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后或者4月5日当天。</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有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p><p class="ql-block"> 踏青郊游时,大家少不了要吃一些新鲜特色美食,那小联就跟大家聊聊:清明节将至,必吃的“清明寒食”:</p><p class="ql-block"> 青团,又叫艾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用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团坯制好后,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将它们入笼蒸熟。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糰子的表面,所以青糰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是清明节时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p> 清明的来历 <p class="ql-block">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 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p> 活动开展 <p class="ql-block">学生们通过制作手抄报活动了解清明中国传统节日的含义,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尊老敬祖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组织开展我们的清明主题班会,让学生们通过此次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亲人的思念,还有民族的风俗,对祖先的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如何通过我们现有的生命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激发今天的生命。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亲人的思念,更该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成为一个种族的繁衍仪式。我们对自己亲人每年一次的扫墓就是一个典礼,是敬祖报本观念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还是“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的生机。大自然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是生机勃发的。植树就是古人扩大自然的生机,古代有“插柳留春”的习俗;踏青则是珍惜自然的生机,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蹴鞠、荡秋千、拔河等等,以此来迎接大自然生机的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