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缅怀公婆

阳光明媚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清明至,今天是家族清明祭奠的日子,听爱人说打他记事起,家族就是清明前一天上坟,无论刮风下雨工作再忙,从来没有改变过。老家风俗女眷不去坟地,我每年都给公公婆婆准备好祭品回老家,由爱人和儿子去坟前祭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的公公,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一生对党忠诚,工作兢兢业业,为人忠厚善良。我们因为在外工作,没有长期与公婆一起生活,但是通过两件事我就特别敬仰他老人家,那时候公公已经退休回到老家,突然有位陌生人辗转找到我爱人,他激动的说可是找到了,让我们带他去看望公公,原来几十年前企业去招工,有人说他家里成分高,想把他刷下来,当时在公社主管此项工作的公公拍板说,他签字担这个责任,如果真的出了问题他负责,从此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我还常听爱人说起过一件事,在粮食供应时期,公公每个月的定量32斤,而且只有40%细粮,就这每年还要从嘴里省出一袋白面背回家,因此落下了严重的胃病,每次说到这里,爱人都是泣不成声:“我爸不知道是怎样从牙缝里省出来的这50斤白面啊”,这就是父爱,任劳任怨,厚重且无声…。公公经历了人生几大磨难,还没有好好的享受晚年生活,就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也成为我们晚辈心中永远的愧疚。</p> <p class="ql-block">  我的婆婆,是一位普通的晋南农村妇女,勤劳朴实,贤惠善良,我第一次见到婆婆,刚刚五十多岁的婆婆,大襟布衫,裹腿,发髻随便一挽,皮肤白晰,身材高挑,五官精致,朴素的衣着一点也没掩盖婆婆年轻时候的美丽。婆婆嫁进门时已经没有了公婆,公公在外工作,婆婆一个人在家务农养育四个孩子,还要侍奉公公的奶奶,白天下地做农活,晚上挑灯做针线,农业社分的粮食不够吃,婆婆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想方设法让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吃饱穿暖,吃尽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后来土地承包到户,公公也退休回到老家,妹妹侄子们也先后考上大学,家里日子就好过多了。公公过世以后,我们不放心婆婆一个人在老家,就接出来和我们兄妹几个一起生活,勤快的婆婆到了哪里都闲不住,明事理的婆婆到了谁家都不挑理,我们兄妹几家都尽心尽力侍奉,让婆婆安度晚年,婆婆88岁寿终正寝,安详的离开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  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回老宅看看,院内杂草丛生,老杏树的杏花已经凋零,桃花正在怒放,但屋里已经没有了公婆的应答声,我拍了视频发给没能回来的小姑妹,虽然公婆已经走了很多年,但拍视频时还是哽咽了…</p> <p class="ql-block">  每次回老家,爱人都不愿意进来,也许是怕触景生情,我懂他…</p> <p class="ql-block">  采一束老院里的桃花插与门上,让寂寥的老门有一点春意</p> <p class="ql-block">  爸妈,今年是我俩和你孙子回来看的你们,往年我都带孙子孙女回来,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根在哪里,今年学校不放假没能回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爸妈,你们在那边好好的,也多保佑你们的子孙平安顺遂,我们兄妹几家都很好,还和以前一样团结和睦,请二老放心。</p> <p class="ql-block">  作家史铁生曾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p><p class="ql-block"> 年过半百的我们,现在才真正理解了这段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