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行之“合川诗人太和赏桃花”乡村振兴“采风活动 / 张诗彬

素墨(张诗彬)

<p class="ql-block">故乡行</p><p class="ql-block"> 太和,他不仅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人生启航的地方。许多年来,故乡总在我的梦里萦绕,如电影一般一幕幕回放。</p><p class="ql-block"> 早想为故乡写点什么,又恐笔拙墨浅轻了胸意。此次以作协会员的身份再度走进故乡,实在难捱冲动。</p><p class="ql-block"> 穿过故乡岁月的痕迹,许多新的气息夹杂在斑驳的记忆里,沉淀在往事的剪影中,昔日的故乡在我的脑海从新复活。</p><p class="ql-block"> 1977年,十七岁的我响应党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在教育”,落户在太和区复兴公社復兴大队六生产队。</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艳阳高照的盛夏,我身背行囊,挎包里装着《毛泽东选集》1—5卷,奔着我即将独立生活的那个陌生的地方,足足走了十八里机耕道。</p><p class="ql-block"> 八月的山乡,碧空如洗,骄阳似火。太阳把树叶烤得蜷缩了起来,地表蒸腾出庄稼、草树、麦秸、粪便和泥土的混合味,那浓郁的乡土气息,沁人心脾。鸡鸭鹅欢散在山坡和水田里。耳边不时传来农家圈栏里发出的清晰、宽厚的“哞……哞……”的叫声。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有趣。知了也扯着长声叫个不停,似呼在欢迎我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我一路观赏着远山和原野,呼吸着与城市不一样的空气。大块小块的稻田铺展着一层金黄,包谷地如密不透风的青纱帐,一个个黄橙橙的包谷棒子隐在帐里,惹人好奇。路边的豆角像一把把小刀缀满了枝干。花生地还残留着未被太阳杀青的绿意,想必地里的果实早已成熟。整个山乡一片硕果累累,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蓝天的映衬下像一幅美丽的油画,别有诗意。</p><p class="ql-block"> 田间地头,庄稼人正忙着农事。有挥舞镰刀收割稻子的,有背着背篓在苞谷林里掰苞谷的。他们一边劳作,一边扯着嗓子家长里短,谈笑风生,远远近近,隐隐入耳,像一首质朴的丰收之歌。</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陶醉在山乡的景致里,不远处,站着六七个庄稼汉子还有好几个农家妇女。一块“復兴大队大队部”的门匾醒目耀眼。一个中等身材,敦实健硕的中年男子笑盈盈的迎向我:“你是张知青吧?我是復兴大队党支部书记马忠贵”,一边说着一边礼貌的伸过手来。还不等我反应过来,耳边传来异样的声音:“这么点小,怎么劳动哦”。另一个蹲在角落里一边叭着旱烟一边牢骚着:“又是一个吃白饭的”。我顿时感到无地自容,骄傲的自尊被击得粉碎。马书记将我引进大队部,然后笑着对大家说:“这是我在公社争取来的,是我们大队知青中唯一的高中生,她是合川高级学校出来的哟”。大家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不语十分尴尬。靠边的一个皮肤坳黑,脸上突显着黑洞洞的眼睛和整齐白牙的高个子突然站起来:“你们不要我要!”。这一声打破了沉寂,也让我有了些许的安慰。马书记强调说:“就这麽定了,张知青去左绍益六队”。临走,那个认为我来吃白饭的队长羞惭满面的对我说“张知青,不是我不接纳你,我们队确实缺乏劳动力”。他的眼睛里透着真诚,我分明感受到了庄稼人的真实和质朴。</p><p class="ql-block"> 去生产队的路上我才知道,我去的地方正好是马书记所在的生产队,内心感到特别踏实。左队长给我介绍了队里和他自己的情况。原来队长是太和四中毕业的老高中生,当过兵,修过湘渝铁路,与普通的庄稼人有着不一样的胸怀和远见。瞬间,我对这位和蔼可亲,宽厚仁慈的队长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临别,队长吩咐我休整几日,去队里转转,熟悉一下环境。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表示明早就上工。队长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也许,他是为他的选择感到欣慰吧。</p><p class="ql-block"> 盛夏的山村闷在灼热的高温里,八九点钟的太阳翻着白眼,虎视眈眈的把整个村落翻晒得像蒸笼一样。上工钟声一响,我迅疾跟上了上工的人流,一路哼唱着,两个小辫儿不住的在空中摇甩,嘴里不断的应着大娘、大婶们的问候。第一天参加劳动别提有多高兴了。</p><p class="ql-block"> 来到上工的地方,已有几个中年男子开始向树上堆码麦秸,队长娘子告诉我这叫“上草垛”。一堆堆草垛像稻草人也像草蘑菇,把美丽的村庄点缀得古朴而生动。这一天,我几乎就是一个看客,她们谁都不要我做事。收工前队长宣布明天石谷坡掰苞谷。</p><p class="ql-block"> 太阳西归了,霞光斜斜的照进村庄,水田的鸭子摇晃着寻着来时的路回家。炊烟渐渐升起,袅袅的衬在天幕的底上。白天被太阳晒透的泥土夹着草树和着随农家炊烟飘出的米饭香,混杂出一股浓浓的乡土味,嗅着有些如酒后的微醺。</p><p class="ql-block"> 天渐渐黑了下来,山村十分寂静,鸡犬都已安歇了,只有屋后的蛐蛐儿不停的叫着。我胆怯的蜷缩在床上,煤油灯昏昏暗暗的闪着灯花,四壁黑压压的,我第一次感到了孤寂和害怕。不知何时才入睡。</p><p class="ql-block"> “叮铃铃,叮铃铃”床头闹钟刚响,我翻身起床,三下两下洗漱完毕,顾不得饥饿,提着背篓就出了门。清晨,山野的凉风把路边的包谷林子煽动得清香四溢,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一溜烟钻了进去。尽管包谷叶子如锯齿一样割得皮肤火辣辣的隐隐作痛,但是,劳动的激情驱使我一会功夫背篓就装得满满的。汗水淌下来,脸上一阵阵疼痛。左大姐说“张知青,你的脸都泡了,歇歇吧”。我才下意识的轻抚我的脸,好烫,满脸全是硬硬的疙瘩,社员们拿来凉水为我冷敷。第二天,整个脸肿得透亮,眼睛眯缝成了一条线。这件事对我的触动非常之大!第一次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 队长叮嘱赶快去太和镇医院治疗。刚进镇里,见场口墙上帖着石岭中学招聘代课老师的广告。我按广告上提示的报名地点去到了太和区公所教办,经办员瞟了我一眼,然后几乎是目不斜视,专注着手里的事。我意识到我已成“变形金刚”的脸吓着他了,我下意识的把脸部的事做了说明,还特别自介是合川一中毕业的高中生。然后他叫我去外面等等。我坐在区公所中央的黄桷树下内心十分忐忑,期待着消息。终于,我等到了一张“登记表”。也许这是冥冥中的安排吧。</p><p class="ql-block"> 三天后在太和四中参加考试,我以全区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代课老师的资格。我向戴校长主动申请回復行大队高家垭口分校,我想通过努力去证明自己。这一干便是两年直到我返城。两年的执教,我没有辜负自己,也没有辜负学生们。远远近近的学生家长在我离开復兴时纷纷前来送行。</p><p class="ql-block"> 那段时光,是我人生考场交出的第一份答卷。也是我第一次走进乡村,走进庄稼人的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庄稼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到了乡村的朴素和美。</p><p class="ql-block"> 1979年7月9日,我踏上了回城的路。回望我生活过的乡村,我默默的告诉它,我一定会回来。</p><p class="ql-block"> 1988年,我第一次回到故乡,那个时候中央已规定允许农民进城务工。当我踏上熟悉的这片土地,既亲切又感概。物是人非,青山依旧。当年的年轻人已成了古稀老人,当年的老者已所剩无几,山坳和路旁多了许多坟茔。而当年的少年也不知去向。若问故乡事,回答皆童儒。村庄寂静得只有牲畜,小鸟的鸣叫。昔日热闹的村庄已隐进了时光深处,只有那一排老旧的知青房在与我悄悄诉说。</p><p class="ql-block"> 寻着小径我来到了我曾执教的地方。这里已是荒草丛生,校舍残壁断墙,不禁心生感概!林书记告诉我:“你的那些学生参军、上学、打工、出嫁基本上都远走了,学校也归并到了石岭主校”。听了林书记的介绍,我感到了一丝欣慰。</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回故乡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当我再次踏上故乡的路,机耕道已变成了三级公路,路面宽敞,村村相连,户户通相。道路两旁,花香四溢、黄桃和许多夏季的果子挂满了树枝,大棚整齐有序。 知青房已被笔直的休闲小道覆盖。过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如今,小洋楼洋洋洒洒立在村庄,乡村也见小桥流水。好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画卷。</p><p class="ql-block"> 不修边幅的大叔也着上了新装,村姑娘也爱上了超短裤和低领子的衣裙。路边小院里的胡子大爷眯缝着眼笑盈盈的望着长势良好的庄稼和来来往往旅游的行人。</p><p class="ql-block"> 收割,本是庄稼人的喜悦,也是他们一年一度最朴实的念想。在哪个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状态下,地理成熟的粮食是赶着时间,赶着气候,赶着趟的抢收。人们早早起床,做好家务,天刚蒙蒙亮一家大小带上装备,顶着烈日一刀一刀的收割,通常午饭都得在地里吃。</p><p class="ql-block"> 如今,粮食收割不再是镰刀、搭斗,取而代之的是高效省力的收割机;田土耕培不再是锄头和牛犁,多功能小型耕培机,让庄家人扬眉吐气。</p><p class="ql-block"> 站在乡野的土坡上脑海里不断切换着太和今昔不一样的面貌。看着满眼的青翠和掩映在绿荫和花树间的小洋楼,直觉自己已走进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在我熟悉的老区公所,又见到了那棵苍翠的黄桷树。它是我阔别46年的老朋友,见到它十分亲切,它应该还记得我吧。</p><p class="ql-block"> 在古朴的旧区公所会议室,通过镇人大刘主任我们了解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给太和带来的变化。了解了黄桃为太和的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了解了民族实业家张森楷发展蚕桑业,创办“四川蚕桑公社”的实业救国的壮举。</p><p class="ql-block"> 在革命烈士周吉可纪念馆,看到了深埋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种子。从英雄的遗物、照片和书信中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和灵魂的不朽。“我有我的伟大的事业”如此豪迈的家国情怀,是儿子、军人对母亲,对祖国的表白和承诺。有这样的精神内核,太和必定会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壮大,新农村建设必将谱写崭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在太和缫丝厂,我遇见了四十年前的自己。想起了整洁的车间,跳跃在水里的蚕茧,如珍珠般润泽的蚕丝,还有那一双双灵巧的手。禁不住演示起理绪、捻鞘、打结、卷绕、添茧补绪的操作来。</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所在的合川丝厂是纳税大户,是国家二级企业。主要生产条干均匀的白厂丝,根据不同的旦尼尔调配颗粒缫制。眼前这种以堆头定粒的缫丝通常是在粗丝车间用下脚原料缫制粗丝的工艺,其劳动环境较白厂丝差。面对如此简陋老旧的机器,潮湿原始的工作环境,不禁为在此坚守的缫丝女工们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易勇,是300亩山坡地上种植1500多株黄桃园的园主,是太和发展乡村种植业的功臣。在他的农家大院,品尝了太和老酒的醇香和冰糖橘子的甘甜。</p><p class="ql-block"> 此次采风虽然错过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但这里春意正浓。 此时,只想用心在悠远的历史中,去感受太和人的淳朴和勤劳;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去领略乡村振兴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我衷心的祝愿我的故乡,祝愿这片红色的土地,更加生机勃勃,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  《故乡行吟》张诗彬</p><p class="ql-block">一、寻太和复兴六队</p><p class="ql-block">四十载归故,难寻旧时路。</p><p class="ql-block">乡音亲入耳,遇见皆童孺。</p><p class="ql-block">小径白路盖,洋楼掩茅屋。</p><p class="ql-block">嫩竹成风林,桑槐变老树。</p><p class="ql-block">且问道旁翁,静庐在何处?</p><p class="ql-block">土坡改粮田,瓜秧成果木。</p><p class="ql-block">昔日旧材房,已成娱乐部。</p><p class="ql-block">唯有山岚在,青色黛如故。</p><p class="ql-block">知青已过往,对面不相熟。</p><p class="ql-block">岁月似光影,当惊时代殊。</p><p class="ql-block">二、寻石岭中学复兴校址</p><p class="ql-block">寻觅从教处,校舍成荒芜。</p><p class="ql-block">劲草齐腰间,石阶苔癣覆。</p><p class="ql-block">讲台幻笑影,字迹浮眼眸。</p><p class="ql-block">朗朗读书声,盈盈冲耳入。</p><p class="ql-block">当年青春辫,如今白雪没。</p><p class="ql-block">意欲见学子,四海皆梁木。</p><p class="ql-block">伫立教室旁,往事历历目。</p><p class="ql-block">词句和语法,歌唱和音符。</p><p class="ql-block">曾为人之师,欣慰才子出。</p><p class="ql-block">人生之幸事,培育桃李株。</p><p class="ql-block">癸卯3月22日太和采风有感</p><p class="ql-block">七绝二首</p><p class="ql-block">一、重返故乡有感</p><p class="ql-block">已然桃李谢春芳,今巧采风回故乡。</p><p class="ql-block">几度梦中为过客,醉陪旧物话离殇。</p><p class="ql-block">太和,是我曾落户的地方,物是人非,老街依旧,目睹旧物感概万千。</p><p class="ql-block">二、桃情</p><p class="ql-block">癸卯3月22日采风赏桃花不遇有感</p><p class="ql-block">桃华谢春吐翠芳,菜花原野正丹黄。</p><p class="ql-block">莫言雅客误时节,只是桃情意未央。</p><p class="ql-block">古风二首</p><p class="ql-block">一、谢春</p><p class="ql-block">桃花谢春吐绿芽,骚人诗心仍乱开。</p><p class="ql-block">绿肥红瘦又如何?明春依旧香复来。</p><p class="ql-block">二、桃痴</p><p class="ql-block">路拾花一枝,小庐作雅置。</p><p class="ql-block">不求香一缕,只源是桃痴。</p> <p class="ql-block">復兴大队大队部</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同龄的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林泽学的陪同下去到石岭中学高家垭口分校的曾经执教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荒草丛生的校舍</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分管的初二一班教室</p> <p class="ql-block">简陋的黑板</p> <p class="ql-block">这是知青房子后的堰塘</p> <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的石台阶曾是知青洗衣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简陋的生产工具“搭斗”</p> <p class="ql-block">去谷壳风车</p> <p class="ql-block">知青房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学校到生产队每日往复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捧小花一束,醉回青葱岁月。</p> <p class="ql-block">我生活过的小屋</p> <p class="ql-block">朴实的庄稼人</p> <p class="ql-block">生产队唯一的张姓大哥</p> <p class="ql-block">会计娘子</p> <p class="ql-block">回味缫丝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张诗彬 ,笔名:素墨,字清远,号静莲居士。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子曰诗社会员、重庆市合川区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合川区诗词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品格:写作,不求精湛,但求入心;做人,不求完美,但求本真。诗观: 用墨笔点染生活,用诗情写意人生。</p><p class="ql-block">笔名寓意:素心若简,墨香宜人。</p><p class="ql-block">邮编:401520</p><p class="ql-block">地址: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玫瑰园九幢19—3</p><p class="ql-block">邮箱:1370766376@qq.com</p><p class="ql-block">联系电话:1502361669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