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始 又是一年清明时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气在冬至后第105天,春分后第15日,一般为公历4月5日前后。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同时也是一个自然节气点,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p> <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的清明时节扫墓习俗开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不过扫墓习俗在唐朝时被朝廷归于五礼,并定于清明前一天的寒食节进行,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并融合了上巳节的荡秋千、踏青等习俗活动,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传统礼俗主题,沿袭至今,包含了扫墓时庄严肃穆缅怀先祖的情感与踏青郊游的欢乐氛围,此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拔河等众多户外游乐活动,以及吃子推燕、醴酪、青团等食俗。</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主要流行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越南、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有流行。</p> <p class="ql-block">放风筝</p><p class="ql-block"> 风筝古时称为“木鸢”“竹鹊”或“纸鸢”,兴盛于唐朝,古人认为在清明节时适合放风筝,是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之一,它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这一习俗沿袭至今。人们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不过,到了现在,放风筝时剪断风筝线的习俗也逐渐淡化,并无确切的文字来记录中国哪些地区还保留下这一习俗。</p><p class="ql-block">植树</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期间植树与插柳的习俗有关,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因为清明节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自古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也有人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在清明节期间,大家争先恐后地忙碌起各种农业生产,在这方面还留下了很有关清明的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这一习俗也一直沿袭至今</p> <p class="ql-block">青团</p><p class="ql-block"> 青团是先将“浆麦草”捣乱后挤出汁,与晾干的水磨糯米搅拌均匀揉和制作而成,通常以豆沙、枣泥为馅,并放入一块加糖的猪油,然后用芦菲叶垫底,放入蒸笼蒸熟即可。</p> <p class="ql-block">时光清浅</p><p class="ql-block">安稳和顺</p><p class="ql-block">人间四月</p><p class="ql-block">清明雨上</p><p class="ql-block">寒食上冢</p><p class="ql-block">登高望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