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2023年4月4日下午,中原区小学数学梯队工作室第二组的老师们在教研员刘惠萍老师的带领下,相聚工人路小学,开展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单元整体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原区工人路小学樊静老师主持,分为四个环节:一、课例展示;二、研课议课;三、代表点评;四、专家引领。</p> 课例展示1 <p class="ql-block"> 工人路小学吴峥峥老师执教《圆柱和圆锥单元起始课》。什么是单元起始课?作用是什么?吴老师先和学生们探讨单元起始课的作用。“目标、计划、转化、方法、关联……”这些有深度的词语在师生的交流中引入课堂。接下来,活动一:“任选一个学过的图形,回顾并思考这个图形从哪些方面进行了研究,分别研究了什么内容,怎样研究的?”唤醒了有关图形研究的已有经验。吴老师和学生一起提炼了有关研究方向、具体内容和研究方法。为下一步活动中学生自主制定《圆柱和圆锥》一单元的学习方案提供了思路。整节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生为本,体现关联,注重结构。是一节高质量的单元整体教学起始课。</p> 课例展示2 <p class="ql-block"> 一五三小学张小翠老师执教《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本节课环节清晰:环节一、唤醒经验,初识新知;环节二、操作交流,探究特征;张老师为学生们准备了操作材料,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圆柱和圆锥,在做中思考它们的特征。之后,交流展示中明晰特征,深度学习,在此发生。环节三、空间想象,再创圆柱;学生们分别想象圆、长方形动态形成圆柱的过程,不仅关联了知识,也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环节四、借助经验,认识圆锥;方法迁移,实现圆柱和圆锥的初步关联。环节五、练习巩固,丰富认知;环节六、全课回顾,收获总结。整节课张老师带领学生在操作中落实“四基”,以素养为导向,在图形的认识教学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范例。</p> 研课议课 <p class="ql-block"> 课后,梯队工作室的老师们对两节课例展开了交流、讨论。在分组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合作中汲取智慧,在分享中博采众长。</p> 代表点评 <p class="ql-block"> 各组交流讨论后,六位代表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大家一致认为,吴峥峥老师的起始课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搭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充分唤醒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和方法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本单元的学习路径;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层次清晰,层层深入,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张小翠老师的课让学生在做中学,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与想象的过程中充分的认识圆柱和圆锥;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在观察与想象的过程中沟通二维与三维之间的联系。两节课都紧紧地围绕本单元的大概念展开,并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p> 专家引领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对两位执教老师的努力以及呈现的课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然后给出了更专业的引领。刘老师建议第一节课以问题驱动研究,注重知识的结构化与经验的迁移。整节课可以调整为三大环节:一、回忆、交流、整理前置作业,梳理出学习图形与测量的框架;二、组织学生针对圆柱与圆锥这个单元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交流和思维的碰撞,最终形成学习计划框架;三、延伸能否运用结构框架探究三棱体等。然后,刘老师建议第二节课的引入可以与第一节课相联系,以问题“在制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圆柱的哪些特征?”明确探究目标,在做与想的过程中突破难点。通过问题:圆柱与哪些图形有关系呢?沟通二维与三维的联系。注重关联,从而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背景下,我们会在教研之路上砥砺前行、大胆创新、深化课程主题意义、落实数学核心素养,为教育赋能!教无涯,研无尽,研前有准备,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中原教师,研思严行 ;中原学子,未来可期!</p> <p class="ql-block">【期号】第2025043期</p><p class="ql-block">【图文】李红红 梁君红</p><p class="ql-block">【编辑】张仃仃</p><p class="ql-block">【审核】刘惠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