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手中藏有一枚“永安通宝”折三钱。币文古朴,间有楷书和棣书之意。通体鎏金,币超重达14.54克,直径32.2mm(面)-32.5mm(背)厚2.5mm外缘2.2mm,穿7.5mm,面廓1.1mm背廓1.5-2.8mm。偏廓移范,或铸造工艺使然。</p> <p class="ql-block"> 遍查互联网,不知此币系猴年马月所铸,那个皇帝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史料所称,古币中仅有那个乱臣贼子刘仁恭父子所铸“永安一十”“永安一百”等钱币,就无“永安通宝”一说。</p><p class="ql-block"> 但观此钱。在清洗还原前是这样的。也还是绿锈裹身有些岁月。</p> <p class="ql-block"> 我称了它的重量,直径仅3.25cm面积仅8.23cm2的铜块,重量竟达到14.54克。潜意识认为它非普通铜币,即刻用洗铜水清洗出来,越洗越兴奋。最后看见了她的庐山真面目,她果真是一块重鎏金钱币。</p> <p class="ql-block">脱去衣服后的“永安通宝”钱又给我提供了许多值得研究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1,她的币文非宋代文人所书。楷书带有棣意,与辽金仿汉字书法滋味相似。币文笔画深峻,挺拔,粗壮而刚毅有力。</p><p class="ql-block"> 2,她的表面鎏金工艺精湛。镀层均匀厚重,表面有明显金颗粒,很好地保护了钱体未受严重腐蚀。</p><p class="ql-block"> 3,她的外缘,内穿和穿廓较公整,穿壁有精修。面穿径小于背穿径而有斜度。但背缘偏斜,内穿廓偏斜,似有移范。</p><p class="ql-block"> 4,她的外币边轮精修,纵向修痕可见。与内穿径相似,面径小于背径。</p><p class="ql-block"> 5,她的币背在内穿左右侧阴刻“戊申十月”。是否有特殊含义?</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信息综合整体上判断,此币有历史痕迹,此币是熔铸之体,此币绝非民间私铸之物,应有官铸特征。</p><p class="ql-block"> 因追溯查询历史&钱谱中对此钱均无记载。我只有另辟蹊径,从背阴刻文入手。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戊申”历史时辰。先查有些年是“戊申”年。</p><p class="ql-block"> <b>一,查询到中国历史上以农历纪年的</b></p><p class="ql-block"> 第1千年中为“戊申年”的年份有:48年、108年、168年、228年、288年、348年、<b style="color:rgb(237, 35, 8);">408年</b>、468年、<b style="color:rgb(237, 35, 8);">528年</b>、588年、648年、708年、768年、828年、888年、948年。</p><p class="ql-block"> 第2千年中为“戊申年”的年份有:1008年、1068年、1128年、1188年、1248年、1308年、1368年、1428年、1488年、1548年、1608年、1668年、1728年、1788年、1848年、1908年、1968年。</p><p class="ql-block"><b>二,查中国各朝代中那些朝代采用过</b></p><p class="ql-block"><b>“永安”年号。</b></p><p class="ql-block"> 1,永安 (吴):三国孙吴景帝孙休(258年─264年)</p><p class="ql-block"> 2, 永安 (晋):西晋惠帝司马衷304年即建兴(晋愍帝):十六国前凉张寔 314年─320年 (宋·龚颖《运历图》记张寔改元“永安”,恐与历史实际不合。张寔似沿用了晋愍帝“建兴”年号。)</p><p class="ql-block"> 3,永安 (北凉):十六国北凉沮渠蒙逊,401年─412年</p><p class="ql-block"> 4, 永安 (北魏):北朝北魏孝庄帝元子攸,528年─530年。<b>528年为戊申年。</b></p><p class="ql-block"> 5,永安 (夏):西夏夏崇宗李乾顺 1098年─1100年</p><p class="ql-block"> 上述朝代用过“永安”年号,执政期又落在“戊申”年的十六国北凉沮渠蒙逊年号(401—412)之间的408年&“北魏”的(528年)。</p><p class="ql-block"> <b>难不成此“永安通宝”系十六国北凉沮渠蒙逊或北魏所铸?</b></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推理,前提是藏品的背阴刻纹“戊申十月”可信,是当时人所刻。但又见有泉友“辽金宫藏”撰有长文述辽钱背阴刻纹多数是憶造的假币之说,又令我迷惑!</p><p class="ql-block"> 查十六国北凉沮渠蒙逊未铸有名为“永安”的铜钱,而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始铸有北朝篆书“永安五铢”。</p><p class="ql-block"> 但史上认定北魏朝代时无“通宝”。</p><p class="ql-block"> “通宝”是中国自唐开始的铜币的一种名称,北魏在唐朝之前,没有“通宝”。</p><p class="ql-block"> 令我的推测陷入死胡同。</p><p class="ql-block"> 余下只有两种可能:</p><p class="ql-block"> 一是北魏时铸有“永安通宝”钱,但史书未载。这在中国钱币史上也是有多个案例可询的。许多钱币都在早期未见显现,所以无载。</p><p class="ql-block"> 二是正如泉友“辽金宫藏”所言,钱背阴刻纹“戊申十月”是虚构的或后人憶造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关于此“永安通寶”折三鎏金币的身世,还急需挖掘。我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尚有许多未解之谜包括古钱币的历史,这正是古钱币收藏爱好者,研究者做不完的课题和迷人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4日撰稿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