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代称年幼的孩子为“童稚”,又因小孩头发下垂不束,亦称“垂髫”。一头乌黑发亮的垂发,漾映着稚嫩可爱的小脸,各种各样蒙蒙的表情,天真浪漫的嬉闹…,即使过了许多年,长辈们对他最初的印象还是他那稚蒙的小样。“童稚”用当下的话讲,就是稚童,稚蒙可爱的儿童。</p><p class="ql-block"> 稚童晓阳,又到了吹蜡烛吃蛋糕的日子。一年一岁的时光,成长不小,懂事不少,更加有礼貌;给爷爷讲话时常带着商量的口吻:“爷爷,再讲一个故事,好吗?”,“我们一块玩,好吗?”,“我再看一遍,好吗?”。前几天奶奶看到他提着一个灯笼,就问他是不是给妹妹买的?晓阳想了想,对奶奶说:“灯笼买回去,挂在家里的树上,大家都可以看呀”;要在以前,他可能认为是给自己买的,是我的;现在懂得了跟妹妹分享,跟大家分享,真还有点gentry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晓阳认认真真地动手做“礼品盒”,说要送给他的几个小朋友;爬在桌上一笔一划地画了幅彩笔画送给爷爷,又画了一幅送给奶奶;看着他专心致志做喜欢的事情时,也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做手工时的情景,几十年前的教育条件虽然差,但也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每个星期有一节手工课,教手工课的贾树德老师,是个身材小巧的中年女性,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做各种各样的土玩具,当时没有彩色笔,最好的就是红兰铅笔,更没有可组装的洋玩具,最高级的材料就是贾老师裁小的黑色、黄色、红色的蜡光纸,大家做得津津有味;现在只要动手做起贺卡这些小玩意,上手工课的情景总是历历在目;每年晓阳过生日,都要给他做贺卡,是爷爷的“必修课”,今年的贺卡写的是“健康快乐,快长快大”;这是爷爷奶奶的衷心祝福。当年不觉得怎样的手工课,现在回想起来弥足珍贵,这种动手能力让我终身受益;每每看到晓阳全神贯注地制作时,隐约会看到自己年幼时的影子,也算一种甜蜜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晓阳喜欢交流互动,有时让爷爷奶奶提问些国家的国名,他就在那个会说话的地球仪上查找这个国家的具体位置,当找到正确答案时,脸上绽出得意的笑容,不时催着爷爷,“再找”,“再找”。在跟爷爷睡觉时,都会要求爷爷念书给他听,有点“催眠曲”的味道,不听睡不着;四月二日晚八点多,爷爷在床上给他念完玩书,就给他说,明天是你的生日,要吃蛋糕了,可能想到蛋糕是甜的,突然问我:“爷爷,糖是怎么做成的”,“糖是用甘蔗的汁熬成的”,“熬是什么?”他在追问,“熬就是把糖的水份都煮干”,爷爷解释道,晓阳接着问:“为什么不用烤箱烤?”,喜欢思考也是件好事。平时问得多,没在意,今天正在修改给他写的文章,觉得有趣,拿起手机,打开美篇,把这段距生日三个多个小时的对话,添加在文章里。晓阳在摆弄他众多的玩具时,也喜欢不时地问爷爷,“恐龙是怎么灭绝的?”,“为什么大象比老虎大?”“为什么太阳比地球大,地球又比月亮大?”“机器人是怎么上楼的?”…,晓阳的十万个为什么,是动过小脑瓜后的“为什么”,四岁版的“为什么”,比三岁版的“为什么”进步不少,期待他五岁新版的“为什么”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p><p class="ql-block"> 晓阳的好奇心强,驱使着他热爱学习。随着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深度和难度也在增加;三月十九日,晓阳和妈妈在车上就有一个关于“难”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妈妈:我们不要害怕难的东西。前段时间弹《轻轻的划》这首曲子,你不害怕它难,不停的练,不停的练,现在还难不难?</p><p class="ql-block"> 晓阳:不难了。</p><p class="ql-block"> 妈妈:学英语也是一样呀,有的人觉得难,就害怕,不说不练,不说不练就不想学了,遇到难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它。</p><p class="ql-block"> 晓阳:嗯,我们又说又练呀。</p><p class="ql-block"> 妈妈:英语难学吗?</p><p class="ql-block"> 晓阳:一点都不难学。</p><p class="ql-block"> 妈妈:《风笛手》那首曲子还难吗?</p><p class="ql-block"> 晓阳:现在不难了。</p><p class="ql-block"> 妈妈:你不怕难,不停的练,谱子都能弹出来了,除了弹得对,还能弹好听了,还会弹得越来越好听的。</p><p class="ql-block"> 晓阳:那我可以弹给小朋友听了。</p><p class="ql-block"> 妈妈:以后遇到难的曲子和英语,你还怕吗?</p><p class="ql-block"> 晓阳:一点都不怕了!(脸上有几分得意的表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学习的习惯和兴趣也是从小养成的,也会让他终身受益。</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的家里,晓阳有他完整的“恐龙群”,爷爷奶奶就给他说,在很远很远的古代,云南既是鱼的故乡,也是恐龙的故乡,等回老家的时候,去看看那些你熟悉又陌生的动物。今年春节,晓阳回云南老家过年,为了满足他的愿望,妈妈提议去抚仙湖畔看看5.2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留下的化石遗迹。晓阳非常高兴,早早做了知识准备,特意看了有鱼和恐龙介绍的书籍;澄江化石地自然遗产博物馆,是亚洲最大,中国唯一建在化石遗址上的古生物化石地博物馆,属世界自然遗产,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爷爷很期待这次晓阳的“参观学习”,想让他留下深刻印象,到目的地下车时,爷爷发现晓阳抱着一本书,怕他累,影响参观,叫他是不是把书放在车上,他说是特意带来的,进去后看到恐龙时,要同书上对照着看,这小子还是个“读书虫”!当他进入博物馆大厅时,一脸的好奇兴奋,对大厅在原有化石遗迹上凿出的硕大化石背景墙没有过多关注,直奔五光十色摆满化石的展示厅,当看到生命大爆发初期的寒武纪海洋霸主奇虾、三叶虫、国际学术界公认“天下第一鱼”的昆明鱼时,晓阳除了好奇外,并没有太多的兴趣,他在寻找自己的最爱;当走进生命大演化展厅时,情绪一下就亢奋起来,什么粱龙、剑龙、霸王龙、三角龙…,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看到喜欢的“龙”,马上打开书本对照,一边听妈妈的介绍,一边提出自己的想法;看着硕大站立的恐龙骨架化石,很是激动,左也看不够,右也看不够;只要有恐龙生活复原图片的化石,晓阳大都都能指认出来;走到一个化石柜前,给我介绍:“爷爷,这个是窃蛋龙,是专门偷蛋的恐龙”。爷爷考虑晓阳对恐龙很有兴趣,其它的东西可能也喜欢,当看完与恐龙有关的展览后,其它内容晓阳就随便看看就过了;原来准备,如果他都喜欢看,时间不够,可能不会出来吃午饭,爷爷做好了开车出去买个快餐进来,让他边看边吃,多看一些的预案;看来兴趣只在恐龙上,参观的时间也缩短了一些。几个小时的高强度脑力劳动,让他有些疲惫,回过头看,四岁多的孩子,能够做到这点,已经难能可贵了,不能用成年人上课学知识的程式去要求一个稚童。带着晓阳和“糖果”,沿着美丽的抚仙湖继续游览,湖光山色让在城市里生活的他兴奋不已,东岸湖边阳光下的银色沙滩,酣畅淋漓的玩耍,留下他银铃般的笑声,傍晚的夕阳,洒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湛蓝的湖水,染成了朵朵金波,渲闹一天的抚仙湖,一下子变得静谧下来,晓阳匍匐在被湖水洗涤雕蚀得五彩斑斓的卵石上,倾听拍岸的阵阵涛声,这景色美极了,人与自然之间,多么需要和谐相处。</p><p class="ql-block"> 爷爷奶奶有事,春节后就没有一起回北京,时间一长,晓阳总是念叨着什么时候过生日,爸爸妈妈以为他想吃蛋糕了,他说不是,是想爷爷奶奶了,过生日的话,爷爷奶奶就会回到北京跟他过生日。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让爷爷奶奶感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葡萄最好的过程就是变成美酒,经历最期待的是变成文字和图卷。这些年来,像机和手机的普及,许多图片和视频都很容易地保存下来,稍加编辑,就可做成精美的图册和影视资料;但文字的魅力和表现力是视觉无法取代的,主观感受形成的画面感要更立体更丰满,更体现参与性。这就是爷爷在做图像和视频的同时,还乐此不疲不愿其烦地敲文字的原动力。让两个宝宝在他们年幼的幸福童年里,尽可能地留下他们蹒跚脚步的串串足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 3月 写于 曲 靖</p><p class="ql-block"> 4月2日晚修改于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