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喀喇沁亲王府</p><p class="ql-block">▼喀喇沁亲王府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始建于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年),初建时为郡王府规格,乾隆四十八年(1783),喀喇沁右旗第八任札萨克喇特那锡第被清廷授予亲王品级,两年后经清政府批准,将郡王府扩建为亲。王府是目前内蒙古现存王府建筑中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座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喀喇沁立旗以来,共经历了十四袭、十二代郡王和亲王,延续296年。</p> <p class="ql-block">▼300年前,蒙古族郡王扎萨克将自己在隆化地区境内19400平方公顷的尊荆坝草场无偿地献给清代皇帝乾隆,从此成为皇家猎苑。皇家练兵、比武、休闲、打猎都来自这个地方,皇帝命名扎萨克亲王为围场场主,这就是现在有名的围场——坝上草原。</p><p class="ql-block">为此,皇帝多次给蒙古郡王加封官爵,木兰围场总管,卓索图盟盟长,兵備札萨克等,慈禧太后还亲自将自己的画作送给喀喇沁王爷作为奖赏,以赐厚礼。</p> <p class="ql-block">▼亲王府府第原占地300余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400多间,共分五进院落。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仪门、大厅、承庆楼等22栋。西跨院十一栋为宗庙、孔庙、关庙、议事厅、书斋、练武场等。东跨院10余栋为生活区,有膳房、浴池、戏楼、仓库、东门等。府第后为花园,修建11座院落,137间房舍的苑囿。在绿荫中筑有老爷祠、马王殿、土地祠。另外还有引进的人工泉水河,河上建有五座凉亭和三座小桥。园西北建一座假山,山顶筑一凉亭,山下建一山洞,谓神仙洞。亲王府这座古老的建筑集聚了蒙、满、汉、藏四种优秀的传统构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祖先</p><p class="ql-block">兀良哈喀喇沁右旗札萨克喇特那锡为乌梁海氏,他的远祖为成吉思汗的功臣者勒篾。在历史典籍中,“乌梁海”多写作“兀良哈”。</p><p class="ql-block">者勒篾功勋卓著,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过程中,他救了成吉思汗三次命。再加上者勒篾的父亲札儿赤兀惕和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巴图尔又是好朋友,因此成吉思汗对待者勒篾如同亲兄弟一般。不仅如此,这位“拥有海洋四方的汗”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者勒篾的儿子吉伯格,尊其为“塔布囊”。“塔布囊”即相当于汉语中的“驸马”。</p><p class="ql-block">到了元代,吉伯格的后代受封于契丹大宁之地,赐“诺颜”号,其部曰“喀喇沁”。</p><p class="ql-block">元代时,由喀喇沁人组成的钦察军已近万人,由元朝重臣土土哈(库莫奚人,世为钦察国主而能统领钦察人)统领,为元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备受嘉奖。由土土哈家族管辖长达半个世纪的喀喇沁军驻防在漠北地区,为维护汗庭不懈努力的同时,还掌管元朝皇室的马群。十七世纪的《黄史》“恪遵圣上的旨意,先前即曾效力,为马奶酒和奶酪,奉献酒曲”的记载,这是当时蒙古人对喀喇沁先世酿造甘醇马奶酒的回忆。至元朝末期,由于土土哈的后裔唐其势参与汗庭谋杀,唐其势家族伏诛。喀喇沁在元廷地位下降,喀喇沁归黄金家族统领。</p> <p class="ql-block">公元1368年,朱元璋大将徐达等率师攻陷大都,把蒙古贵族被逐出北京,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北奔上都,元亡。……</p><p class="ql-block">元顺帝失去中原后,退居朔方。明太祖朱元璋立都于江南金陵,封其子朱权于大宁(现宁城县大明镇),号宁王。这时,兀良哈诺颜的一部归属于宁王。</p><p class="ql-block">靖难之变,燕王朱棣起兵南下,兀良哈诺颜率甲兵六千人,协助燕王朱棣将建文帝推下明皇宝座,取而代之。燕王朱棣即位后,定都北京,移封宁王朱权于江西南昌,将大宁属地全部移交兀良哈氏,恢复其诺颜称号,设立“诺颜卫”,其领域包括后来的热河省全境,此后数传至苏布地。苏布地诺颜英勇而多谋,名震漠南。不久,满洲人兴起于东邻,奠基于奉天,即今天的沈阳。</p> <p class="ql-block">也先(1407-1454),乌梁海氏者勒篾的后裔。他曾经联结东西蒙古诸部,挥戈南下,大败明军,俘获英宗,威震中原。</p><p class="ql-block">天聪初年,苏布地脱离林丹汗的统治,率部众投靠了后金(清)皇太极,仍封于喀喇沁故地。康熙三年,赐封苏布地之孙班达尔沙为世袭罔替札萨克郡王。后数传至满珠巴苏尔,喀喇沁右翼旗自建立以来,在风云变幻的漫长历史岁月中,共世袭罔替了十五位蒙古王,成为漠南地区的名门望族。乌梁海氏之所以能够受封数百年、风光于元明清三代,主要是仰赖先人的功勋,加之封建社会的世袭制度,其中又确实不乏出类拔萃的后代子孙作为支撑。但时至今日,在喀喇沁地区,还流传着几段神奇的传说,更为这个家族蒙上了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喀喇沁历史上一直因游牧与征战而居无定所,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于今喀喇沁王府所在地起建郡王等级府邸,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晋亲王品级后,又在郡王府基础上扩建为亲王府邸。历代亲王皆有扩修,但中轴建筑形制一直保持至今。</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年)8月,贡桑诺尔布去北京担任中华民国蒙藏事务局(后为蒙藏院)总裁一职,住进了位于北京地安门内太平街米粮库胡同的喀喇沁王府。其后,贡桑诺尔布虽回过家乡,但并未久住。</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伪满洲国喀喇沁右旗政府进驻喀喇沁亲王府旧址。</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光复后,建西县人民政府进驻喀喇沁亲王府旧址。</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喀喇沁旗王爷府中学进驻喀喇沁亲王府旧址。</p><p class="ql-block">1997年9月,喀喇沁旗王爷府中学从喀喇沁亲王府旧址迁出。</p> <p class="ql-block">▼景区有一点不好,找不到清晰清朝鼎盛时期王府绘画图,也没有现在清晰整体介绍图。</p> <p class="ql-block">▼喀喇沁亲王府2000年左右按原址进行了修复,所保留下来的1/3府邸占地130多亩,被命名为“中国清代蒙古族亲王府博物馆”,在2002年9月15日它以“中国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清朝期间,朝廷划定的喀喇沁部游牧地界为:“在喜峰口东北三百五十里。至京师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至土默特及敖汉界,西至察哈尔正蓝旗牧场南界,南至盛京边墙界,北至翁牛特界。”这一区域也就是现在的喀喇沁旗、宁城县和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还包括河北省承德市的部分地区。因而喀喇沁部是距离北京最近的蒙古部落。</p> <p class="ql-block">轿厅</p><p class="ql-block">▼轿厅是王府停轿之所,面阔3间, 前后建有檐廊。西间陈列木制轿子一乘 为王府眷属出行所乘,轿夫4名肩负。因是女眷所用,故称坤轿。制作精致,可遮阳挡风避雨。两侧设有棂窗,供沿途观景消造遣。东间陈列轿车一乘,是王爷远行所乘。因设车厢,功用犹如轿子,故称轿车。</p> <p class="ql-block">▼当年 轿车四周饰有彩绸,健壮骡马拉车奔驰 彩绸翻飞,翩翩如燕,故称燕飞式轿车。从前车停放于东跨院车棚,现移置此厅,与轿 一并展览。轿厅东西山墙各绘壁画一幅, 西为《乾隆射箭图》,东为《木兰秋狝图》。</p> <p class="ql-block">贡桑诺尔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矗立在该王府内的“贡桑诺尔布”雕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贡桑诺尔布1872年出生在王府,世袭喀喇沁扎萨克杜棱郡王(民国时升亲王)兼卓索图盟盟长。为喀喇沁右旗最后一位亲王。</span>清末民初的蒙古族政治家、教育家、诗人。出身乌梁海氏,字乐亭,号夔盦(kuí ān),系成吉思汗勋臣者勒篾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贡桑诺尔布从小便学习蒙、汉、满、藏语文和四书、五经等典籍,以及藏传佛教经典。同时,他还研习马上功夫和拳术,熟知文韬武略。</p> <p class="ql-block">▼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贡桑诺尔布接任王位,时值27岁。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贡王在王府西院首创了崇正学堂,招收旗民子弟免费入学,并亲自担任校长。第二年,又创办了内蒙古地区第一个女学堂,开启了蒙古地区女子教育之先河。同一年他还创办了守正武学堂,训练军队,用以保护地方安全。</p> <p class="ql-block">▼为了推动经济发展,贡王大力兴办民族工业。他在旗内开办工厂、安置劳力,送优秀子弟到天津工厂学习织布、染色技术。</p><p class="ql-block">为启发民智,贡桑诺尔布曾在崇正学堂内附设一报馆,每隔一天石印一大张,名曰《婴报》,除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外,还有科学知识、各盟旗动态以及对时局的短评等,由送报员送到人烟稠密的村落,大量散发,不收报费。他亲自督工,自围场的克勒沟到喀喇沁王府90多华里的线路上架设电杆,畅通了与国内各地的电报联系,又选出3名精壮汉子,徒步往返北京、喀喇沁之间,递送邮件。在王府东的坯厂子村还设了一所综合性的工厂,内分织布、染色、造绒毡、肥皂、蜡烛、燃料等各部门。后因经费拮据,系列正女学堂、守正武学堂和工厂相继停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民国初期,1910年后贡桑诺尔布到了北京,</span>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为防止他在喀喇沁搞内蒙古独立,立他为蒙藏事务局总裁,晋爵亲王,贡桑诺尔布成为蒙古王公贵族中最显赫的人物。</p><p class="ql-block">自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署以来,贡桑诺尔布一直对清政府感到失望,并考虑在国外学习一些新知识来改变现状。因此,他秘密访问了日本。在与日本各行各业沟通后,他决定邀请日本人当老师,回家开自己的学校。他还派人学习俄语、邮局和采矿。</p><p class="ql-block">这位贡王爷,他文武兼备、雄才大略,他写过许多诗歌,抒情感怀,其中被引述较多的有《古北口道中》中的“山脉崎岖接古关,峰峦叠绕水回环;边疆自昔多雄势,此地当年属朵颜”。</p> <p class="ql-block">设立守正武学堂,聘请日本军官担任教官,用日语授课。他还先后送蒙古族男女青年到日本留学。</p> <p class="ql-block">▼贡王有如此先进的思想和意识,其思想根源在于他在京供职时,与梁启超、严复等进步民主人士密切的交往,特别是和孙中山先生的往来,奠定了他思想进步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北洋政府时期,贡桑诺尔布在京任蒙藏事务局和蒙藏院总裁,前后达将近十六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尤其关心蒙藏教育。1913年贡王组织创办了《蒙文白话报》、《藏文白话报》和《回文白话报》。</p> <p class="ql-block">1913年,同年创办了蒙藏学校。</p> <p class="ql-block">这所历史悠久而富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就是今天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其旧址已被列为北京市西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蒙藏学校是贡桑诺尔布在蒙藏事务局和蒙藏院总裁任上最大的开拓创新之举,在中国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1931年,贡王因病去世,他辉煌的一生自此拉下帷幕。这位蒙古族的新派亲王,走在时代的前面,是漠南大地上张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今天,历史已经翻页,我们只能通过矗立在王府院内的铜像来瞻仰这位草原民族的娇子,和其驰骋在喀喇沁旗原野上的奕奕风采。</p> <p class="ql-block">回事处</p><p class="ql-block">▼回事处是旗内官员签到、听传、收发文牍、协办公务之所。喀喇沁王府既是郡王及其家眷生活的地方,也是札萨克署理旗政的地方,一切公务活动都有一定的规矩。官员到府内办公实行签到制,来到前边这个大案子翻牌。札萨克要某位官员办什么事情由指定的官员到回事处传达。</p> <p class="ql-block">早上旗内官员齐聚回事处,先签到,有公务在身的官员办理自己的公务,没有公事的官员准备听传。府内的专职收发文牍的笔切齐,相当于现在的秘书,起草训令,收发各处官员送来的奏章,整理上级发出的来往文书。回事处的作用就相当于现在单位的综合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回事处的东配房是管旗章京,是受王爷指令主持全旗行政、司法和军事。</p> <p class="ql-block">▼西配房是署印协理。</p> <p class="ql-block">▼王府内值得称奇的还有月台上的古松——龙凤松,东边的为凤松,西边的为龙松,自然生长,惟妙惟肖。这两棵松树已被列为“中华奇树”之中。</p> <p class="ql-block">议事厅</p><p class="ql-block">▼议事厅府内等级最高的建筑,议事厅又称银安殿,系喀喇心王召属员议事理政、会晤贵宾及举行庆典场所。银安殿建造应该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后,晚于整个喀喇沁王府的建造时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卓索图盟盟长、郡王喇特纳锡第被清廷赐亲王品级。于是府内就按清制开始扩建银安殿,即议事厅。</p><p class="ql-block">连脊7间,硬山式殿堂,前后设檐廊,为府中体量最大、规格最高建筑。前置月台,以丹陛桥与回事处相连。厅内装饰、陈设富丽堂皇,庄重威严。</p> <p class="ql-block">▼夹杆石:立旗杆用的,王府最原始的中心就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在丹壁桥东侧花岗岩条石砌成的台阶侧面,镌刻着“吴绶卿醉卧处”六个字。</p><p class="ql-block">吴绶卿字禄贞,革命党人。随肃亲王善耆巡视内蒙古地区,与贡桑诺尔布相识成为挚友。一日,吴绶卿酒醉,卧睡于亲王府议事厅前甬道下的台阶护阶石上,贡桑诺尔布手书“吴绶卿醉卧处”六字并命人镌刻于这个台阶的护阶石上。当时只是戏谑之举,之后,吴绶卿在石家庄被袁世凯的人刺杀,享年31岁。</p> <p class="ql-block">▼议事厅的院子中,脚下高出地面的甬道叫丹壁桥,丹壁桥北接议事厅的月台,南连回事处。丹壁桥不是随意修建的,只有皇帝来过的府邸才能修建。当年康熙、乾隆皇帝都来过王府,丹壁桥上仅供皇帝一人行走。文武百官只能走在丹壁桥两侧。</p> <p class="ql-block">▼大邦屏藩,原物是康熙御笔亲提,已经丢失,现在悬挂的是复制品。大邦是对清朝的称谓,屏藩,屏障、藩篱,形容国家重臣。是康熙皇帝赞扬喀喇沁右旗是大清皇朝的屏藩,是北疆柱石,形容喀喇沁亲王是护卫大国的重臣。是表彰喀喇沁部功勋卓著,和对朝廷忠心耿耿。</p> <p class="ql-block">议事厅是王府最重要的建筑,各项政令、军令在此发出,传达到旗内各地。丹墀尽头一张龙椅高高在上,两侧有“亲王品级”、“乾清门御前行走”、“赏三眼花翎”、“兵备札萨克”等官衔牌,象征着权力与无上荣耀。</p> <p class="ql-block">▼厅东为王爷休憩之所,陈列字画古玩, 尽显尊贵风雅。</p> <p class="ql-block">▼厅西设有王爷与属员、 幕僚密商擘画之室,室旁镶清朝乾隆皇帝御制《〈平定两金川得胜战图〉序。</p> <p class="ql-block">▼议事厅的东配房是会客厅,是喀喇沁王专门用来接待客人的场所。亲王府内规矩多,府内人自不必说,就连外来客人也有固定的休息、用餐之所。</p> <p class="ql-block">▼客厅布置的也极为讲究,桌后条案上一对掸瓶,一对花瓶,这叫“瓶瓶静静”,而寓意为“平平静静”,这四个瓶如果和这八仙桌一配又出来一句俗语,“四平八稳”,这属汉文化范畴,文字游戏。</p> <p class="ql-block">▼西配房是王府的书画厅,即如许斋。这是郡王旺都特那木济勒的书斋,旺王性格残暴,但却酷爱诗书画,一生诗作颇多但大多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描写景物之作。</p> <p class="ql-block">▼议事厅的东厢房是客房。</p> <p class="ql-block">▼西厢房是存印处,室内有花罩和隔断。</p> <p class="ql-block">承庆楼</p><p class="ql-block">▼承庆楼,俗称“后罩楼”,这是喀喇沁王府古建筑群中唯一一座楼式建筑,“承”为“传承”,“继承”之意。承庆楼面阔5间,有前檐廊,<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院南设垂花门,莲头倒垂,造型 型美观。</span></p> <p class="ql-block">▼楼上原为佛堂,供奉千手千眼佛。</p><p class="ql-block">此楼初为后寝楼,即王爷、 福晋生活起居之处。居室另设之后,一楼曾为王府秘藏古玩珍宝、御赐物品品之所;二楼曾为佛堂,供奉观音造像,为王室礼佛祈福之所。梁柱粗壮硕大建筑庄严雄迈,经数百年风雨市而巍峨依然,极具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楼下为祠堂,供奉着12位札萨克的画像。</p><p class="ql-block">现一楼居中三间通连为一大厅,设为祭堂,供奉清代12位喀喇沁王彩绘画像。祭堂 布置陈设十分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承庆楼的东配房是王爷吃饭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西配房是王爷的居室。</p> <p class="ql-block">喀喇沁部创建之始,按血缘关系排列的世系,自始祖者勒蔑算起,排至清末,共传至第二十六世,时间跨度约900年。其子孙“世世为王”,这在世界历史上,也算是个奇迹。自清代始,喀喇沁右翼扎萨克共传十四任、十一代,延续296年。末代名叫笃多博,去了台湾。</p> <p class="ql-block">喀喇沁右翼旗的宗族世系:</p><p class="ql-block">最先发迹的祖先者勒篾(济拉玛)即为这个大家族之始祖,他是兀良哈(乌梁海)部铁匠扎儿赤兀歹(扎尔楚泰)的儿子。</p><p class="ql-block">第一世,者勒篾(1160-1210年),1206年被成吉思汗封为第九千户那颜,对成吉思汗有过三次救命大恩,故特赐“九犯而不罚”。</p><p class="ql-block">第二世,也孙贴额,者勒篾长子,为成吉思汗弓箭长;次子吉伯格(吉布合)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古列坚”驸马。成吉思汗将女儿花茵公主嫁于者勒篾之子吉伯格,受封于契丹故地大宁路并享有“塔布囊”的称号,并旨令“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与济拉玛家族累世联姻”,塔布囊(驸马)是喀喇沁贵族享有的品位。</p><p class="ql-block">第三世,吉格日德(不花),不详。(<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吉日和丹)</span></p><p class="ql-block">第四世,脱鲁忽察儿(<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浩亨吉日)</span>,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归附明朝,为朵颜卫都指挥同知。因助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有功,被任命为左军都督府都佥事,成了朵颜三卫(朵颜、福余、泰宁)的首卫。</p><p class="ql-block">第五世,完者帖木儿(<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仨日勒)</span>,脱鲁忽察儿长子。明宣德四年(1429年)为朵颜卫都指挥同知。宣德八年(1433年)迁升为朵颜卫指挥使。</p><p class="ql-block">第六世,塔不乃(<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索隆该)</span>,与其父完者帖木儿和明朝建立过密切关系。</p> <p class="ql-block">第七世,阿儿乞蛮(忙夫日),塔不乃之子,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为朵颜卫都督佥事。</p><p class="ql-block">第八世,和通(花当),阿儿乞蛮长子,明正德二年(1507年)袭父位。<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明廷封为朵颜兀良哈的左督。</span>与瓦剌达延汗建立友好关系,其子把儿孙与北元西部蒙古瓦剌达延汗之女图鲁勒图格根公主成婚。</p><p class="ql-block">第九世,革儿勃罗(格呼博罗特),和通长子,早逝。和通次子把儿孙所率部落并入扎鲁特部,成为其首领。</p><p class="ql-block">第十世,革兰台(格呼勒太宰桑),革儿勃罗长子,明嘉靖十年(1531年)朵颜卫左都督。被北元西部蒙古瓦剌称之为“宰相”。</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世,恩克(影克),革兰台子,继任朵颜卫都督。<span style="font-size: 18px;">1540年左右,</span>归附北元西部蒙古瓦剌(喀喇沁部),被俺答汗称之为“丞相”。<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至此,兀良哈三卫开始和喀喇沁部发生了十分密切的关系,传统上婚姻的纽带是促使喀喇沁、兀良哈二部合一的关键所在。</span>其弟莽古岱别隶土默特为领主,其长孙善巴为清朝土默特左翼旗札萨克。</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世,长昂(专难),恩克之子,任朵颜卫都督。</p><p class="ql-block">巴雅思哈勒的孙女下嫁给兀良哈部首领长昂为妻,这些地区自然也就成为喀喇沁部的土地。喀喇沁部与朵颜兀良哈部联姻的结果是使一部分兀良哈人归附喀喇沁,仍以喀喇沁部为号。余下的兀良哈部众根据与土默特部、察哈尔部的密切程度,分别归附土默特部、察哈尔部。这样至明朝末年,拥兵七万的朵颜兀良哈的力量几乎被分解,之后百年,作为整体的兀良哈部逐渐消失,没有完整的旗、县建制。</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世,伯洪大,长昂长子,仍为朵颜卫都督。</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世,苏布地,明代最后一任朵颜卫都督,也是清代喀喇沁部第一任首领。天聪二年(1628年)二月苏布地与其弟万丹伟征归附后金,并遣喇嘛偕五百三十人,与贝勒阿济格、硕托举行“刑白马青牛誓”。天聪三年(1629年)跟随满洲大军攻克遵化,不久病死。皇太极谕奖为“最优之才”。</p><p class="ql-block">喀喇沁余部东迁及重组</p><p class="ql-block">十七世纪初叶,察哈尔部林丹汗继位蒙古大汗,林丹汗对周围诸部的战争,导致东蒙古各部(奈曼、敖汉、巴林、扎鲁特,科尔沁)纷纷归附满洲后金,林丹汗向西转向右翼蒙古各部。此时,喀喇沁部位于右翼蒙古的前沿且游牧于宣大边外(明代宣府、大同的合称)及与林丹汗的旧怨,与土默特部联合对汗庭进行抗拒,林丹汗通过数次战争,导致喀喇沁部大军溃败,部分逃入明朝边内躲避,部分被林丹汗俘虏,人口所剩无几。由于喀喇沁内的大多兀良哈部民没参战,从而保存了实力,在色楞(者勒篾十四世孙)、苏布地(者勒篾十四世孙,明朵颜卫最后一个首领)率领下,喀喇沁余部东迁至兀良哈三卫地。1628年,喀喇沁部联合科尔沁、扎鲁特、奈曼、土默特部等部联军十万在土默特的赵城(呼和浩特附近)歼灭林丹汗的精锐四万人马,而后担心林丹汗的报复,苏布地、色楞率喀喇沁余部投靠后金皇太极,行青牛白马之誓结成联盟,天聪三年(1629年)苏布地与色楞举部归附后金。皇太极出兵,林丹汗败走青海,皇太极诏封苏布地仍驻喀喇沁故地,赐号为都固棱,组成新的喀喇沁部,这也标志着新的喀喇沁部落是由兀良哈人为主体重新组成的。色棱和苏布地继续沿用原宗主部“喀喇沁”这一名称。</p><p class="ql-block">苏布地“塔布囊”归附后金之后,喀喇沁部领导权由黄金家族彻底转入到兀良哈人手中。新的喀喇沁蒙古部为大清入主中原、攻锦州、破长城、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苏布地死后,其子固鲁思奇布继任喀喇沁部首领。1635年皇太极诏编喀喇沁部为左、右二旗,以固鲁思奇布掌右翼旗(今喀旗),并授扎萨克衔,编九十五个佐领,治所在锡伯河北岸龙山。这是清代喀喇沁部第一任首领。</p> <p class="ql-block">第一任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王</p><p class="ql-block">固噜思奇布</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世,固鲁思奇布(1636-1658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系元臣济拉玛之裔,</span>苏布地子。天聪八年(1634年)随大军征明朝,攻大同。九年(1635年)授札萨克,后封固山贝子,赐多罗杜棱号。随英武郡王阿济格征朝鲜,随郑亲王济尔哈朗攻明前卫屯及宁远,围锦州,败洪承畴援兵,围蓟州,下山东。顺治七年(1650年)晋贝勒。顺治十五年(1658年)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任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王</p><p class="ql-block">图巴色棱</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世,图巴色棱(1658-1664年),固鲁思奇布长子,袭札萨克贝勒,不久病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一代王爷和第二代王爷图巴色棱都居住在今辽宁喀左、建平。</span></p> <p class="ql-block">大清第三任喀喇沁右其旗札萨克王</p><p class="ql-block">班达尔沙(1664-1672年)</p><p class="ql-block">▼系固嗜思奇布第三子,第二任图巴色棱之弟。康熙三年袭札萨克、多罗杜棱贝勒。七年晋多罗杜棱郡王,十年卒。</p><p class="ql-block">到第三代班达尔沙才迁到喀喇喀喇沁旗龙山,康熙九年(1670年)又从龙山迁到现王爷府。</p> <p class="ql-block">大清第四任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王</p><p class="ql-block">札什(1672-1704年)</p><p class="ql-block">▼系固噜思奇布次子、康熙十一年袭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四十三年卒。</p><p class="ql-block">康熙十四年(1675年)扎什向清廷密报布尔尼谋反之事,并随抚达大将军信郡王鄂扎于达禄剿灭布尔尼叛乱。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驻跸察罕河屯(据《外藩蒙古王公传》),扎什率所部一千五百兵为前驱,赏弓矢冠服器币有差。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侦察噶尔丹动向,并出兵九百,以其中五百护送军粮,又亲率四百兵马,随裕亲王福全大败噶尔丹于乌兰布统。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将其第五女和硕端静公主下嫁扎什之子噶勒藏。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皇帝巡视塞外,驻跸端静公主府。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扎什护驾远征克鲁伦河,受赏鞍马。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卒。诏建碑表墓。</p> <p class="ql-block">大清第五任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王</p><p class="ql-block">噶勒藏(1704年-1711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十七世,</span>系札什次子。康熙四十三年袭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五十年以罪削。</p><p class="ql-block">康熙帝第五女——和硕端静公主,下嫁给噶尔臧。为迎娶和硕公主,在王爷府的西侧又修建了一座公主府。规模较大,府门外有高大牌坊,旁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p><p class="ql-block">不到20年,公主突然猝死。公主三十七岁死于府中,有传言说她被丈夫嘎尔藏踢死。(端静公主出嫁之前,就深爱她的一个仆人额尔敦。相传额尔敦随公主一起出嫁并侍奉公主。有一天在幽会时候被噶勒臧撞见,一脚踢中心窝而死。)</p><p class="ql-block">噶尔臧被举报于公主丧事之时,霸占索诺穆之妻等款。噶尔臧以行事妄乱,前已革退王爵。今应将和硕额驸职衔革去。噶尔臧著从宽免死,监禁在京。</p><p class="ql-block">是康熙九位女婿中,唯一获罪后死于拘所之人。死于康熙六十一年三月。死后奉旨与公主合葬。</p> <p class="ql-block">郡王噶勒藏,为了迎娶公主,修建了一座豪华的驸马府(现在的王爷府遗址)。这座府第完全是宫廷式建筑,丹青斗彩,十分华丽,府第正门高悬一副楹联——“金枝玉叶府,朝郎驸马门”。院中,苍松翠柏,古雅庄严。东西两第各有房屋三百间,寝宫、书房、祀堂、梳妆宫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和硕端静公主)</p> <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和硕端静公主去世,跟随公主陪嫁的“十家”人先在喀旗王爷府镇大西沟护灵。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公主陵在马鞍山脚下建成后,这“十家”人便随迁到这里落户守陵。他们大都是随和硕端静公主下嫁而来的“包衣”(即“旗下家人”)的后人,而且大多隶属镶黄旗。</p> <p class="ql-block">随公主出嫁并死后守陵十户人家如下:</p><p class="ql-block">白姓,原籍镶黄旗,为和硕端静公主乳母之后人。随公主下嫁而来,后迁往十家为公主守陵。</p><p class="ql-block">王姓,原籍镶黄旗,随公主下嫁后,任公主府管家。后迁往十家,为公主守陵,四品顶戴。</p><p class="ql-block">潘姓,原籍镶黄旗,祖居海城县,太监,原为内务府包衣。随公主下嫁而来。</p><p class="ql-block">李姓,原籍镶黄旗,太监,内务府包衣,随公主下嫁来而来。</p><p class="ql-block">胡姓,原籍镶黄旗,太监,内务府包衣,随公主下嫁来旗,公主殁后,迁回北京。</p> <p class="ql-block">孙姓,原籍镶黄旗,太监,原为内务府包衣,绝后。</p><p class="ql-block">侯姓,原籍镶黄旗,护卫,后随公主下嫁来旗,公主殁后,为公主守陵。</p><p class="ql-block">汪姓,原籍镶黄旗,护卫,内务府属下,随公主下嫁来旗,公主殁后,为公主守陵。</p><p class="ql-block">董姓,原籍镶黄旗,护卫,内务府属下,随公主下嫁来旗,公主殁后,为公主守陵。</p><p class="ql-block">肖姓,原籍镶黄旗,护卫,内务府属下,公主殁后,暂厝于汤土沟,后迁十家公主陵,肖姓未往,因而定居于汤土沟旧陵址附近。</p><p class="ql-block">十家满族自治乡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大清第六任喀喇心右翼旗札萨克王</p><p class="ql-block">色棱(1711-1717年)</p><p class="ql-block">▼札什第三子、康熙五十年袭札萨克、乡罗杜棱郡王。五十六年卒。</p><p class="ql-block">噶勒藏子敏珠尔喇布坦,封固山贝子,形成乌梁海氏另一支,其后裔即公爷府西府乌家。其后传五代为辅国公。色棱长子罗卜藏车布登,雍正九年(1731年)奉诏追剿准噶尔丹策棱至额尔德尼昭,大败之,得胜而归。雍正十一年(1733年)加封辅国公,诏世袭罔替;赐双眼孔雀翎。其后裔即公爷府小府乌家,乃乌梁海氏的又一支。传八代,前二代为镇国公,后六代为辅国公。</p> <p class="ql-block">大清第七任喀喇心右翼旗札萨克王</p><p class="ql-block">伊达那木札布(1717-1739年)</p><p class="ql-block">▼第十八世,色棱次子。康熙五十六年袭礼萨克,多罗杜棱郡王,乾隆四年卒。</p> <p class="ql-block">大清第八任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王</p><p class="ql-block">喇特纳锡第(1739-1787年)</p><p class="ql-block">▼第十九世,伊达那木札布長子、乾隆四年袭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卓索图盟正盟長。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因护驾幸盛京有功,赐“世守漠南”印章,授亲王品级。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卒。</p> <p class="ql-block">大清第九任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王</p><p class="ql-block">端珠布色布腾(1787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十世,</span>喇特纳锡第长子、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袭札萨克、卓索图盟盟务帮办、多罗杜棱郡王,上任不满七个月(同年八月)卒。</p> <p class="ql-block">大清第十任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王</p><p class="ql-block">满珠巴咱尔(1787-1828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十一世,</span>端珠布色布腾长子.乾隆五十二(1787年)袭札萨克郡王。多罗杜棱郡王·卓索图盟盟务部办。乾隆五十三(1788年),护驾木兰行围有功,著加恩袭其祖亲王品级,赏黄金辔。嘉庆十三年(1808年)奉诏赴西藏,为钦差,参加九世达赖坐床典礼。道光八年(1828年)病殁。</p> <p class="ql-block">大清第十一任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王</p><p class="ql-block">布尼雅巴拉(1828-1836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十二世,</span>满珠巴咱尔子、道光八年袭札萨克郡王、<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赏戴三眼花翎,</span>盟务帮办、加兵备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加亲王。道光十六年(1836年)卒。</p> <p class="ql-block">大清第十二任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王</p><p class="ql-block">色伯克多尔济(1836-1868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十三世,</span>糸布尼雅巴拉子,道光十六年袭札萨克、<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任御前行走,戴三眼花翎。</span>因破获太平天国到蒙古收购战马案,晋亲王品级,任卓索图盟盟长,兼兵备札萨克,同治七年(1868年)卒。</p> <p class="ql-block">大清第十三任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王</p><p class="ql-block">旺都特那木济勒(1868-1898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十四世,</span>色伯克多尔济子、同治七年袭札萨克亲、<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卓索图盟盟长、</span>兼兵备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加亲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病卒。</p> <p class="ql-block">贡桑诺尔布(第14任扎萨克)</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五世,贡桑诺尔布15岁时娶了第九代和硕肃亲王隆勤的女儿善坤为福晋,17岁时就世袭了郡王,又被任命为喀喇沁右翼旗第14任扎萨克、卓索图盟协理盟长。</p> <p class="ql-block">喀喇沁右旗最后一任扎萨克</p><p class="ql-block">(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时的笃多博)</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六世,名叫笃多博,解放前去了台湾。</p> <p class="ql-block">▼满蒙自古有联姻的习俗,故而使喀喇沁王与清廷及皇家关系颇为密切。贡桑诺尔布娶皇家肃亲王之妹为福晋,福晋体弱多病,育有一子后早夭,福晋继而又为贡桑诺尔布纳了三房妾室。</p> <p class="ql-block">正福晋</p><p class="ql-block">正福晋住西边,与中原相反,蒙古族以西为贵,除居所之外,还表现在建筑功能方面。文庙、武庙、书塾、演武场,都建在西跨院;而东跨院则是由戏台、粮仓、磨坊、马厩组成。</p> <p class="ql-block">▼虽说汉室福晋最为得宠,但是正福晋却因出身高贵,得到贡桑诺尔布的尊重,吃穿住行皆是最好的正室福晋待遇。这是正福晋的居室,从正厅屏风到各室,均可看出和其他福晋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小福晋</p> <p class="ql-block">第四房为汉女,颇为受宠,为贡桑诺尔布育有两子,其长子继承了王位,汉室福晋也母凭子贵,死后由儿子将其和贡桑诺尔布合葬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四福晋随王爷和正福晋居住在一个院落里,房间清新雅致别有一番风味,可见极其受宠,但吃穿用住皆要低一个档次,除了表现在居室方位和房间摆设上,也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用正餐和品茶时,只能由王爷、老福晋、正福晋一起用餐,其他人,包括长子都不得入内,王府恪守着森严的等级制度。</p> <p class="ql-block">而另两位不受宠的侧福晋就只能随老福晋,既贡桑诺尔布的母亲居住在另一个院落。</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p><p class="ql-block">两跨院以北,一直到北山,都属王府后花园范围,后花园别名“梦园”,仿江南园林风格重建,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一应俱全。“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很难想象,人们印象中的塞外苦寒之地,景致也能如此婉约。</p> <p class="ql-block">梦圆中的丹霞楼,造型轻巧别致,飞檐斗拱,彰显王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东跨院</p><p class="ql-block">王府的东跨院为生活住宅区。</p> <p class="ql-block">东跨院的水井和水槽。水槽系用整块青石雕凿,连水槽外,都施以精美的花卉石刻。</p> <p class="ql-block">宴请厅</p> <p class="ql-block">东跨院有戏楼、书房、福晋的卧室,院中种植各色牡丹。</p> <p class="ql-block">燕<span style="font-size: 18px;">贻</span>堂</p><p class="ql-block">喀喇沁部的旺都特那穆济勒酷爱京剧,曾不惜巨资在本旗王府内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戏楼,名曰“燕贻堂”,并从北京聘请京戏教师、琴师,教习戏班子弟。</p> <p class="ql-block">碾房</p><p class="ql-block">为仿汉式碾房。此碾房有石碾两盘,打者碾米,小哲碾面。均由牲畜拉动。</p> <p class="ql-block">马厩</p> <p class="ql-block">磨房</p><p class="ql-block">仿汉族磨房而建,石磨一般用驴、马拉动。主要用来磨豆浆做豆腐。</p> <p class="ql-block">喀喇沁王府的西跨院占地2亩,内有关帝庙,孔子庙。</p> <p class="ql-block">武庙</p> <p class="ql-block">西跨院现存建筑11栋,前区为二重四合院,皆卷棚式屋顶。其中两栋正堂分别为环廊歇山式和双体勾连搭式,精巧别致,典雅玲珑。</p> <p class="ql-block">芍药园</p> <p class="ql-block">揖让厅</p><p class="ql-block">揖让是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p><p class="ql-block">“揖”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算起来怎么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书塾</p><p class="ql-block">书塾又称书斋,面阔3间,回廊 卷棚式建筑,台阶系天然石如意踏跺。 此处为喀喇沁王继承人(“小王爷”)幼年读书场所,有学童数名陪同受业。</p> <p class="ql-block">门前楹联为贡桑诺尔布所撰名联:</p><p class="ql-block"> 崇武尚文,无非赖尔多士;正风移俗,是所望于群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室内悬挂孔子画像。</p> <p class="ql-block">还有明代《朱柏庐治家格言》的雕木挂屏,挂屏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制作。书塾陈设古朴典雅,体现出浓厚的儒学文化氛围。西厢房为塾师居室,陈设清雅脱俗,可见塾师的生活情趣,及其在王府所受礼遇。</p> <p class="ql-block">贡桑诺尔布办学</p><p class="ql-block">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贡桑诺尔布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公元1902年至公元1903年间,在他的亲力督导下,先后在喀喇沁王府创建了崇正学堂、守正武备学堂、毓正女学堂。新学堂的建立,开创了内蒙古地区新式教育之先河。</p><p class="ql-block">1912年,贡桑诺尔布就职蒙藏事务局(后改为蒙藏院),期间创办了北平蒙藏学校,培养了大批蒙古族进步青年。贡桑诺尔布提倡新学,启迪民智,积极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为内蒙古地区近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特睦格图</p><p class="ql-block">特睦格图系崇正学堂首届学生。蒙古族,汉名汪容昌,字印候。喀喇沁右翼旗王爷府大西沟人。轿通蒙、满、汉、藏四种语言文字,通晓日文、俄文。在贡桑诺尔布的支持下,赴日本学习雕刻技术,1922年冬,研究蒙文铅字印刷术成功,为我国蒙文印刷业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守正武学堂</p><p class="ql-block">1903年夏建于大西沟门,选拔官员子弟三十人入学。课程设置上分文、术两科,文科学习算术、日</p><p class="ql-block">语、测绘、地理等课程,术科主要是体操、骑术、步</p><p class="ql-block">伐、兵器等。守正武备学堂先后培养了100余名优秀的军官和士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毓正女学堂</span></p><p class="ql-block">1903年,贡桑诺尔布改修王府燕贻堂创办毓正女学堂,公布劝学训令,福晋善坤亲自主持校务,巴图敖其尔(伊宪斋)为蒙汉文教习,徐状元第八女张夫人为汉文教员,贡桑诺尔布之妹七格格亦入校学习。毓正女学堂培养出的留日学生何惠贞、于葆贞、金淑贞是内蒙古地区最早的女留学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蒙藏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1912年,贡桑诺尔布进京,任蒙藏院总裁并受封为亲王,总管蒙藏事务,次年创建了蒙藏学校,先是在西皇城根,3年后搬到了小石虎胡同。</p><p class="ql-block">1923年秋,荣耀先回到家乡动员30余名学生进入蒙藏学校学习,其中有乌兰夫、多松年、李裕智一大批优秀的蒙古族青年,在蒙藏学校接受思想启蒙、投身革命斗争。</p> <p class="ql-block">蒙藏学校的前身</p><p class="ql-block">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悠久的建筑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明初此地为常州会馆,是京城最早的会馆之一;明末此地为崇祯朝大学士周延儒宅邸;清初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府邸;清雍正二年(1724年)朝廷为培养宗室子弟创立的右翼宗学位于东路院落,相传曹雪芹曾在此做过短期教习;清乾隆九年(1744年)宗学旧址赏赐大学士裘日修为宅;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帝长子定亲王永璜之子绵德被封为镇国公,西路院落被赐为绵德府;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绵德晋封为贝子,府邸的贝子府规制自此形成;清朝末年,府邸由毓祥继承,又称为祥公府。</p> <p class="ql-block">1913年由蒙古王公贡桑诺尔布(简称贡王)统领的蒙藏事务局利用祥公府原址创办国立蒙藏学校;北平蒙藏学校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1、33号院。1913年由贡桑诺尔布创办。</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中共北方局领导李大钊、赵世炎、邓中夏、恽代英、谭平山等人经常到此与学员促膝谈心,李大钊曾到校演讲革命理论,许多优秀青年从此走向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1924年在东路院落创立松坡图书馆第二馆(第一馆位于北海快雪堂),梁启超任馆长,徐志摩留学归国曾工作和暂居于此,并在此成立“新月沙龙”;1950年成立中央民族学院,国立蒙藏学校改为中央民族学院附中;1988年学校旧址被民族大世界商场占据,用于服装商铺摊位出租;2001年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民族大世界商场被关闭并腾退,学校旧址空置至今。</p> <p class="ql-block">黄金地段难免被众多开发商所觊觎,学校旧址能保存至今也实属不易。门牌号为小石虎胡同31、33号。</p> <p class="ql-block">内蒙古第一所女子学校的创办之地,内蒙古崇正国民高等学校的女学生,在王府西跨院凉亭前的合影留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喀喇沁王府家庙~福会寺</p><p class="ql-block">亲王府一部分,是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历代不断扩建,乾隆年间为其全盛阶段。现存单体建筑15幢,是内蒙古地区中小型藏传佛教寺庙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福会寺包括积善生乐寺、咸应寺(活佛宫)、广慧寺、延庆寺,形成以福会寺为主庙、五寺并列的佛庙群组,为喀喇沁旗旗庙及喀喇沁亲王府的家庙。在现存内蒙古各旗王府中,它是建成年代最早、现状保存最好的典型旗(家)庙建筑的实例之一。</p> <p class="ql-block">寺院中轴建筑六进,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前殿、经堂、大雄宝殿、后罩楼及耳屋。两厢为前配殿、钟鼓楼、中配殿、后配房(扎仓)。经堂前立两座覆钵式白塔。</p> <p class="ql-block">全盛时期曾居住喇嘛450余人,现在有5人。</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有两米见方的雕龙佛龛,两条仓龙顺左右两侧立拄盘旋而上,龙头对视,栩栩如生,护卫龛中佛,此龛国内罕见。</p><p class="ql-block">没开,我没看到。</p> <p class="ql-block">寺内有一口古井,距今近千年,常年不枯、井水清澈甘甜。</p> <p class="ql-block">喀喇沁左、中、右旗的由来与分布</p><p class="ql-block">1635年,后金统治者为了更有效地统辖归附的蒙古各部,开始在一些蒙古部落划定地界,清查人口,按照满八旗的形式组织形式立规建旗。原喀喇沁部和东土默特部的残余壮丁共16953名,喀喇沁部领主苏布地和其子固鲁思奇布、其弟万丹伟征、其从叔色棱,领5286人为一旗。</p><p class="ql-block">固鲁思奇布在崇德元年受封固山贝子,被赐多罗杜棱称号,这才标志着喀喇沁札萨克旗的正式建立。</p><p class="ql-block">不久,喀喇沁部被分为两个旗,固鲁思奇布及其后裔所领的部分,成为喀喇沁右翼旗。色棱在1648年被封为镇国公,他所领的部分成为喀喇沁左翼旗。</p><p class="ql-block">这样,清廷对喀喇沁部第一把手苏布地的儿子固鲁思奇布和叔叔色楞都有了安排。</p><p class="ql-block">顺便说说后来又有个喀喇沁中旗,在1635年,即天聪九年,万丹伟征拥有1615丁,是喀喇沁兀良哈部仅次于苏布地的实力派人物,时称“山阳诸诺颜与塔布囊”。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没能像他的侄子和叔叔那样成为一旗的札萨克。或许,怪就怪在谁让他是苏布地的弟弟呀!因为爹爹在政治上吃了亏,万丹伟征的儿子额琳臣也就无出头之日了,只好将其父的一等塔布囊封号进行到底了。这一切,直到万丹伟征的曾孙格哷勒时,才得以改变。</p><p class="ql-block">万丹伟征及其后裔所领的部分,传到格哷尔时,因人众繁衍,所编佐领已积至38个,因而又立一旗,为喀喇沁中旗,格哷尔为首任扎萨克。此时,距离右翼旗成立已近70年了,距离左翼旗的成立也已过去50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喀喇沁左旗</p><p class="ql-block">喀喇沁左旗隶属辽宁省朝阳市。</p><p class="ql-block">色楞娶了努尔哈赤之女,皇太极的姐姐阿巴亥。多年之后,阿巴亥连生几个女儿,却没有一个男孩。色楞的福晋是皇家金枝玉叶,不敢纳妾,但又生怕断后,不得已偷偷在大城子找了一个姓于的汉姓人家姑娘。就在得到了于氏姑娘的第二年,色楞终于盼来了自己的儿子,取名奇达特。</p><p class="ql-block">自于氏姑娘生下奇达特后,公主阿巴亥也接连生下两个儿子。三个男孩成人后,南征北战,立下不少功劳。</p><p class="ql-block">顺治十四年,色楞去世。奇达特当上掌旗札萨克,道尔济(公主儿子)为掌印协理,掌握实权。阿巴亥没有办法,也只能这样做罢。在后来三百多年的喀喇沁左翼旗历史中,印务协理的职务就一直在道尔济的子孙中传承。</p><p class="ql-block">奇达特由于不是公主所生,所以进出色楞修建的公爷府,不能走正门。奇达特无奈,只能在公营子新建了札萨克府邸。</p> <p class="ql-block">清朝入关前,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两代满洲统治者已充分认识到,蒙古民族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要想雄霸中国北方,进而南下中原,统一中国,必须借助这支力量。但是,他们也深知,蒙古民族又是一个不易驯服的民族。因此当他们在利用蒙古的内部矛盾统一蒙古后,便立即改变了对付蒙古的策略,采取了既分化又拢络的方针。</p><p class="ql-block">清朝入关后,把关外蒙古地区当作自己的后院。为了后院的安全稳定,把封爵、联姻作为其基本国策,并一直延续下去。这就是所谓“南不封王,北不断亲”。除皇帝、宗室很多人娶蒙古女子为妻外,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乾隆皇帝弘历,下嫁蒙古各部(含外蒙)的公主、郡主就达七十一人。</p><p class="ql-block">在赤峰地区人们都知道,不少旗县都有公主陵、驸马府。那么清朝一代,到底有多少公主、郡主下嫁到赤峰市境内呢?</p><p class="ql-block">下嫁赤峰市境内的公主,已知者十人。其中有:</p><p class="ql-block">1.莽古济公主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三女,皇太极的胞妹。</p><p class="ql-block">2.固伦端敏公主 清太宗皇太极长女。</p><p class="ql-block">3.固伦淑慧公主 名阿图,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女,顺治皇帝之妹。</p><p class="ql-block">4.固伦荣宪公主 康熙皇帝之次女。</p><p class="ql-block">5.和硕端静公主 康熙皇帝第五女,自幼深得康熙皇帝宠爱。</p><p class="ql-block">6.和硕温格公主 康熙第十三女。</p><p class="ql-block">7.凤莲三公主 雍正皇帝第三女,汉名风莲。</p><p class="ql-block">8.和硕和婉公主 乾隆之弟和亲王弘昼之女,封为公主。</p><p class="ql-block">9.和硕和婉公主据传是乾隆帝的义女,是影视剧《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的原型</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一义女,系白大将军之女,名讳无考,封公主。</p><p class="ql-block">10.顺治皇帝一义女,名讳无考,封公主。下嫁巴林左旗札萨克宗族。</p><p class="ql-block">下嫁赤峰市境内的郡主(格格)为数更多,估计至少在二十人以上。仅嫁到喀喇沁中旗(今宁城县)的就有九位,其中七位在今宁城县小城子驸马府。如康熙之从妹固伦郡主,下嫁喀喇沁部首领苏布地胞弟万丹伟征之子额琳臣为福晋,始建驸马府;清亲王奕匡第十三女爱新觉罗载揆,下嫁喀喇沁中旗第七代札萨克汉罗札布为福晋。嫁到喀喇沁右旗所知道的有两位:清皇族礼亲王之妺,下嫁喀喇沁旗第十三代札萨克、亲王旺都特那木吉勒为福晋;清皇族肃亲王第三女善坤,下嫁喀喇沁右旗第十四代札萨克、亲王贡桑诺尔布为福晋。嫁到翁牛特右翼旗(今松山区)所知道的一位:清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帝将王室之女和硕郡主下嫁给翁牛特右翼旗多罗杜棱郡王博多和为福晋。还有些因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p> <p class="ql-block">喀喇沁右翼旗王陵</p><p class="ql-block">宁城县政府所在地天义镇仅30余公里的现辽宁省建平县三家乡的一个山前台地上。这是喀喇沁三旗目前仅存的一处陵园。这里一共埋葬着15位喀喇沁右翼旗的掌旗札萨克中的13位,另有迎娶和硕端静公主的噶尔臧死后与公主合葬。最后一位札萨克因为历史的原因远走他乡,没有葬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石拱牌坊</p><p class="ql-block">据民间传说,西陵院还曾有一个雕刻精美比沈阳故宫汉白玉牌坊的石牌坊。牌坊后是建筑考究的佛堂,里面塑有金粉泥身的千手千眼佛。佛堂后是祭殿,殿两廊有十八罗汉像,神态逼真。祭殿后面是跨院,院内设石桌、石桃等供品,最后就是扎萨克亲族陵墓。</p><p class="ql-block">关于这块王陵的选址,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p><p class="ql-block">相传“王子坟”这块风水宝地是康熙年间,第二代喀喇沁王扎什以狩猎为名,请通晓天文地理的军师选定的。此地背后两座山丘酷似一双玉乳,滋养得树木葱茏,枝叶繁茂。东西走向的山岭名曰龙胆山,东侧有一泉名为砚水,有一山名为砚台。远望龙胆山恰似一条卧龙,头东尾西,口衔砚水,角抵砚台,呈苍龙饮水之势,具呼风唤雨之威。且前有五条山岗名曰“五龙山”拱守,后有新城、大城、前城、黑城、四汉城、旦洲城、扎兰城、高板城“八城”护卫,东有大塘、小塘、东塘“三塘”积水,西有小新地、大新地、平安地、太平地“四地”御风。东西南北,各有吉兆,正可谓居龙脉之尊,聚帝王之气。</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传说就有了些玄之又玄的感觉了。相传,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到木兰围场打猎,喀喇沁右翼王均前往侍候,乾隆每次都有一种惊恐烦恼之状。宰相刘墉刘罗锅得知此事,布卦问算,感觉喀喇沁王陵帝王之气太盛,为使大清江山安泰,刘罗锅假借喀喇沁亲王祭祖之机,遣人套78头牛的巨大铁铧犁,在龙旦山的两山之间豁开一条深沟,挑断了聚集数千年的龙脉。据说喀喇沁第八代亲王喇特纳锡第及其子第九代亲王此后不久相继离世。</p><p class="ql-block">贡桑诺尔布</p><p class="ql-block">雄才伟略的贡桑诺尔布于1931年病逝于北京,是葬在王子坟的最后一位王爷。1931年4月20日,贡王灵由北平起丧,沿途路局尊铁道部令,所有车辆一律停运。在辽宁北票车站下车后,由100多人分三组扛夫,轮番换抬,沿途喇嘛唱经超度,大户摆祭品祭奠,下葬盛况更是空前绝后。贡王的后代现大多居住于台湾及国外,汉姓乌。</p> <p class="ql-block">固鲁思奇布的陵墓</p><p class="ql-block">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新爱里村东北1.5公里处。共有陵墓13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