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光明媚的周末,带母亲和女儿去效游,绕过群山,看到了山谷,目光越过山谷,远处一片浅绯。母亲问:“那粉红色的花,是什么花呢?桃花应该是还不到开的季节呀。”我说:“想知道呀?简单!我们过去看看便是。一脚油门的事儿。”我说简单,但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母亲却说是七拐八绕,远得很。</p><p class="ql-block">不一会儿,我们到了这绯色前,下车,看到了怒放的一树一树,近瞧,我说:“老妈,这是美人梅啊。”这花艳艳地,让人充满遐思,我和母亲正在赞叹这花,三岁多一点的女儿却说:“妈妈,你看,花,都是黄色的呀!”我低头一看,可不是吗?道路两旁的连翘,开得正盛,如两排黄练,顺路顺势而延,一直到山的深处……</p><p class="ql-block">因为内心对路途的感受不同,我和母亲对距离的认识不同;因为身高的差距,我和母亲先看到得是与我们身高差不多的梅,女儿看到的是与她身高差不多的连翘。究竟是哪种感受对?哪个看得好呢?</p><p class="ql-block">上面这两个事情很简单,但由此拓展开来,却印证了一个哲学道理: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认知,受客观复杂性的制约,受主观局限性的制约,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就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来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需经过多次反复,才能付诸行动。即使最终成功了,也不一定是最后的结果。因为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认识也应该是发展的,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是前进上升的。</p><p class="ql-block">说到底,认识,就是主观意志和客观实际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的符合。但又不囿于当下。</p><p class="ql-block">明白了这些,就看懂了浅绯里的鹅黄了,看懂浅绯里不止有鹅黄,甚至还有洁白、宝蓝、绛紫、翠绿……还有高有低,有深有浅,有凉有热……</p><p class="ql-block">看懂了这些,也就解读了情绪。比如,“寂寞”,这个词来表达得是:一个人独处是时的痛苦。但有一个对映的词,“孤独”,它诉说得是:功成名就时的辉煌。如此,快乐啊,忧伤啊,不过就是一种情绪:剪不断是快乐,理还乱是忧伤。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该明白:人活一世,就该不念过去,不畏未来;给自己的人生一次美丽,便是活在美丽的人生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