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0日至10月23日,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举办。展览由上海市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指导,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馆院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20家文博单位共同参与,以展出文物的数量和规格而论,堪称上博当年最重磅的大展。<div> 此次展览共展出文物217件/组,总量达314件,其中一级文物(国宝)67件/组。展品涉及89个考古遗址,集中展现了河南省内发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发现。展览名称“宅兹中国”出自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也是最早“中国”一词的出处。</div><div> 河南地处“天下之中”,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中华文明多元文化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和交融后,在河洛(黄河、洛水)之间凝聚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辐射性统治格局。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构建了古代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源头,并对古代东亚文化圈产生深刻的影响。</div><div> 作为一场中华文明探源的大展,“宅兹中国”展以文物为点、时间为线、王都为面,带领观众回到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大地,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您可以看到先民们的智慧和勤劳,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生活、礼乐制度和文化面貌,更可以从文化的演进中触摸到历史的脉动。</div> 这张图非常重要,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在礼乐、祭典等多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如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高等级的士三鼎二簋,低等级的士只有一鼎。<div> 不仅礼乐、祭典有规定,出行的乘舆制度也同样如此。前几年,我在洛阳的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了解到当时的乘舆制度是:“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div> 夏代晚期网格纹鼎,被称为“中国第一青铜鼎”,其器型和纹饰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一脉相承,青铜鼎的出现,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 相比网格纹鼎,商代晚期的妇好鼎在形制和纹饰上就有了较大变化,纹饰、工艺更加规整,兽面纹和蝉纹都十分瑰丽精美。<div> 妇好,姓好(古音:z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在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的一系列战争中,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员,屡任军将征战沙场。曾统兵1.3万攻羌方,俘获大批羌人,成为武丁时一次征战率兵最多的将领。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的商代,妇好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为武丁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div> 妇好方斗,亚方长斝 妇好鸮尊 ,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原器为一对两只,另一件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尊体现了中国青铜器艺术审美的最高超水平。 变形云纹鼎,文物展览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鼎。鼎,是三根立腿,两只提耳,用来调和各种味料的宝器。鼎是我国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最重要的青铜器品种之一。“鼎”被后世认为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故有“问鼎“一词的说法。 方格纹陶鼎 虎纹鼎 蟠螭纹盖鼎,蟠螭(pan chi)纹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中国青铜器上的装饰。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屈。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战国时期。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蟠螭纹,表现形象有的有所不同。 绳纹陶鼎 兽面纹方鼎(商代中期) 束腰垂鳞纹鼎 这鼎太漂亮了,必须贴两张不同角度的图。 司母辛方鼎(商代晚期) 王鼎 王子午鼎 商代息父辛鼎,通高29.5厘米、口径24.2厘米,直耳方唇,下有三柱足,腹部饰六组饕餮(tao tie)纹,腹内壁铸有铭文“息父辛”三字。 镶嵌金银团花纹带流鼎 亚址鼎(商代晚期) 子口寻鼎 保卣,卣(you)是一种器皿,属于中国古代酒器。具体出现时间未知,盛行使用时期为商代跟西周时期,当时用来装酒。外观上大部分是圆形、椭圆形,底部有脚,周围雕刻精美的工艺图案。 鹗卣 徙卣 弦纹盉,盉(he)是中国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夏文化),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商代晚期开始,造型特点是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旧制而略有变化。随着王权衰落,礼崩乐坏,青铜礼器中逐渐透出一些令人轻松的气息,旧有的神秘、庄重与沉闷渐渐隐去,而新的有创意的造型和纹饰,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弦纹陶盉,这个造型比较有趣了。 乳钉纹斝,斝(jia)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徙斝 兽面纹白陶罍,罍(lei)是古代一种酒器,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长子口方罍 舌觚,觚(gū)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初现于二里头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舌爵,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爵在商代和西周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该字还用作君主国家的贵族封号(但从考古和古文字研究来看,并不能说明爵位的爵和酒器的爵有何引申关系)。 息辛爵 保尊,尊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及商代金文 ,其古字形像双手捧酒樽,表示进献,本义为一种用以盛酒的礼器,此义后来也用"樽"表示,如果为陶制,还可以写作"罇"。"尊"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重要礼器,用作动词时表示"盛酒",用作形容词时表示"尊贵",用作名词时有时表示受尊敬的人。 牺尊,有点萌。 伯簋,簋(gui)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青铜器具,它与酒器同样重要。器内盛放着热腾腾的饭食,以簋铸盖保温。这种器具只在祭祀或隆重宴庆时才使用,属于礼器。在西周至春秋战国墓内,发掘出土的数量不少,足见当时盛行这套礼制,也表明墓主人的身份。<br> 陈侯簋 陈侯簋 凤鸟纹石簋 公簋 镂空棘刺纹簋 青釉瓷簋 兽面纹簋 宋公栾簋 王妊簋 圆渦纹玉簋 许子佗敦,敦是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 蟠螭纹豆,豆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食器和礼器。大汶口遗址已有陶豆出土,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青釉瓷豆 王鬲,鬲(ge)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读作lì,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陶鬲,商周时期陶鬲与青铜鬲并存。 应侯爯盨,盨(xu)是中国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 召伯虎盨 垂鳞纹壶 斿(liu,you)父癸壶 杞伯每亡壶 樊君盆 齐侯盂 蔡侯匜(yi),匜是中国先秦时代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 常乐富贵镜 龙纹镜 高钮陶器盖 卷云纹漆木案 鸟形柱首,镂空龙纹方座器 人形俑插座 白陶象尊 漆木虎 玉凤 玉兔、玉鹿 玉熊、镶嵌绿松石骨虎 玉燕、蝉形玉佩 镶嵌绿松石神兽 面具,面具具有伪装和保护作用,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则大多是金面具。 面具 簋陶范 蟠螭纹编钟 四联璜玉组佩 五列串珠玉组佩 镶嵌金银玉饰带钩 镶嵌银饰金带钩 蜻蜓眼琉璃珠 浮雕兽面纹骨饰 商鞅方升为战国中期的青铜器, 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容积202.15毫升。战国时秦国商鞅监制的 1升铜量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度量衡延用了商鞅变法时所制定的标准,故商鞅铜方升是中国度量衡史上极重要的珍品。 方升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与柄相对的一端刻“重泉”二字。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诏书,右壁有一“临”字。 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鸟纹玉刀 侯戟,戟,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尖,旁边附有月牙形锋刃。 商鞅戟 卅一年郑令戈,戈,古代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 许公戈 玉援铜戈 兽面纹戈 三联戈形钺,钺(yue),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中国商及西周时盛行。也有玉石制的,供礼仪、殡葬用。 双孔石钺 石圭盟书 竹简文书 2023年3月,上海市博物馆协会组织开展的“2022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评选活动中,上海博物馆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曾表示,中国是从哪里来的?大家看完这个展览就明白了。请问:您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