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山王三器铭文

青绿

<p class="ql-block">中山王三器是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山发掘出的古中山国的三件文物,分别是中山王厝铁足铜鼎、夔龙饰刻铭铜方壶和胤嗣刻铭铜圆壶。其造器精美端庄,华而不艳,美而不娇,纯厚大雅,古朴深沉。</p><p class="ql-block">“中山三器”行文流畅,文字精美,风格独特,是中国古文字的精品奇葩。铭文以中山王鼎最多,也最精美。铭文为刻款,体现了华美的书写风格。铭文章法随势附形,排列整齐。 从书法上欣赏:铭文绮丽多姿,典雅飘逸。笔划一丝不苟,线条下垂,纤细劲秀,布局均匀。字型修长优美,重心偏上,体势秀逸,摇曳多姿,极富装饰趣味。文字排列参差错落,穿插自如,圆转流畅,灵动自然,是战国晚期金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从刀法上欣赏:镌刻技巧精熟,运刀如笔。线条刻划生动,多姿多彩。用刀的轻重起伏,得心应手。行刀节奏的快慢徐疾,灵活多变。单刀、双刀交替使用,提按分明。刀法曲直变化,方圆皆备。转折处衔接准确,变化丰富。契刻用单刀利刃,尖入尖出,更显爽利劲健。</p><p class="ql-block">线条组合上追求粗细、轻重、虚实变化。横、竖等主笔粗、重、实,其它副笔细、轻、虚,这就使通篇文字产生了强烈的韵律感。</p><p class="ql-block">中山三器是中山先民挥洒自己的气韵和才情,融注自己的智慧和思想,创造出的属于自己的超凡艺术,为研究中山国历史文化和礼制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铁足铜鼎</p><p class="ql-block">高51.5厘米,腹径22.6厘米,重60公斤,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最大的铜铁合铸器。它是中山王厝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是一种礼器,出土时器物的底部有火烧的烟迹,且里面有结晶状的肉羹。鼎上铭文共469个字,风格接近三晋文字,字体修长,匀称流美,装饰意味十分浓厚,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铭文刀法娴熟,横竖刚直,构字秀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夔龙饰刻铭铜方壶</p><p class="ql-block">通高63厘米,最大径35厘米,重28.72公斤。它在造型上的突出特点是,使用了八条雕龙为装饰。这些龙装饰的使用,为光素无花纹因而略显呆板的壶体增加了活泼气氛,而龙身无繁缛的花纹,与壶体协调相称,共同构成一种素雅明快之美感。该壶最受学术界珍视之处,是它的四个光平的腹壁上,用纤细的笔道、工整优美的篆书,刻下的长达四百四十八个字的铭文。根据铭文的记载,这是一件中山国王命令其相邦(相国)铸造的酒器。</p> <p class="ql-block">胤嗣刻铭铜圆壶</p><p class="ql-block">是中山王的嗣王为先王所作。整体造型优雅圆润,独具艺术特色。通高44.5厘米,腹径32厘米,腹与圈足皆有铭文,腹部铭文59行、182字。圈足铭文1行,计22字。铭文是嗣王为先王写的一篇悼词,除歌颂先王的慈爱贤明外,还赞扬了相邦司马赒伐燕取得的战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