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字下图)</p> 写在前面 <p class="ql-block"> 我是40后,享受大病医保,行走不太方便。年初阳康后,只能在室内走动,在阳台上晒晒太阳。</p><p class="ql-block"> 我家就在华政长宁校区的对面,在阳台上可看到它的部分景色。</p> <p class="ql-block"> 在楼顶平台上拍摄到的华政长宁校区全景。</p> <p class="ql-block"> 疫情过后,看到走在苏河华政段步道的人越来越多了。十分羡慕,引发了我也想去对面走一走的念头。四月春暖花开时终于实现了愿望。</p> <p class="ql-block"> 作为全国首个全面对外开放的大学校园,2021年,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全线拆除围墙、面向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 华政长宁校区的前身是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年创办圣约翰书院,1892年起正式开设大学课程,1905年升格为大学。它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圣约翰在诸多方面开创了中国新式高等教育之先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圣约翰在其存在的七十三(1879-1952)年里,毕业生6500人,肄业生4282人。培育出了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杰出校友。外交家顾维钧、文学家林语堂、出版家邹韬奋、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教育家孟宪承、红色牧师董健吾等一大批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从这里启程走向各自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圣约翰大学不仅培养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还留下了上海第二大的优秀历史建筑群(仅次于外滩),27栋近代建筑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这些近代建筑中沿苏州河分布的有:思孟堂、格致楼、韬奋楼、体育室、树人堂、东风楼以及多种风格的小楼(包括中国奥委会的诞生地26-27号楼)。总之,我们漫步在苏河步道上,不仅能够欣赏苏河美景,更重要的是能近距离地走近这些国保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苏河华政步道“一带十点”</p><p class="ql-block"> 一带——苏州河华政段总长910来。最窄处约4.5米、最宽处约98米,面积约2.1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十点——即十个景:从思孟园开始,依次是格致园、倚竹院、獬豸园、华政桥、桃李园、东风角、法剧场、银杏院和书香园。每一个景点都有自己的故事,且与华政长宁校区的前身——上海圣约翰大学相关。</p> <p class="ql-block"> 步道有两个出入口。东出入口:华阳路20弄东侧;西出入口:万航渡路中山公园3号门对面。</p> <p class="ql-block">东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西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 在西出入口的隔离带上绘制着双面画。由南向北看到的是韬奋楼,由北向南看到的是格致楼。</p> 思孟园 <p class="ql-block">思孟园——“一带十点”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步道旁的百年历史保护建筑思孟堂,为纪念孟嘉德(Arthur s.Mann)牧师而命名。1904年至1907年孟嘉德在校教授哲学,他是近代第一位将西方社会科学介绍到中国的外国学者。曾为约大创作校歌。1907年7月在庐山因营救落水的中国朋友而同溺于瀑布中。为了哀悼孟嘉德牧师,约大学生发起捐款,1909年建成此堂,作为学生宿舍楼。</p> <p class="ql-block"> 思孟堂门前有一座鲜花花架,成为迎接人们进入苏州河华政段的一扇绚丽大门。</p> <p class="ql-block"> 反个方向看,可惜花架上还没有鲜花。</p> <p class="ql-block"> 走近观看,已有很多花苞了,过一段时间,一定会很好看的。</p> 格致园 <p class="ql-block">格致楼</p><p class="ql-block"> 1899年落成,是当时中国所有院校中第一座专门教授自然科学的校舍,建筑为砖木结构的三层房屋,檐角飞扬。</p> <p class="ql-block">格致楼的正面</p> <p class="ql-block"> 格致园与思孟堂共享鲜花花架与一片草坪缓坡,各色鲜花簇拥坡上。并一直延伸到韬奋楼东侧的大片绿地。</p> <p class="ql-block"> 韬奋楼是圣约翰大学最早建成的主体建筑。于1895年落成,为纪念约大创始人施约瑟命名为怀施堂。1951年3月为纪念杰出校友邹韬奋,怀施堂更名为韬奋楼。</p><p class="ql-block"> 怀施堂是圣约翰大学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一次开创性尝试。它有两个院落,呈日字形,大院落中建有邹韬奋铜像。 钟楼上安置了1876年制造的大自鸣钟。从时间上说,它是上海的第一座自鸣钟钟楼。 </p> <p class="ql-block">韬奋楼的正面</p> <p class="ql-block">对面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这幢建筑係圣约翰大学理科楼,又称新科学楼。1923年建造,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物理、生物和化学各占一层。楼内配备现代化的仪器设施,堪称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大学理科教学楼之一。现为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的“综合楼”。</p> <p class="ql-block">漫步走向倚竹院</p> 倚竹院 <p class="ql-block">苏河驿站与倚竹院</p> <p class="ql-block">感谢园丁的辛勤劳动!</p> <p class="ql-block"> 小小园林中旱溪、小桥、草坪、鲜花、小树,一步一景。</p> <p class="ql-block"> 倚竹院身后的那幢红色建筑是带有室内游泳池的体育室,1919年建成,它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体育馆。</p> <p class="ql-block"> 苏州河对面的华政河东校区,现为华政MBA教育中心。可惜只看到一幢小楼。</p> 獬豸园 <p class="ql-block">獬豸园 </p><p class="ql-block"> -个位于体育室和树人堂之间的中式小园林。原先这里只是校园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现为一座拥有小桥、假山、竹、枫的中式小园林。</p> <p class="ql-block">北侧的树人堂</p><p class="ql-block"> 1935年建成的学生宿舍楼。取名“树人堂”, 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p> <p class="ql-block"> 由太湖石堆叠而成的“獬豸”假山模样。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獬豸能辩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p> 华政桥 <p class="ql-block">走近华政桥</p> <p class="ql-block"> 从苏州河匝口算起,华政桥是苏州河上第23座桥,也是苏河上唯一用单位命名的桥。它是连接华东政法大学长宁和普陀南北两校区的专用桥梁,只供人行。华政桥曾被称为学堂桥、校园桥。</p> <p class="ql-block"> 自约大河东校区建造理科楼与体育场后,苏河两岸的师生靠摆渡往来,很不方便。1934年,荣毅仁(1937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的父荣德生为学校捐款5000美元修建了一座木质桥梁,从怀施堂的北侧架向河东,取名为学堂桥。后因年久失修和苏州河水位提高有碍航运而于1967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 1980年,在树人堂北隅即原木桥上游约200米处建造钢筋混凝土人行桥,称为学堂桥。后又因钢筋混凝土人行桥太低,不利于船泊来往,2001年拆除改建为钢梁结构新桥,2009年更名为“华政桥”。</p> <p class="ql-block">在华政桥上拍摄到的河东校区</p> 桃李园 <p class="ql-block"> 在我家阳台上拍摄到的其实就是位于U形湾“岛尖”的桃李园,它是“一带十景”中凝聚了最多历史建筑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桃李园夜景</p> <p class="ql-block">在华政桥上拍摄</p><p class="ql-block"> 自左向右依次为36、33-35、30-32、28-29号楼。</p> 36、33-35、33-34号楼 <p class="ql-block">36号楼</p> <p class="ql-block">33-35号楼的南侧面</p> <p class="ql-block">北侧面</p> <p class="ql-block">30-32号楼的南侧面</p> <p class="ql-block">北侧面</p> 28-29、26-27号楼 <p class="ql-block">28-29号楼</p> <p class="ql-block">26-27号楼</p><p class="ql-block"> 曾是圣约翰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沈嗣良的居所。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自理体育时期的开始。总部设在上海。因建立初期没有办公场地,就在沈嗣良的居所26、27号楼中办公。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是中国奥委会的前身,因而华政校园内的26、27号楼,是中国奥委会的诞生地。</p><p class="ql-block"> 26-27号楼的南、东两个侧面。</p> <p class="ql-block">看清楚些</p> <p class="ql-block">西、南两个侧面</p> <p class="ql-block">北、西两个测面</p> <p class="ql-block">异形木质座椅</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游客能静静欣赏这里的美景,在26-27号楼与25号楼之间搭起一座蜿蜒30多米长的木质长椅,由近3000根长短、弧度不一的木条,由师傅手工拼装完成。呈现了动感蜿蜒的风格,犹如缓缓流淌的苏州河水。</p> 25、24、23号楼 <p class="ql-block">苏州河的拐弯处</p> <p class="ql-block">拐弯处的一棵“迎宾”树</p> <p class="ql-block">换个方向拍摄</p> <p class="ql-block">拐弯处的25号楼</p> <p class="ql-block">25号楼的东侧面和北侧面</p> <p class="ql-block">25号楼的北侧面和西侧面</p> <p class="ql-block"> 25号楼的西侧面和南侧面。2022年9月在纪念华政70周年之际,在此华政《校友×教工之家》剪彩揭幕。</p> <p class="ql-block">河对面的景色——苏州河的一段“盲肠”</p> <p class="ql-block">拐弯后看到的很有特色的24号楼</p> <p class="ql-block">24号楼的西侧面</p> <p class="ql-block">24号楼的东侧面</p> <p class="ql-block">23号楼北端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23号楼南端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23号楼对面清水湾的景色</p> 东风角 <p class="ql-block">步入东风角</p><p class="ql-block"> 在此可近距离品读历史建筑东风楼,曾经沪上最早的女校之一。</p> <p class="ql-block">东风楼</p><p class="ql-block"> 曾是1885年创立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沪上最早的女校之一</span>圣玛利亚书院,可算是圣约翰大学的分部。1923年,圣玛利亚女校迁到白利南路(今长宁路)新校舍,改名圣玛利亚女子中学。其位于圣约翰校园内的原址转让给了圣约翰中学高中部使用。1923年,圣约翰中学将原来的圣玛丽亚书院思丁堂扩建为西门堂,形成合院式建筑,1925年正式竣工。</p> 法剧场 <p class="ql-block">法剧场俯视图</p><p class="ql-block"> 法剧场是由原先华政后勤楼拆除后打造的一个下沉式广场,大理石地面上以手工雕刻的方式嵌入铜质的华政徽标,20块重达2吨的石材组成座椅。在滨河步道上还打造了一处观景平台。学校可在此组织普法活动、交流互动,市民可在此休闲,放松、游玩。</p> <p class="ql-block">法剧场</p> <p class="ql-block"> 圆形广场位于华政19号楼与21号楼之间。</p> <p class="ql-block">19号楼(北侧面)</p> <p class="ql-block">21号楼(南侧面),现为华政国际交流处</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中央“HDZF”系华东政法拼音的首写字母。</p> <p class="ql-block">步道上华政的徽标</p> 银杏院 <p class="ql-block"> 银杏院由古银杏和周边的三棵水杉树组成。</p> <p class="ql-block"> 这棵树龄超过135年、树高17米的古银杏,屹立在苏州河畔,见证着这座城市、这座校园的发展变迁!是校园里珍贵的历史遗产。</p><p class="ql-block"> 银杏树的左后侧是19号楼,右后侧是华谊楼。</p> 书香园 <p class="ql-block">书香园</p><p class="ql-block"> 是华政步道的最后一个景点。有倚华政图书馆而建的咖啡馆,在步道边增设了咖啡吧台。校园的公共设施与市民充分共享,形成了可休憩、学习和交流的驿站。</p> <p class="ql-block">对面清水湾小区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华政还在该地带建设了“四个公共服务节点”,即:学校历史文化展陈馆、教师交流中心、馆下咖啡吧、公共法律服务区。我很想参观学校历史文化展陈馆,可惜没有找到。有点儿遗憾!</p> 后话 <p class="ql-block">1)苏河华政段滨水空间,将百年前的圣约翰大学的近代建筑与苏河美景相融合。让我们在漫步苏河华政步道时,不仅享受了美景,还增长了见识。值!</p><p class="ql-block">2)既要考虑方便市民,又要考虑校园的安全和宁静,这是一个难题。长宁区、华政与建设者们为此倾注了智慧,付出了辛劳。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美中不足的是桃李园的隔离笆太高了点,影响了拍摄;隔离用的塑胶板颜色不一,也不甚整齐;还有一些建筑垃圾有待清理。</p><p class="ql-block">3)美篇中的照片除航拍图与老照片外,係本人拍摄。文字说明来自网络,仅稍作增减。在此一并向原作者表示感谢!美篇中错误或不当之处,望读者指正。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