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需要仪式感

清源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清明节,不知道为什么,一个晚上没有睡安稳,辗转反侧,懵懵懂懂之中知道自己在做梦,惊醒之后却想不起来梦中的具体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乡有一种俗称的“一年三节”,指的是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一年当中有很多节日,但是这三个节日在家乡并列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如此看来,足见清明节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p> <p class="ql-block">  按照家乡的风俗,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无论多远的游子,只要有可能就必须回家祭祖。从某种角度而言,甚至清明节比中秋、春节还更为重要。据父亲说:这样的习俗,不知道源于何时,自他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祭扫特别有仪式感,在出行之前,母亲会早早的烹饪好用于祭祀的各类食品,加上一些点心和水果,用不同的器皿分别装好,放置在厅堂祖宗牌位下,点好香和蜡烛,口中念念有词,多次邀请先辈回来过节和保佑之类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物件规整到位之后,父亲会再次检查一遍,然后带头祭拜,先是室外敬天敬地,然后是室内敬祖宗先辈。我在家中算是小辈,从小就开始模仿着父亲和哥哥们的动作,念着跟他们相同的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我,最初并不知道其中的寓意,甚至觉得有点滑稽和父辈迷信。认为没有必要烧制这么多东西,祖先怎么可能吃得到?每次清明祭扫和祭拜结束,东西还是那么多东西,并没有缺失。尽管内心有这样的疑问,但是在如此庄严的情景下,我未敢问过父亲。</p> <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大,自己开始越来明白清明节的意义,内心也就少了疑问,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样的文化传承。我在想:中华文明的很多文化,也许就是如此,在一代又一代的人模仿、学习、浸泡、创新当中,得到了有效的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中的祭拜结束之后,父亲会领着我们换上雨靴,去小镇不远的郊区祖辈坟头去祭扫,除了必备的祭品之外,还要带上锄头,铲子、砍刀和扫把之类的工具。母亲不参加郊外的祭扫,通常是在家里面准备午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坟墓通常是土坟,每年都需要拔草培土,把所有的杂草和树枝清理干净,为了保证被雨水冲刷过的坟头高度不降低,每年都会培上一些新土和草皮,在土坟的顶端,放置两块较为完整的大草皮,放上黄纸和一柱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环境清理妥当之后,开始摆放所有的祭品和物件,父亲先在不远处会点上几支香烧一些纸钱,若干年后,我才知道这是用来敬山神和各位路过神仙等,祈祷他们关照在这里安葬的先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后,父亲用木棍在坟前画一个圈,将纸钱和黄纸放在圈内焚烧,画圈的意义在于焚烧的所有纸钱有所归属,不被其他人占用。一时间,整个山坡上看到的都是纸烧出来的白烟,伴着清明的雨,让参加祭扫的每一个人内心肃穆起来。</p> <p class="ql-block">  焚烧纸钱这样的活,通常是父亲和哥哥,我和妹妹一般站在边上看,快结束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参与其中,自己拿上一些纸钱来烧,算是代表自己的心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照当地的风俗,所有的纸钱必须烧的干干净净,不能有残存和不完整,其中的寓意是让远在天国的先辈们可以完整的收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风俗的演变,焚烧的祭品越来越现代化,而且有很多迭代创新,甚至稀奇古怪。有很多用纸折成的房子、衣服,电视机、洗衣机、手机等电子产品,以及家具,麻将等等;纸钱的金额也越来越高,昨天我发现居然有面额十个亿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祭品尽管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大部分是商家根据市场需求想出来的名堂,大多昙花一现。但是,原来沿袭下来被固化的基本祭品,每年被所有人所接受,得到很好的延续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土坟周围会插上一圈的香,在之前烧干净之后,按照辈分,由大到小按照规定的仪式开始祭拜,我和妹妹排在最后。所有程序走完,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扑灭火星、告别和放鞭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清明祭扫理念的更新,人们的祭扫活动变得越来越简约。因为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建设等原因,先辈们的坟被迁了两次,政府补贴了一些补偿款,先辈们的坟也由原来的土坟变成了石头砌成的坟墓,地点由原来的乱山岗迁移到规范的陵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不是土坟,没有杂草和树枝,无需培土和移植草皮,所以,清明祭扫的时候,再也不用带锄头,铁锹和砍刀了。加上后来政府有所规定,倡导文明祭扫和绿色祭扫,不能烧纸钱,也不能来放鞭炮,除了部分农村之外,很多地方祭品被鲜花所代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祭扫的时间,因为程序的缩减,从原来的一天整变成了半天甚至更短,参加祭扫的,所有人员都感觉少了点什么,我想应该是清明祭扫的仪式感。缺乏仪式感的清明节氛围,远不像以前那么厚重,能深深地植入到每一个人的骨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活需要仪式感,清明也需如此,我更喜欢礼仪的传承。就像这清明节一样,人们三五成群,在墓前焚清香挂纸钱,慎终追远;在青山绿水间踏行,且惜春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仪式感更加让人记忆深刻,体验感强烈。逝者归根,生者寻根,在告慰先人的仪式上,将内心平静下来,灵魂便有了归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清明,一年一追思。哲学家冯友兰说过: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人们用这样的方式与祖先链接,在追忆中感恩,在感恩中开悟,唤醒对生活新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丹说:清明节时分,往往是洗心之时。我想:清明,应该是清生命之理,明死亡之惑。在清明的一系列仪式过程当中,回望过往,以感恩之心寻根敬祖;翘首前路,以满腔欢喜奔赴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慎终追远,且惜春光,是为记。</p> <p class="ql-block">【图片注解】关于清明祭扫的步骤,各地皆有不同,无需对比。图中所有的文字解释,只与当地风俗相关,放在文章里,仅仅是简单的分享,无其他用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