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扫墓 葵卯年闰二月十一

小桥流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天,妹夫开车,载着妹妹、我还有儿子,回龙游老家扫墓。这是远在郑州93高龄的姨妈拜托我们的。因为新冠,去年我们没能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自驾车方便多了。我们先去了公墓,祭拜外婆、大舅和二舅,也为小表弟扫墓。然后去了湖镇文林村(旧称扶风殿前),龙游姨母夫妇在那里安息。如今县道村道都修得非常好,水泥路,平坦且整洁,车子一直开到墓冢所在的山坡前。墓穴掩隐在整片毛竹林中,别有韵味,这是姨父自己选的,感觉一生皆为农夫的姨父也很能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路边有成片盛开的油菜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到城里,我们先找到新华路2弄,郑州姨母特意电话告诉我们那里有一家做龙游发糕的人家,很不错。龙游发糕是真正的龙游特产,大舅舅在世时每到春节都会给我们寄他做的发糕。大舅舅去世后,我们也会到处买龙游发糕,但很难得尝到大舅舅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发糕店在一户人家家里,应该是个作坊吧。货架上发糕的品种很多,有的恐怕就如三都的麻糍。我们买了南瓜发糕和白糖发糕各一块,要了他们的微信,回家尝尝再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在老地方吃了午饭,点了几个龙游传统菜,比如葱花肉、大肉圆,想要吃出妈妈的味道,那是奢望,权且算是尝了家乡的特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饭后逛了逛河西街农贸市场,想买瓶装腌制的龙游小辣椒,这也是龙游特产。可是,市场里的商贩告诉我们,没有卖的,生产厂家都没有了。大家不免有些唏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河西街南北走向,过去是一条又脏又乱的小街,南端街口有一家饭店。1963年上半年,我初到金华读书,曾回龙游外婆家。那时外婆在杭州小舅舅那里,大舅舅在家。大舅舅给我买了街口饭店做的卤猪肉,全是瘦肉,又嫩又酥,入口即化的感觉,味道好极了。回家说给妈妈听,妈妈说,那是核桃肉,猪头上最嫩的两块肉。不知那个饭店还在吗?还有没有卤核桃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端和小北门衔接。我们的祖屋就坐落在小北门。我们家和外婆家,一个2号一个3号,是紧挨着的邻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虽然,外婆家和我们家都已经没有人在龙游了,但每次来龙游我们都要回老家看看。虽然,早几年,外婆家已出售。我们家也已成了危房,里面的住户搬迁了,房子也被圈了起来,等待处理。两家之间的弄堂口装了铁门,不能进去,但这次我们还是抱着碰运气的念头,回去看了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两家之间有一条小小的弄堂,南边(图片的左边)是外婆家,北边是我们家。前几年来,临街的铁门都是铁将军把门,这次运气不错,门开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先进入外婆家。从临街的小门进去,是一个蛮大的院子,大舅妈还在时,院子里有一棵泡树,还有许多盆栽,养了各式花卉。如今早已荒废(见下一张图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次我们看到院子里塞满了大大小小养育家禽的笼子,这儿成了家禽专业户。那一排平房是外婆家的新屋,右手边高高的砖墙是老屋,建于太平天国年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张图片展示的就是外婆家的院子,摄于2019年10月,还有一丝原先的样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院子里出来,妹妹在外婆家大门对面拍下这张照片,发到群里,二哥居然没能第一时间认出来,主要是拍摄的角度问题。其实大门的变化不大,就是高台阶和门槛没有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但高台阶和门槛没有已经很多年了。这也是2019年小侄孙寻根之旅中拍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然后,我们进入大门南面的弄堂,也有一个小小的院子,但院子北面进入我家的门早就堵住了,我们看到的是一堵墙。略抬头,西北方向的高墙便是我们家了。不知我们家的老屋建于很么年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张图片摄于2019年10月,看到我们身后长着草的那堵墙了吗?那里原先有门,门里面就是我们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就是院子北面那扇通往我们家的门。照片摄于1998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我家临街的排门屋,在弄堂的北侧,但也早已易姓。如今排门屋早已被改建了。照片摄于1998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次走进弄堂里面的小院子里,有几位女士在聊天,见我们进来东看看西瞧瞧,其中有一位问我们看什么。我们告诉她,这边是外婆家那边是自己家。她露出吃惊的表情,指着外婆家说:这户人家又没有女儿。言外之意,“哪来的外婆”!我心中腹诽“难道我妈妈不是女儿?”正想开口,她又抢先了:“王老师后来去了西安。”我一听乐了:“王老师是我们的大舅妈。”她作恍然状:“难怪,是舅妈啊!”之后,她还絮叨大舅妈在西安的事,我们不愿多说,找个理由离开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次回老家祭奠,我们都会来看看老屋,虽然老屋早已易姓,虽然我出生在此,但5岁便随父母移居他乡,妹妹根本就出生在异地,但仍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绪在脑海里萦绕,难道这就是乡愁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3.4.10</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