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十五章</p><p class="ql-block">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已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p><p class="ql-block">这一章从一个得道人的各种表现上,描述了道及得道者的各种表象。大意是,古时候善于修道者对道的理解很深刻、细微、通达、玄远。一般人很难理解和认识这些人的真实面貌和思想境界。所以只能勉强从他的一些表面现象去形容:其言语行动非常小心谨慎,像一个在薄冰的河面上行走一样的一种叫豫的动物,唯恐冰破,慢慢的轻轻的,不贸然踏出一步;也像一种叫犹的动物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情况查微观细,唯恐有失;其表情像去做客一样小心翼翼,恭恭敬敬;言谈随和像冰凌融化一样,顺势释然;其敦厚诚实的品质,像简朴的原木一样,毫无雕饰之感;心胸怀抱像山谷那样,空旷包容;而面目表情敦厚自然,谁也看不清,像一洼浊水看不透。如此这样的高人,在他面前你就好比一泽能慢慢变清的浊水,能让一片安静的空野中,慢慢的焕发出万物生机。</p><p class="ql-block">老子描述的得道之人就和道融为一体,完全具备了道的属性,敦厚含蓄不露任何锋芒,你感觉不到来自他的任何威胁和力度,一点儿也看不清他是什么面目。但是正因为在这样一种人的氛围下,一洼浊水可以慢慢的变清,宁静的大地可以迸发出无限的生机。虽然如此,他仍然不会骄傲自足,仍然是不动声色,不显露自己,在这个状况下,万物才得以自由自在,不断的弃旧迎新,周而复始,永无尽头。</p><p class="ql-block">以道育人,以人说道,真正有修养得道之人,都不是轻易显露自己的。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平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真正的有涵养、有知识的人,都是不轻易显露自己,他可以洞察一切,但却不动声色,知识渊博但谦卑亲和,看似清静无为,却有较高威望。和道一样可以做的无为无不为,但在无不为后又表现的无为。能力众多,却处处以无为为表象。老子从这个角度也给我们描述了做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p><p class="ql-block"> (注:道的内涵即大自然品质,统管一切,一切共同的特性,又什么都不管,一切物都不是它)</p><p class="ql-block">第十六章</p><p class="ql-block">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权,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p><p class="ql-block">致虚极。尽可能的使自己保持一个达到极致虚空的心态,坚守极致的清静,时刻以无我冷静的状况,观察万物的蓬勃生长,既可以很真实的了解到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吾以观复,我就可以看到万物生长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是说看那万物纷纷芸芸,蓬勃发育生长,但终究都要凋谢,而返归到他的本根上去。就好像人早晨起床后,出了门走东窜西,忙忙碌碌,有的做工,有的游戏,有的学习,有的挣钱,一时间纷纷扰扰,好不热闹,但一到夜晚,便各自归回到自己的家,收拾一番安安稳稳睡觉,进入休眠养息状态。</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归根,就是归于清净。“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清静就是归于生命中一切活动的原点,只有在生命的原点休养生息,才能产生生命的新的动力,才能产生诸如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一系列的生命活动。一切生命的活动归到静态时就是归根,而归根后生命得以休养生息,补充能量,这又是新的生命(复命)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静是生命的本,而动是生命的表现,是生命的变化和发展。也可以说不变是变的根本,变终究要归到不变上去。万物归静,静曰复命。</p><p class="ql-block">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既然万物归静之后可以复命,那么懂得了这个规律,就明白了大自然的变化常态,这就是悟到了道的根本,就成为一个明白人,大智慧人,或者说得道者、圣人。</p><p class="ql-block">“不知常,妄作凶”。相反,不知万物变化发展的常态,不明白大自然运行的这个根本规律,其行动就会出现盲从,轻举妄动,往往会出差错和祸乱,招致灾难凶险,遭受损失。</p><p class="ql-block">可以说,老子从非常普遍的草木生长,即可观察出天地宇宙万物遵循之根本大道。一方面说明古代先贤对自然宇宙的洞察力非凡,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大道至简,大道就是自然,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悟道。道无处不在,只要静下心来,守静笃,观察领悟,大道开悟只是一瞬间,关键还是做到无我、虚、静、和天地宇宙保持无为的同频率,修行一世,开悟一时。</p><p class="ql-block">下面接着是“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大意是,知道了大自然规律的智者,明白了宇宙万事万物皆属一体,就可以做到胸怀宽广,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宽广多容即可万物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公乃全,公平公正是惠及所有万物,而全就同天地一样,万物普惠,全乃天,万物同仁;这就是遵循了道,归了道,循道而行,必定也和道一样无为无不为,不生不灭;道乃久,与天地共长久。即使一个人的肉身不在了,他的尊道、循道、行道的精神与道同在,永生不殆。除了人外,其他一切事物都是同样,物质不灭,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人们在修炼中,只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世界之外,毫无任何自我私念的情况下,再去观察客观世界,你就会发现,众多纷纷杂杂,芸芸众生的显赫之象,却只不过是短暂一晃。最后都要归到很平静的根上去。无论是生物界的生命运动,还是人类社会的日常活动,一切的一切都有一个归静的节点,能在这个节点上悟出人生以及万事万物的共同点,就等于是悟得了道。观落叶归根,一春之繁华皆归于平静,而新的生机又在平静中孕育。往时的繁华不在,一切如过眼烟云。只有在此时,才看透世界,心处无状却宽广豁达,安静归根,周而复始,归于大道,获得永生。</p><p class="ql-block"> (注:万物归道,万物可悟道,大道至简,而欲为万恶之源)</p><p class="ql-block">第十七章</p><p class="ql-block">太上,不知有知,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信不足焉,安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p><p class="ql-block">太上,指最好的管理者。在老百姓眼里最好的管理者似乎很淡然,不觉得他是什么领导,仅仅知道有这么个管理者而已,百姓感觉自己的自由幸福生活发生的很自然,不觉得管理者有什么干预一样,或者不知道什么是官,什么政策和约束,一切完全像自然发生的一样。</p><p class="ql-block">其次,亲而誉之。而稍次一些的管理者,百姓能感觉到管理者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是管理者有作为导致的。所以人民采取报恩的态度去亲近,赞誉他,但因此也会产生距离感。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界限开始产生。这种状况已经脱离了自然的界限,百姓会分散一些精力来维护这种局面,进而也会产生信誉上和安定方面的危机。</p><p class="ql-block">再其次,畏之。且更次一等的管理者让人民感到惧怕或者不得不屈服,才能得以正常生活,这种在敬畏状态下维系的治理和被治理关系,更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p><p class="ql-block">再其次一些的管理者,则是站在百姓的对立面,采取压制,强迫等手段迫使其屈服。二者处于对抗状态,不但会激起各种社会矛盾,也容易引起社会动乱和武力冲突。这当然是最差的一种治理状况了。</p><p class="ql-block">老子提倡的最好的管理者,即称为“太上”,意思是最好的治理者所施行的管理政策,能使民众执行的很好,但还感觉不到治理者的存在。其中的原因是管理者完全遵从了民众的意愿,其政策是对民众意愿的一个集中体现,民众在执行中等于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去行动。人们并不认为这是治理者在实行管理,而是觉得应该这样做。这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最好的治理。任何带着管理者个人意志,或是和民众意愿相悖的内容强加于治理中,都不是最好的治理方法。</p><p class="ql-block">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p><p class="ql-block">信不足,信誉不好,不够高。指管理者在民众中的信誉度不好的话,就不足以取信于民,民众就会产生不服从治理的行动。要想服人,必须有信,讲诚信。治理者如果能以百姓利益为重,恪守信用,一心为百姓利益着想,在执行政策中以百姓利益不折不扣,百姓自然也会顺从管理。</p><p class="ql-block"> 悠兮其贵言。管理者,在无为的心态下,似乎悠闲的心态,很少去发号施令,虽然显得非常悠闲,说的话也很少(贵言),但可以做到无不为,即功成事遂,一切事情都管理的井井有条。而百姓也感到很自由自在,感觉像是在给自己做事一样,自觉的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履行各种规章制度。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治理办法,百姓拍手称快,生活美满幸福,诸事如意,社会安宁,百姓说我们生活的很自在。</p><p class="ql-block">越是高层的管理者,越要化解淡化自己的主观意志,更多的接受底层大众的意见,把大众的需求变为治理的内容。这样制定的政策,大众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人们会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去做,一切都发展的很好,这样似乎管理者都没有做什么了,而实际上什么事都做得很好。这正是道的精髓所在:无为无不为。</p><p class="ql-block"> (注:管理者不是去管控,是集中并维护民众的根本利益,一是集中,二是维护。)(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