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朱自清故居

曲水荷香

<p class="ql-block">匆匆而去,背影长留</p><p class="ql-block"> 一一 访朱自清故居</p><p class="ql-block"> 文/彩华</p><p class="ql-block"> 从中学语文课本《荷塘月色》一文中,我认识了朱自清先生。之后先生的《背影》《浆声灯影里的泰淮河》巜春》《匆匆》等众多优美的文字,渐渐进入我曾经年轻的心灵。这些感人至深且触动我灵魂的文字,在我岁月的长河里,流淌着,散落着,如宝石般熠熠生辉。多年来,我一直想去扬州,瞻仰一下朱自清先生的故居,而今年终于如愿成行。</p><p class="ql-block"> 三月的扬州,烟雨蒙蒙,处处生机。就像朱自清先生在《春》里描写的:“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寻着曲径幽深,窄窄的小巷;寻着青石板石灰墙的小路,我走进了朱自清先生在扬州生活了十三年的小宅院,安乐巷27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朱自清先生的雕像,在雕像的后面写着“清芬正气传当世”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先生的故居,看起来和平常人家的宅院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不是墙上挂着“朱自清故居”的竖式匾额,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位文学巨匠在此生活了十三年的院子。小院不大,但很幽静,古色古香。墙边生长着一片茂盛的翠竹,在细雨润泽下郁郁葱葱。青砖铺的地面滑且长有青苔,院子中央有一个天井,四周围绕着几间精致的小房间。房的正厅墙上挂着清初王原祁的山水画,画的左右是康有为书写的对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我若有所思地端详了一会儿,似乎並没有弄懂其中的寓意。而案几上陈列着先生曾用过的旧家具、一尊白色的观音像很醒目,一座钟表的时针,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但时光並没有停止运转,冬去春来,年复一年,这座已存在一个世纪的小院,犹如时光的雕像,让我联想到先生《匆匆》中的文字:“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每每想起先生这段朴素亲切的文字,都会在我心中泛起阵阵涟漪。生命终究是一场无法重来的旅行,多少个清晨与黄昏,我们追赶时间的脚步总会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就像先生的文字,早已在我心中成为永恒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岁月在这简陋的宅院留下斑驳的痕迹。当我走进先生干净、整洁的居室,忽然觉得好像走进了先生当年的生活,优雅简朴,安宁静谧。我一边看一边想像着当年这里既热闹又平静的生活,如今已是人去房空,这让我感觉有些伤感,倒应合了外面的天气,细雨惹人愁。只有屋外房檐瓦当上的青苔,仿佛依稀记录着一代文学巨匠在此生活的全部或者点滴….。走出主房,对面房间明亮的灯光下,陈列着先生的生平,醒目的位置上,悬挂着先生目光矍铄、凝视前方的大幅黑白照片,灯光下影影绰绰,透过玻璃的反光,又有些模糊,让我想起了先生在《背影》一文中对父亲的描述:“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路边,慢慢的探身下去,尚不大雅。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偏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先生此处的文字没有以往的华丽,多了几分朴实和平淡,那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画面,那一句句看似平淡的对白, 让我感受到学生时代的先生和饱经风霜的老父,从心中涌出的隐痛。父亲少言、不擅表达且没有粉饰的爱让人为之动容,或许这就是“父爱如山”的真正涵义吧。时光流逝,先生的背影在岁月的尘埃中渐去渐远,然而那刻画背影的墨香和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将永存。</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先生的一生犹如清芬,因为他是一位真诚的知识爱国分子。在反内战,反饥饿的斗争中,先生虽然饱受胃溃疡的折磨,但是依旧保持着知识分子高尚气节和可贵的情操,拒绝接受美国提供的面粉,最后因为胃穿孔不幸去世。先生的这种气节与情操已化作清芬,夹杂着巷口的清风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 驻足朱自清故居,时时为先生的文采所激动,时时为先生的清芬正气所感染,先生精美的文章,崇高的气节,完美的人格,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p><p class="ql-block"> 注:此篇拙作于4月4日的承德晩报刊登,以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