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啊,你别失落©

缥缃不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本文约4300字</span></p> <p class="ql-block">🐋🐋在《海水天涯中国人》一书中,乡愁沉浮其间,是一条比较明显的写作路线。本文从乡愁的定义、乡愁的成因、乡愁的失落和乡愁的重启四个方面归纳作者的这条线所表达的思想内核和笔者的感怀。</p><p class="ql-block">🐋🐋一、乡愁的定义</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作者对“祖业”的失守。因为守住“祖业”,守住的可能是“天井”,自己成了“温蛙”。是故,我们都需要一双羽翅,不为登仙,只为“旁观者清”,认清自己以往价值几何。</p><p class="ql-block">🐋🐋作者说我们就像能够一生多次结茧的蚕,因为我们的乡愁替我们保存了如何结茧、如何蜕化、如何让温蛙跳出“天井”进入冷水获得痛苦中的成长的文化基因。因为人生际遇的片段感忒强,把自己活成了很多个年代,茧结了又蜕,蜕了再结。</p><p class="ql-block">🐋🐋乡愁是虱子,只有在闲定的时候才能感知到它给我们带来的灵魂被啃食、精气被吸走的“痒”。迟飞的飞机似乎是故意聚集离愁。这离愁加重了行李的分量,消耗了一身的汗水,以残忍的形式证明它的强大。</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一条“脐带”,母体是祖国,婴儿是游子。当乡愁“裸露”在外时,便会随着离开故土的距离而拉长,直至变成“细弦”,替游子奏响早日归家的琴音。有了这样的乡愁,飞机只是风筝,要想飞得远,便永远摆脱不了它的细线。</p><p class="ql-block">🐋🐋乡愁太浓太亲,导致故国的土、柳、云都相对冷漠;离开故土在冷漠的眼中,游子只是蚂蚁,渺小而又肮脏;同样是肮脏,人又该如何说服自己不漂泊?</p><p class="ql-block">🐋🐋作者在异乡看见一家挨着一家中餐馆,闻到满街的中国菜,说“你对这种气味有多少爱,大概代表你有多少乡愁。”乡愁是一种失恋。因为失去,所以无处不拥有。如是,失去便拥有了更大的哲学意义——换来的是不再失去。</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一种水土不服。心怀乡愁的人无论走到哪一个异乡都会觉得“每一条街都嫌弃你”。然而,没有心理上的负担,若能对苟活哲学进行无情批判,何来水土不服?是故,永远也服不了异乡之土可以说是异乡人的一种自我调适和安慰。是的,如果都能“服”,又何必辩解对别国的“服不服”,坚强地“服”故土不就好了吗?</p><p class="ql-block">🐋🐋乡愁是对祖国文化和名胜的偏执。乡愁越浓,这种偏爱便越深。如果说天下美景大同小异,又何必去国外寻找风景?如果国外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那又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一种苟活的哲学。背井离乡虽非苟活的上策,也足谓符合那个时代的无奈之抉。作者如果回到大陆,要如何解释对“党国”</p><p class="ql-block">的忠?如果留在台湾,要如何逃避带着腐尸气味的台风?自己恐成泥牛,反正都要“过海”化入水中,毋宁跨越太平洋,把泥洗得更干净些!</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一抹种族问题的担忧。作者说解决种族问题的方式有三,屠杀、通婚和隔离。从印第安人的故事,让作者想到中国的崛起是抵御外来的种族歧视的根本途径。因为有的民族有一种中心主义,活在一个小圈子里。圈子大的话,它会把别的民族也包容进去,大家和谐共生。圈子小了,人就会猜忌外面的人,于是就有了误会、争执、争夺。所以,笔者认为,放大格局,拥抱世界,广交朋友应该成为解决种族问题的第四种方式,也是最理想最无害的方式。</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一种流浪。作者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那些海水恐怕都是中国人的汗水和泪水,一样澎湃一样咸。我们一生都在流浪,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故乡渐渐沉入梦乡,直至造就了游子自己的凌烟阁,将祖宗的英灵在某一站安放,让子女不再漂泊异乡,从此结束灵魂的逐浪。</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信仰的解体和重构。基于那些愚昧信仰的人命运太悲惨,作者不愿做“神学的基督徒”。基于苟活哲学给作者的两难,作者不愿做“哲学的基督徒”。基于“阅万种人”亦能生出无数灵感,作者宁可做“工笔的基督徒”,在海外华侨的故事分享和外国文化的理性解构中做“写意的基督徒”。他真正信仰的是一种乡愁,一种类乎宗教的虔诚,以拯救千疮百孔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何以说作者精神世界千疮百孔,因为乡愁的生成有其创伤性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二,乡愁的成因</p><p class="ql-block">🐋🐋“我是越过了那缆索,可是缆索之外还有缆索……还有缆索……”一条条“缆索”,都是诱发乡愁的因素。除了人际、语言、职场,作者说到了很多。使读者在这些缆索的导引下,在不同的思想疆域内外来回穿梭。</p><p class="ql-block">🐋🐋爱国的人往往偏执地认为所有的风景数祖国的最好。异域风情,有很多差异,差异于祖国的文化,使作者产生无数感慨,得到空前的启迪,明了一双雾眼。作者离开故土,说是“省掉了多少鸡声茅店,人迹板桥”,恐为自我慰藉,其实内心多么不舍,读者都能感到。</p><p class="ql-block">🐋🐋“人离乡贱。”唐人街就成了往后的中国移民不那么“贱”的一个依托,成了乡愁繁衍生息的新胎盘。</p><p class="ql-block">🐋🐋乡愁还源于作者对中国教育的担忧。中国人为孩子布置了太多温室,剥夺了孩子自己感知冷暖的权利;所以中国人在危难之前所谓的“麻木”,本质上是缺乏对灾难的免疫力,只能听天由命。凭什么一切都由“天”定,不让孩子主动思考、孩子长大后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却要反过来责备孩子呢?</p><p class="ql-block">🐋🐋游子的乡愁是因为发现“离开自己的国家,都是由于后面有一根针刺他”。如果说中国人的生命中必有一根针,为什么大多数仍然选择留守故土呢?为什么不能及早发现及时拔除呢?为什么发觉了这根针要拿流浪异乡他国来作为盾牌呢?那个时代和环境是一团三千度的火,没有泅渡三千弱水的本事,游子确实只能带针扑海,随浪涌上一个让那里的人也发烧的岸。</p><p class="ql-block">🐋🐋外国的麻雀“流露着鹁鸪似的情爱。中国的麻雀比它们浮躁。”中国人喜欢热闹,受不住沉默。离乡背井便是要寻找一个“桃花源”来宣告他们的沉默、忘却他们的沉默;并为沉默换血,成为染上拉丁式悠闲的恍惚。是啊,人生难得糊涂,何必在沉默中保持清醒、令自己神经衰弱。</p><p class="ql-block">🐋🐋外国的歹徒偏爱中国人,不得不说是对苟活哲学又一次血淋淋的批判。如果不是为了苟活,何必宁可背井离乡、让外国的歹徒撒野?自己的孩子不应该只许自己打吗?苟活哲学遇上了新“信徒”,只能选择原谅抢匪,谁让“他”与“我”有相同的生存哲学,谁让“他”令“我”想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是抢匪”呢?</p><p class="ql-block">🐋🐋乡愁来自于作者对中国人亡国灭种的担忧。虽然笔者认为这种担忧有些多余,毕竟拯救中国的人会层出不穷,麻木的人迟早会觉醒。</p><p class="ql-block">🐋🐋乡愁来自于“劝和”的失败和离乡的无奈。作者看到位于异乡的“花县平山刘江定好之墓”上的碑文,读到了一个劝解两个家族和好、无人听从,不得不举家离乡的寓言。是啊,作者不相当于也是劝解两家和好而败离祖国、以远涉重洋默示抗议吗?如伊索寓言里的《蛇、黄鼠狼与老鼠》,劝和失败可能成为矛盾双方共同的敌人。所以作者背井离乡,确实无奈。</p><p class="ql-block">🐋🐋作者的乡愁里绝对少不了的是对“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记忆。那是一段身体不停移动、心灵不断受伤、距离产生仇恨的悲情。一路上遇到各种危险、生离、死别、迷信、斗争,所以作者宁可不要“三十功名尘与土”,用异乡的风土人情麻醉那根敏感的神经。</p><p class="ql-block">🐋🐋不停的麻醉,是故,乡愁失落了。</p> <p class="ql-block">🐋🐋三,乡愁的失落</p><p class="ql-block">🐋🐋异域的文化土壤使乡愁难以遗传,因为异域长大的子女容易被异域同化。那些孩子宁愿在复活节穿着跟外国人同样怪异的服饰去索要可能包有玻璃渣的“糖”,也不愿和父母一起赏月吃饼共度中秋。</p><p class="ql-block">🐋🐋“祖业”恐会失守,然而长守“祖业”又恐难以冲出过往的“尘土”。男儿志在四方,但有几方适合与“祖业”厮守?大量的中国人海外移民会导致中国的血液在不断的根号开方中流失,导致“祖先第二次的死”。只有十六分之一中国血液的移民后代如何才能赓续“祖业”?基于此,笔者是否可以妄言借海水泳离只求苟活是对整个华夏民族的背弃?如果良心还在,良心是否不安?</p><p class="ql-block">🐋🐋“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这海水只是海水吗?在海水里泅渡的只是游子吗?有一种“寄生虫”不停地啃食游子们的心,使得他们发热发狂,使得余生也被啃食,只为守住乡愁。</p><p class="ql-block">🐋🐋如果落魄的游子能轻如落叶,为什么哥国的“自然儿童”能有幸被秋风扫去背影,而独留作者这一片,在风中凌乱?</p><p class="ql-block">🐋🐋发达国家的新农村恍如仙境,不见一丝人间烟火,固然美丽。祖国至今都还在模仿旧梦里的桃花源,那么蓝天呢?乡愁呢?制造桃花源难道不应该是还原乡愁吗?为什么要翻唱外国的歌,取缔自己的传统旋律呢?</p><p class="ql-block">🐋🐋若乡愁一再失落,是不是要永别了呢?像流浪地球二里的数字生命反对论一般,如果没有人类的真实存在,完全依赖电和网络的所谓永生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没有乡愁的永久赓续,完全依赖一体化思维的现代化只有拔高的房价泡沫的繁荣没有心灵的依托故乡的情愫有什么意义呢?是故,乡愁亟待重启!</p> <p class="ql-block">🐋🐋四,乡愁的重启</p><p class="ql-block">🐋🐋当作者意识到背离祖国实非志愿而是无奈之举时,他便立即明白了海外移民的中国人兴起游海节目的理由——那根刺走作者的针同时也是吸引他归去的磁铁,那些貌似切断与祖国联系的海水正是牵连祖国微电讯号的神经。要重启乡愁,便时常去游海。</p><p class="ql-block">🐋🐋中国人的乡愁有一种土生土长的“傲骨”,有一条所谓的上帝也磨不圆的“棱角”。当抒情喷涌到了极致,作者不会谒见上帝,仍然是“羽化登仙”;并没有诉诸十四行诗,仍然是呼唤“李杜”。只要文学的基因还在,重启乡愁就有希望——中国的乡愁有其固有的表达式。作者说利马的“教堂仍然是那么美,美得令人想跪。”我只想说,只有中国的文学堂奥才美,值得我们“膝行而前”。</p><p class="ql-block">🐋🐋“人一生在别人的圈子里钻进钻出,钻得累了再回到自己的圈子里休息!”游子的圈还有一个文化选项——进出别人的文化圈,发现外国人也以自己的文化画地为牢,中国人回自己的圈子里休息并不奇怪。同理,在影视剧里,谁拍的就让那国的演员做主角。这不是文化输出,不是自以为是,而是文化的自我认同和骄傲,是文化故土的胜利。是乡愁的胜利!</p><p class="ql-block">🐋🐋“国内动不动说落叶归根,太消极了,我们要事业归根,成就归根,荣耀归根。”作者为乡愁找到了最能说服自己和最能感动读者的方式。这种方式自带升华的品质,不以伤害他人成就自己,不对移民作背弃的诠释。这是一种全新的“归根论”。至此,我们不必再纠葛背井离乡是否有罪、是否只求苟活,因为带着事业成就和荣耀归根,人们仍然说那是中国人的奉献,那是乡愁的重启、赓续和胜利!</p><p class="ql-block">🐋🐋乡愁啊,你别失落。至少绝大多数游子并不会因为空气浊化而离开母体。至少当今中国,上下一心,祥云饰壁,海清河晏,一片合和。让我们用建设抚慰你的创伤,用梦想点亮你的姿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致谢网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