用来祭祖;房祠是祠堂与房屋建于一体,可供一房上百人群居。另外,祠堂除了有祭祖的功能外,还兼具戏台、会议室、学校、设宴场所等多重功能。过去没有法律,全靠家规和家训来约束族人的行为,一旦有人违规,便会在祠堂中接受家族的惩罚。</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村民自古就有强烈的公共意识,溪流、古树、池塘、水井、桥梁都属于祖传基业,任何人不能私下处置,即使是一个家族人口增多到要分家,这些祖业也不允许分割。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规定维护着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也保护着村中的古建与古迹,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单车与三用机,八十年代最时尚的物件。</p> <p class="ql-block">古村中或气势恢宏,或质朴大方的古建筑都秉承着徽派建筑的艺术特色,青砖灰瓦、花窗雕板、屋脊如龙、墙头似马。</p><p class="ql-block">野草漫漫,将屋子与屋子间的石板路遮盖起来,古井与阶梯上也布满了绿色的青苔,即便如此,部分古宅中仍有村民居住。</p> <p class="ql-block">丹溪村已是中国传统村落中的一员,获得了国家拨付的项目资金,以助村民发展产业及维护村落。古村落渐渐跟上了社会发展的步伐。秀美的风景、厚重的宗祠文化以及村民的不懈努力,终将续写古村昔日的繁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