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4-70mm几乎是每个摄影爱好者标配的焦段,索尼无反系统的第一支2470mm系列是全幅Vario-Tessar T* FE 24-70mm F4 ZA OSS,同时也是无反相机全幅历史上第一支标准变焦镜头,当时和A7初代一起发布。其时还有Vario-Tessar T* FE 16-35mm F4 ZA OSS,FE 70-200mm F4 G OSS,称为无反“小三元”。 </p> 过去的FE 24-70mm F4 ZA OSS,和当年推出的其它款ZA镜头一样,设计语言简单,镜身就是一个光滑的镜筒,没有附加更多的功能设计,现在新款的索尼G/G大师镜头都有自定义按钮、光圈环(锁定)、AF/MF切换、有级/无级光圈切换等,能够同时满足拍照和视频的操作需求。<h3>全新的FE 20-70mm F4 G(简称2070G)也不例外。</h3></br><h3> <h3>从参数规格来讲,2070G光角端做到了20mm并保持了轻便的体积重量,非常意外。我们知道广角的1mm“增广”同时保持体积相对不变,难度非常大,这次不复原24mm端,直接跳到20mm端,整体重量为488g,只比原来的Vario-Tessar T* FE 24-70mm F4 ZA OSS重了62g,依然属于轻便的范畴,20mm的起点,让创作的题材更广泛,构图空间更自如。</h3></br><h3>镜头结构方面采用13组16片的光学结构,包含了多片非球面镜片和多片低色散玻璃镜片,我们常说的“双A”设计,而且还是多“双A”,为优秀画质提供了有力保证,镜片涂层也通过特殊处理,有效防止了眩光和鬼影。</h3></br><h3>现在无论是G还是G大师镜头,在外观造型、材质涂料、配置功能等风格上都是高度统一,而画质和对焦性能早已超越了ZA版本镜头。</h3></br>我们来看看24-70mm F4 ZA和FE 20-70mm F4 G在硬指标上差距有多大。<h3> <h3>色散测试中,我们看到20-70G从广角端到长焦端控制都非常出色,几乎没有色散,2470ZA的表现就不尽人意了,尤其轴向色散(焦外),非常明显。除了色散明显外,在高反差下的成像质量也有明显下降,测试时以为没有对上焦,重复几次后依然这样。</h3></br><h3> <strong>对焦</strong><h3>2070G采用了2颗XD线性马达作为对焦驱动单元,配合现在新机器的对焦系统,你只需要考虑构图和内容如何表达,至于对焦,放心交给机器就行。2070G作为兼备视频性能的镜头,在视频对焦和操控上也是视频工作者的优选标变镜头。<br></br></h3></br><h3>在机场我们尝试在低机位抓拍路过行人的剪影瞬间,A7C+2070F4G的对焦毫无压力。</h3></br><h3> <strong>近摄</strong>相比起2470ZA,2070G有着更强的近摄功能,最近对焦距离达到了25mm,除非需要1:1放大微距场景,否则,2070G可以完成日常80%以上的静物拍摄。<h3> <strong>畸变</strong><h3>这支镜头的畸变控制相当出色,实拍中我们几乎看不到畸变的存在。</h3></br><h3> <strong>总结</strong><h3>我们把近年来索尼在同一焦段更新的镜头称为2代镜头,2代镜头的设计语言已与1代镜头没有太大关系,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同时兼顾了高画质,高性能和操控全功能,尤其是针对视频拍摄的优化,更让人感受到了索尼在镜头设计上的前瞻性。而近似焦段的G系列和G大师系列除了硬参数上比如光圈的大小区别外,画质和性能已无区别,价格的差异化也让消费者在画质不妥协下有了更多优质的选择。而这支突破了标准变焦24mm广角端的2070G,更是代表之作,作为目前全画幅入门镜头的里面的首选开拓了一个新的焦段标准,同时也让我们对索尼未来的镜头有了更多的期待。</h3></br><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a7CLUB,分享微单资讯和作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用技术和作品说话的自媒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