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如何把握数学教材挖掘的度

深山之子

<p class="ql-block">  当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听的最多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要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在新一轮课改伊始便提出了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导的理念。更有很多地方硬性规定在课堂上教师讲课的时间不超过多少分钟。也正因此,教材编排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化,很多地方不再呈现分析过程,而是采用了大量留白,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这对一线教师来说提出了较大考验,在解读教材过程中既要揣测编排意图,又要思考各知识点的延展,以及延展的度。</p><p class="ql-block"> 去年听了一节公开课,授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线段、直线、射线》,本节课教材只安排了生活中的射线举例,而该节课作课教师在讲直线时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是直线?学生列举了高速公路、天空、海洋等,教师给予了学生表扬,当然在评课环节绝大数听课老师都提出了质疑。</p><p class="ql-block"> 我也带四年级数学,恰好在最近的两节课也遇到了在教材解读上的困惑。例如,在教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角的度量》时,教材中仅仅只是对量角器上中心点、0刻度线做了提示,量角器上内圈、外圈两圈数字未做任何说明和提醒,而这也正是学生在测量两种方向不同的角时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再如,在同一单元《画角》这节课中只呈现了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而画角的方法却不止这一种方法。</p><p class="ql-block"> 解读教材除了要结合安排的练习准确把握意图,还应多思考与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既要有延展又得把握延展的度,这确实是一个挑战。</p>

教材

学生

延展

量角器

课堂

教师

画角

知识点

直线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