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海岛军旅情 之五——思乡情(初吉元)

发城初中qxh

<p class="ql-block">家是港湾,父母是根,故乡是情。想家思乡是人的本性,也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优秀品质和血脉传承。多少年来“家”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真情难舍的驿站,从故乡到异乡,从异乡到异乡,直到走进绿色的军营。不曾留意走过的路,付出了多少艰辛,不曾体验过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与落寂。心力交瘁的刹那间,我才刻骨铭心的想到了家,想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朴实的父母。长长的记忆扯着长长的思绪,使我真正意识到了,这是长时间被我冷落了的一段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饭之后,沸腾的军营安静了许多。战友们有的在读报学习,有的三三俩俩在一起聊天。我独自一人坐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面向大海的东北方向,海面风平浪静,漂亮的晚霞映的大海一片金色,波光粼粼。此时畅想着大海那边的世界。我哪古老的小山庄浮现在眼前,好像回到了那简陋、淳朴、温馨的家。看到了母亲孱弱的身体,瘦黄的脸庞,看到了父亲那双粗糙的大手,看到了弟弟妹妹幼稚的眼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念家乡和亲人是思想情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个年代维系这一思念的唯一途径就是“家信”,每月一封家信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我家中回信主要是妹妹代替写,母亲没上过学,不识字,父亲上过几天小学,偶尔父亲也写上几句简单的话。总是:“家里很好,不用挂念,在部队好好干”。不管写几次都是这几句话在重复。但当我看到这简单而厚重的几句话,就像看到父亲趴在炕沿边,在昏暗的灯光下,用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把叮咛和嘱咐一笔一划的融入这沉甸甸的几个字中。这几个字寄托着家人的无限期望。这几个字,如同警钟一样,猛烈的敲击着我的心境。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的期望激励我前行,让我的脚步越走越坚定,越长越自信。想想父亲的叮嘱,那厚重的字眼,分明透着无限的亲情与怜爱。常言说:“娘想儿如风随行,儿想娘山高水长”。面对父母这至高无私的爱,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了许多,被这种无私仁爱的亲情感动了,从不爱流泪的我,鼻子一酸流下了涩涩的泪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思念亲人的情愫挡不住、割不断,思念亲人的长河中我更想念我年迈的爷爷,我是家里的长孙,一直是爷爷奶奶的惯孩。记得八岁以前家里没分家,一直和爷爷奶奶吃住在一起,直到上初中还是跟爷爷奶奶睡,所以对爷爷奶奶的印记很深,祖孙情胜过父母情。</p> <p class="ql-block">爷爷是一个典型的五六十年代的山东农民。中等偏上的个头,约一米七五左右。五十岁前身体还是很健壮的,不胖不瘦,黑里透红的脸堂,头发大部分白了,常年剃个光头,露出短短的白头发茬。胡子不常刮,短短的白胡子茬布满脸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爷爷的脸永远是凝重的,有点粗糙,浓浓的眉毛下有双深邃的眼睛,很小斜视,很小看别人,他的目光只关注他的事。脸上鲜见笑容。街坊邻居称他为冷面关公。街坊邻居包括家人很少看到爷爷的笑模样。都说爷爷驴上树不会笑。但我从小就觉着爷爷的笑是深藏在心里,很少外露。他那张微笑的脸,我从小就能看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爷爷的笑脸我记得最深的是我七、八岁时,爷爷带我去赶莱阳万第大集。那是一个初冬的早晨,天气已经很凉了,爷爷让我骑在我家大骡子的后腚巴上,驮着我走上赶集的路。到了集上,爷爷办完事,领我进了一家面馆。面馆是一个大院子,进去后看到靠北边房子的墙根处支着一口大锅,锅下烧着凶凶的大火。大锅旁边一块大面案,一个大盆里面盛着和好的面团,还有一个大笸箩里面有些干面粉。院子中间摆了两排长木板,高五十公分,旁边放了一些小矮櫈和木墩。我和爷爷找地方坐下。我好奇的看摔面条的。只见大师傅从大盆里拽出一块面团,在面案上揉搓一会,一边把面团抻长,一边在面案上反复摔打,摔抻到很长时两手一合,顺势一拉,反复着这一动作,面团在大师傅手里上下飞舞,看着大师傅像舞蹈一样在胸前抻拉,很快面团由一根变两根,两个变四根。一会变成几十甚至上百根,成了细细匀匀的面条。我看直了眼,真是一种神奇不可想想的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见大师傅把抻好的面条对着沸腾的大锅,凌空一抛,面条像天女撒花一样飞进锅里,瞬间锅中冒着滚烫的水花把面条飘了起来。三五分钟的时间面条熟了,大师傅左手一把大漏勺,右手一双长筷子,轻柔的 一捞一挽,长长的面条像耍魔术一样飘进大漏勺里。大师傅手腕一抖,面条在漏勺里翻了个个,一翻手腕面条被倒进一个豆绿色的大碗里,大师傅从旁边的盆里捏上一捏肉丝,再加一捏香菜和葱花,顺手一勺高汤浇在碗里,一大碗面条就神奇的摆在桌子上。这时只听一中年男子高喊一声“面条来了”,一转身一碗热气腾腾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面条,放在我面前的长木板上。</p> <p class="ql-block">爷爷拿一双筷子给我说,“吃吧慢点别烫着”,我先挑几块肉丝放进嘴里,一嚼一股香香的滑滑的肉汁流进喉咙,很快吞进肚里。那个鲜美劲就别提了,顿觉这是天下最美的美食了。紧接着挑着面条就往嘴里扒,那吃相特诱人。爷爷在一旁静静的看着我吃,我歪头一看,爷爷眯着眼,两嘴角微微下垂,笑眯眯的聚精会神看着我吃,笑的那么真情,那么淳朴。我看着爷爷的笑脸,高兴的狼吞虎咽,吃了个肚圆。碗里剩了几根面条,实在吃不下了,说:“吃饱了”。爷爷看着我吃饱了,笑眯眯把碗里剩下的汤拿到他面前,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毛巾包着的玉米饼子,掰成一小块一小块放进碗里。端起碗大口大口喝着汤,吃着玉米饼子,不大一会就吃完了,剩下一点汤,把碗擎起来喝的很干净。爷爷吃的那么甜,那么开心,脸上始终充满微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想起爷爷的笑脸,就在眼前,那是一种发自心底的笑,是一种人世间纯真的爱的笑,是人类血统流淌出来的笑。我发自内心的喊道:谁说爷爷不会笑,这种笑才是真笑,是天地下最美的笑。更是我终生难忘的笑。在我心中爷爷永远是慈祥的笑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爷爷耿直做人的品质、刚强不阿的性格、一生不辞劳作永不知疲倦的人生轨迹,使我顿觉爷爷是多么的伟岸,多么的刚毅慈祥,他像一座山承载着全家人的生生息息。一家人的生存就在他的肩上,他像一头老牛无声无息不知疲倦的为全家人忙碌着,无怨无悔,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农民的形象。愿爷爷的精神世代相传,成为优良家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念的闸门打开,既久远又开阔,一个个亲人浮现眼前,生我养我的古老的小山村,也经常浮现在脑海,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休养生息。</p> <p class="ql-block">入伍的第三个年头,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旱,年前的冬天没有降雪,开春以来到六月下旬没有有效降雨。小岛上本来就没有淡水,吃的水靠船运大队送水,其他生活用水靠收集雨水储存起来用。这一年春天岛上所有蓄水池都干了,好不容易长出的小草、灌木干死了。看到小岛这干旱的苦境,心想我家乡遇到这样的干旱可苦了。此时家乡的画面出现在眼前。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位于海阳的西北部丘陵山区,土质稀薄,只要天一干旱,遇上大风天就尘土飞扬,被大风一吹,山耩上的土地表面,细土被吹跑,剩下一层粗粗的砂砾。山里连棵树都很少见。民间有一传说,有一只蝉飞到我们的山上,飞啊飞,累了想找棵树歇一歇,飞了一上午也没找到棵树,最后累死了。这个讽刺的笑话,十分形象逼真的描绘出我家乡的土瘠瘦薄,自然环境恶劣。山瘦地薄特别缺水,方圆三公里内没有一条可以称的上河的河流。村东有一条小河沟,几乎一年三季干旱,只有到了夏季才见河水。特别到了春天十年九旱,别说地里缺水,连人畜喝的水都困难。经常要起大早,人下到水井底用水瓢往水桶里舀水,挑回家水是土黄色,要在水桶里沉淀一天,才能倒进水缸里吃喝。水桶底留下厚厚的一层细土,吃水贵如油一点也不夸张。</p> <p class="ql-block">每年三四月份正是小麦生长拔节期,吸收消耗水分特大。而这关键时期十年九旱,山耩薄地的小麦经常枯死一片。农民常常盼雨盼瞎了眼(比喻期盼的程度)。雨、雨、春天的雨让人们充满渴望和祈求,那可真是春雨贵如油啊,那是农民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看 今年又是多年不遇的春旱。 就能想到地里的麦苗刚刚起身就是不长。麦苗的根部一片死叶子,麦秆干的发黄,只剩顶端的几片叶子还有点黄绿色,无精打采的开始耷拉了头,好一幅可怜的样子,看了让人心焦。乡亲们盼雨的心情更是急切无望。我从小生活在老家农村,亲眼目睹过春天山里农田缺水干旱的景象,亲身体会过春旱带给人们的焦虑心情。小时候和大人一样,梦里都在祈求一场甜甜的春雨。现在在部队小岛干旱的样子,马上想到家乡山里农田干旱的苦景。心里不自觉的生出一股酸酸的苦痛。非常急切的盼望老天下一场春雨,以救众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天盼雨雨不见,晚上又做了一个美梦。梦到我少年在村里的大街上和乡亲们一起看天说雨,有一老者说我村东边的小山叫福龙山,南海龙王的儿子到过此山,每到旱天到山上祈求讨雨,很是灵验。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句我们讨雨去。满街的人都积极响应,呼呼啦啦一大群人到了东山,有人还准备了贡品,人们跪倒在山前,有人念念有词祈祷着。自发的仪式结束后,人们又开始看天盼雨的议论着。一会觉着习习的南风越吹越大,大伙迎着带着湿润气的南风,抬头看着天空的云层,随着南风的吹拂,云层越积越厚,由一堆堆,一片片,逐渐整个天空形成一个整体,灰黑色的云层里透着微微的鱼肚白,眼看着越来越低。一会天空中飘洒下稀疏的细雨丝,飘在脸上湿漉漉的,渐渐形成雨滴,潇潇洒洒落在人们的头上、身上,人们仰着脸张着嘴,双手伸向空中,迎接这久盼的雨滴。雨滴落进眼里,眨巴一下眼睛是那么的润滑,那么的舒服。落进嘴里深深的吮吸着,品一品,甜中带一点点腥气,是多么的甜润,直浸肺腑。人人露出久违的笑脸。小孩年轻人奔跑嬉闹着。好一幅雨中欢乐的场面,一幅活了的春雨图。</p> <p class="ql-block">我在梦中尽情的呼唤着,释放着喜逢甘露的笑声,我笑出了声。战友推了我一下问:”做了个什么梦,把你高兴的,你醒醒,听外边下雨啦。”我朦胧着睡眼仍沉浸在雨声中。但仔细侧耳一听窗外雨滴敲打在玻璃上,特别听到滴落在窗外遮雨的铁皮上,声音更加清脆悦耳。此时由梦境回到现实,听着这让人心醉迟到的雨声,使我联想到季羡林老先生的听雨,真实的体会到老先生当时的心境。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p><p class="ql-block">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p><p class="ql-block">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p><p class="ql-block">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p><p class="ql-block">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p><p class="ql-block">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鱼落鹘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梦正诠释我对家乡的深度思念,我似乎又回到了梦境,看到家乡的麦田,那些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敞开胸怀迎接着这迟到的春雨。久旱的麦苗伸直尖尖上的叶片,张着小嘴尽情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每株麦苗的顶端擎着一粒粒小水珠,像珍珠,似玛瑙,晶莹剔透,甚是可爱。本来黄萎的麦苗变青了,原来青的现在更青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雨滴的间隙中似乎听到了麦苗的拔节声。我一直沉浸在久久的喜悦中,听着雨滴声是那么的温馨,那么的亲切。这是农民的希望,是大地的收获。这既是滋润大地的雨水,更是滋养人们久盼的心田的甘露。盼来了,盼来了,天亮了,我站立窗前,久久的凝视着窗外的雨景,就像看到家乡的雨景一样,会心的笑了。</p> <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日月穿梭,随着军旅岁月的拉长,思乡的情愫丝毫没减,反而更厚更浓。当兵报国为了谁,就是为了背后千千万万个家。我的家就在这千千万万之中。我时常站在大海边,仰望蓝天,沐浴春风,让思乡的情愫随风飘扬。啊,白云栓不在漂泊的心,大海隔不住思乡的情,望一望家乡的路,我热泪盈盈,想一想家中的人,我一夜到天明。隔山隔海难隔心,最是故乡亲。春风送回了漂泊的心,蓝天写满了思乡的情,喝一口家乡的水,我暖流滚滚,抓一把家乡的土我紧紧的贴在身,隔山隔水难隔心,最是故乡亲。啊,难忘的故乡,永远思念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