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月的脚步踏着暖暖的春风款款而至,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p> <p class="ql-block">起源源流</p><p class="ql-block"> 一、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p> <p class="ql-block">起源源流</p><p class="ql-block"> 二、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追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文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从介子推自己腿上割下来的时候,流下了眼泪。</p><p class="ql-block">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喻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p> <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干、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褚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褚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莹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p> <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踏青</p><p class="ql-block">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植树</p><p class="ql-block">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一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p> <p class="ql-block">节日食品</p><p class="ql-block">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梁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電。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鬼节”即是惊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梁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p> <p class="ql-block"> 缅怀先烈</p><p class="ql-block"> 革命先烈们,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英勇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永远长眠于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他们用殷红的鲜血,书写了爱国主义最壮丽的诗篇!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民族的骄傲!下面我们通过回忆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来缅怀他们!</p> <p class="ql-block"> 爱国是奉献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是深沉而稳定的,它不以祖国的盛衰而转移。祖国在强盛的时候是值得热爱的;祖国在贫弱的时候,同样也是值得热爱的。即“不以盛衰改节,不以存亡易心”。祖国母亲越是受人欺凌,就越需要自己“儿女”的爱,越要“儿女”们卫护自己的尊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很贫弱、西方列强宰割中华的黑暗年代。辛亥革命的失败使有些爱国主义者悲观失望,甚至有的一厥不振。然而,周恩来却以“中国腾飞于世界”的远大抱负开始了他那波澜壮阔的爱国生涯。为了祖国,他无私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文革”时期,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由于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一伙的破坏捣乱,为之付出了半个世纪心血的祖国陷入了巨大浩劫和灾难之中。这时,他不违初衷,为祖国的安危日夜操劳。他对祖国的感情,可谓忠贞之至,至死不渝。</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爱国是奉献的源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忠</span>贞不渝的爱国情感是纯洁而执著的,它不以个人际遇的沉浮而徘徊。个人生活在祖国中,也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里。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个人际遇难免沉浮变化,有些人在个人得志之时,爱国豪情充沛丰满,而在个人遭受厄运之际,则万念俱灰,昔日的爱国情操淡得无几。忠贞不渝的爱国者与这种情形不同。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和赞扬了孔子、孙槟、韩非、屈原等人因遭受厄运而愤发有为的事。这些人物不但没有因为个人受到挫折而放弃爱国追求,反而因此倍加发愤,对祖国做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是坚定无畏的,它不为面临的困难和牺牲所动摇。人们热爱祖国,就必然要同阻碍祖国进步和繁荣的消极因素和邪恶势力作斗争。在爱国奉献的道路上,充满无数的艰难险阻,存在着丧失个人利益乃至生命的威胁。在困难和牺牲面前,有人放慢了脚步,有人甚至停止了前进。但对忠贞不渝的爱国者来说,对困难和牺牲都是无所畏惧的。无数革命先烈和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都是坚定不移,无所畏惧的爱国者。</p> <p class="ql-block"> 爱国是奉献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形成牢不可破的、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必须克服崇洋媚外的自卑心理,坚定爱国信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从比较中看到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少数人特别是一些青年同志因此产生自卑感,言必称“美国”、“日本”,似乎“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今天,我们更不能因为祖国的暂时落后而嫌弃她,不应改变对祖国母亲的赤诚之爱。作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该树立改变落后、赶超先进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心,以满腔热情去热爱祖国,以辛勤的劳动去建设祖国,把我们的祖国母亲装扮得更加美丽可爱。</p> <p class="ql-block">奉献是爱国的实质和核心</p><p class="ql-block"> 爱国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情操。爱国主义作为我国人民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不是生而俱有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征服自然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斗争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在古代汉语中,“祖国”是指祖先的国度,父母之邦。从这个概念中也可以反映出我国古代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深情厚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