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亲 的 军 旅

去岁无痕

<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18日是父亲诞辰105周年,也是父亲去世35周年纪念日。他老人家生辰与去世是同月同日,他刚刚步入古稀之年,就因为患病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是军旅的一生。他驰骋疆场,浴血奋战,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他的心中充满了家国情怀 !</p><p class="ql-block">  到晚年,他老人家常常说的一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所以,哥哥给父亲拟的墓志铭是:半世纪戎马生涯何惧青山埋骨 ,七十载坎坷经历极尽孺子之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  </h1> 这是清明时节弟弟为敬爱的老父亲写的祭文 <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于1918年4月18日。曾读过四年私塾,粗通文墨。13岁就到酒坊当学徒。除了受苦挨训被打外,他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珠算和记账,为他今后的军中后勤工作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太原会战 累累伤痕</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1936年被强抽壮丁到晋绥35军419团三营骑炮连任二等兵机枪手。1937年随部队开拔走上抗日前线,出征抗击日寇。在忻口战役中,父亲他们部队据守雁门关阵地。忻口战役中国军队失利。他们部队继续开展太原保卫战。经过三天激战,太原沦陷。父亲被日军炮弹炸成重伤。父亲与原部队失去联系,伤口溃烂,贫病交加,沿路乞讨。是一个山西老乡用一套旧衣服换下他的军装,掩护了身份,躲过日军搜捕。生死攸关之际得到八路军115师后方医院救治。 父亲伤愈后毅然加入了八路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太原激战后的大东门,父亲当年就是在此坚守阵地。</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  <b>延安戍守 卫我昆仑</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1937年伤愈加入八路军任晋察冀边区政府行政保卫队战士。先后任副班长、代理司务长。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9月部队改为晋察冀军区独立团时,任司务长。1945年9月调到陕甘宁边区教导二旅一团二连任司务长,并随团由延安赴东北。</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老部队前身是115师独立团,是由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红一师改编而来。中央红军到陕北时衣装褴褛,穿草鞋甚至打赤脚。陕北老乡编了一个段子“远看像逃荒的,近看是扛枪的,一问是中央的。”长征经过翻雪山过草地,战士们长发蓬乱,衣衫褴褛,五色杂陈,赤脚或绑块布当鞋。哪似电影里拍的那么军容齐整,这就是红一方面军走到陕北的真实写照,这个段子当年在部队口口相传。</p><p class="ql-block"> 父亲曾说:现在人对当年日军的实力不理解,认为打游击不如正面战场抗击日军战果显著。其实打游击也是一种被迫无奈。日军的机枪、三八大盖儿、掷弹筒、迫击炮等武器全面压倒八路军的火力,当年八路所拥有的最好的武器就是很少量的中正式步枪,其余多数是老套筒,一个团几乎连一挺机枪都没有。和日军对射我们的枪射程近,基本够不着别人。况且人均不到五颗子弹,也不舍得远距离开枪。</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日军对八路军根据地扫荡,父亲部队奉命掩护机关撤退,据守一处阵地准备待敌人接近后射击,谁知日军用远距离火力加上掷弹筒压的他们抬不起头,他们的射击由于距离太远基本上没有效果。后来还是硬顶着敌人的火力,待他们冲到阵地附近后,用手榴弹击退了敌人几次冲锋。由于弹药打尽不得不撤退,父亲他们年轻力壮很快就突出了包围。部份机关干部、女同志和体弱的战友没有跑出来,牺牲不少人。</p><p class="ql-block"> 一开始作战吃过不少亏,后来总结经验,隐藏起来近距离伏击小股敌人成为主要战法。很少开枪,主要使用手榴弹,通常是打了就跑,其实就是近战、夜战、伏击战甚至肉搏战。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特战,这种战法是最适合当时情况的战法。《游击队之歌》产生于那个年代,真实的再现了战士们当时的处境。现在的人们永远不可以嘲笑当年八路军的游击战。</p><p class="ql-block"> 战争是残酷的,后人如何评价先辈们的抗战,应该尊重历史和现实,不能脱离当年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父亲回忆: 1938年至1941年在延安时生活非常艰苦,很多时候每天每人的口粮是4两喂牲口的黑豆,因为吃不饱,身体极端虚弱,有些人吃不下这份苦当了逃兵。大生产运动就是针对这段时期提出来的。当时的口号是“生产自救,自力更生,丰衣足食”。</p><p class="ql-block"> 父亲曾经对毛主席“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句话感慨道:苦,排在第一是有道理的,在延安确实苦比死对人考验更大,很多人开小差不是怕打仗,而是怕饿死…...。父亲有严重的胃病,就是当年在延安落下的病根 。</p><p class="ql-block"> 当时有落后战士编了顺口溜:“毛主席穷光蛋,一个战士交两万,战士没有钱,上山砍柴烧木炭。”于是就有了张思德烧木炭,垮窑牺牲的事情,毛主席写了名篇《为人民服务》。两万是边区币,战士要上交两万边币给政府,战士们烧了木炭变卖后缴纳定额。</p><p class="ql-block"> 除烧炭外,还开荒种地解决自己的军粮,在南泥湾开荒的359旅过后就是父亲他们的教导二旅。由于陕北的黄土高坡缺水,土壤贫瘠,粮食产量很低。</p><p class="ql-block"> 他们后来种了很多经济作物,加工后卖往日占区和国统区,换成钱购买边区急需的电池(发报机用)、药品、粮食、布匹、胶鞋和牲口,这些活动都是化装后进行的,头上白羊肚毛巾,身穿烂棉袄,赶着毛驴穿行于敌占区。为了保护物资和钱不被过黄河时弄湿和丢失,都是用猪尿泡分装。有意志不坚定的人拐款开小差,也有被敌人识破后被捕牺牲的同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抗战八年,父亲与家里失去联系,家里早认为他已经不在人世了,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父亲才辗转给家里寄出一封信,并且还要保密,不能暴露自己是八路军。信中只说人还好,在山西一个豆腐房打工,挣到盘缠才能回家,总算给家里报了个平安。</p><p class="ql-block"> </p> 这张照片应该是父亲军旅生涯中最早的照片了,时间大约是45年后在东北照的。狗皮帽子,皮领棉大衣是当时四野的标配。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仗剑出关 鏖战辽沈</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他们部队根据中央十万部队上东北的命令,越过黄河一路往东北疾行…。教导二旅一团1000多人被抽调东北,他们行前动员说:到了东北都是日本的好武器,原有的装备都留给了延安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过渡黄河时他们连一匹马受惊掉进黄河,上面驮着一个连到东北的所有伙食费(银元),上级命令时任司务长的父亲带一个骑兵班留下打捞,其余人随大部队继续前行。父亲他们三天后在下游找到了死马,好在银元没有丢失。他们为了避开敌人阻拦,昼伏夜行十几天后在东北赶上大部队。很多领导都感到难以置信,说没被敌人吃掉也没卷款开小差,追赶几千里归队,好样的!为此受到团政委丁盛的表扬(丁盛一直是父亲的老上级,曾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父亲说追赶部队时,夜宿承德避暑山庄,他们的马就栓在皇帝的行宫中,还用散落的门窗家俱烤火做饭,烧得可是金丝楠木,没想到后来避暑山庄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父亲回忆说:东野刚开始成军时,部队杂乱,除了游击战以外,缺乏运动战、阵地战、攻坚战的经验。装备不如国民党军,兵员也少于国民党军,经过前期攻打四平等战斗的失利,从上到下对此认识深刻,才有了后来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开展土改发动群众,清匪反霸巩固后方,诉苦练兵提升战力的一糸列活动。</p><p class="ql-block"> 部队训练中,将林彪总结出的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块一慢等战术做为工作重点,用最简便有效的方式,提高多数为文盲的战士的素养。每个军的教肓练兵很快形成了部队自身的特点,迅速激发出了战力,仗越打越顺,整个四野有了不俗的战绩。。</p><p class="ql-block"> 父亲所在部队后来整编为8纵,经过秀水河子、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斗,部队仗越打越好,锦州战役后部队士气大振,整个辽沈战役结束,四野部队已经威震敌胆。解放战争后期,四野大军头戴狗皮帽,满嘴大碴子味的“妈拉巴子”的标志形象,对蒋军形成巨大压力,有时甚至侦察到对手是四野部队,就会被吓得闻风而逃,这就反映出整个部队的精气神儿。部队的战斗力给敌方心理造成巨大压力。</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45军是晋察冀的老底子,前期在东北仗打得一般,不太受林彪等领导们待见,攻打锦州时因为134师丟失小紫荆山阵地问题,受过领导的严厉批评。但是部队的自尊心很强,认为部队传承着红1军团红1师的血脉,必须争口气。所以每次战后都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知耻而后勇,不断锤炼部队作风,逐渐形成了执行命令坚决,善于捕捉战机,动作迅速敏捷,敢打善拼孤胆作战的风格。135师便是这种风格的标杆,也为此被中央军委所重视,成为后来的战略机动部队。</p><p class="ql-block"> 父亲回忆八纵在东北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一次战斗总攻前大家做好了各种准备,只待命令下达即向敌人发起进攻。部队的正面是一条不算很深的河。此时正值东北的隆冬,河水被冰雪封盖,因为可以踏冰过河,所以战前都没有准备渡河的工具。随着激昂的冲锋号声,总攻开始了。双方激烈的炮击,将冰面炸碎,战士们冲到河边,没有时间多想,直接跳入没过大腿的河水,向敌人发起冲击。过河后,更没有时间整理衣服, 直接穿着湿漉漉的棉裤,投入后续的战斗。整个战斗持续了数十个小时,战士们湿透的棉裤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冻成了冰裤。由于不停地奔跑运动,所有人的冰裤都从膝盖处齐齐的折断,为了不影响战斗,多数人都把缠裹在腿上的冰裤下半截扔掉。</p><p class="ql-block"> 战斗结束,打扫完战场,奉命集合。一支着装奇怪的部队,展现在大家面前,满脸硝烟,一身尘土,却都统一地穿着棉短裤。大家你望望我,我看看你,忍俊不禁的都笑了。有些爱开玩笑的战士戏称自己是“短棉裤猛虎部队”。这一仗下来可忙坏了后勤部门,他们为了把短裤接上裤脚,好一阵忙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正是: 冲锋号激响连天,</p><p class="ql-block"> 趟冰厮杀勇向前。</p><p class="ql-block"> 裤短严寒何所畏,</p><p class="ql-block"> 虎贲之师美名传。</p> 这张照片大约是1949年部队打平津战役后留影。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但父亲当年的霸气依旧,他当年穿的是骑马的马裤。<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旌旗所向 勇夺津门 </b></h1><div><b><br></b></div><div> 父亲曾参加了著名的平津战役中的天津攻坚战。1949年1月14日,父亲所在的第四野战军45军135师随着总攻的号令,冲向被炮火摧毁的城墙,仅3分钟就突破了民权门敌军防御工事。占领了敌人的核心工事长江造纸厂,至此,民权门长达800米的纵深防御工事被135师拿下。15日凌晨,在师长丁盛的带领下,135师由陈家沟、娘娘庙直逼金汤桥。<br> 金汤桥是敌人的城防中心,工事坚固。桥头有敌军的坦克固守,十几挺机枪不停地吐着火舌。战士们在炮火掩护下,用炸药包炸毁敌人的坦克,冲上金汤桥与从桥西冲上来的38军1师战友胜利会师。最终打进天津市中心完成战斗任务。<br> 由于在攻打天津的战斗中,135师受到东野指挥部嘉奖。403团一连获得“钢刀连”锦旗一面,404团7连获得“金汤桥连”锦旗一面。这些都已在军史上留名。<br> 天津攻坚战,45军打出了威风,135师打出了名气。<b><br></b></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腰斩七军 敌酋丧魂</b></h1><div><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父亲回忆他从军几十年,打过无数仗,要说最凶险的一次,就是衡宝战役。(衡阳和宝庆)。1949年10月,此时白崇禧集中五个军,30万兵马布阵准备与解放军在此决战。为了应变,林彪下达了暂停进攻,原地集结待命的命令。<br> 解放军左中右三路大军接命后都停止下来待命,只有135师因为冲锋太快与军部失去联系,一昼夜前进了160里,跨过衡宝公路,误打误撞直接插入国民党桂系主力号称钢7军的阵中。如此一来,他们就成为了“孤军”。<div> 135师误入敌后,把双方的最高指挥部都吓了一跳。林彪既担心该师孤军深入遭遇不测,又希望在即将发起的衡宝战役中,把135师当作一支奇兵使用, 林彪直接命令135师将错就错,契入敌人心脏,在中心开花。当好诱饵拖住敌人主力,坚决堵截敌7军等部的南逃路线,为兄弟部队围歼人称小诸葛白崇禧指挥的钢7军创造条件。向他们发出专电:”不惜战到最后一人绝不能后撤,坚决挡住敌人。”<div> 丁盛师长坚决执行命令,不顾敌众我寡,指挥部队死缠烂打,将敌7军拦腰斩为数段取得巨大战果,此役就是军史上著名的“腰斩7军”。战斗从10月5日至10日,135师与数万敌军博命撕杀。5天歼敌4个师,2.9万人,俘虏敌副军长、参谋长等8名将官。<br> 父亲说战斗的残酷程度是从来没有过的。 几天几夜枪声就像炒豆一样没停过,他们师后勤随着师部行动,往东西南北任何一个方向都是敌人,战斗时刻进行着,没有休息和吃饭的时间,所有的干部都端起上了刺刀的步枪参加了战斗,敌人冲过来的时候就与敌人短兵相接白刃肉搏。当时他想过这次肯定就光荣了。但一打起来又忘记了危险。5天基本没吃饭休息,仅进食了少许干粮,部队的弹药耗尽,靠缴获敌军弹药补充,最后还是凭着全体指战员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硬生生将敌军打垮,坚持战斗到了最后的胜利。<br> 我们曾问过他当时紧张不?父亲说:你死我活的时刻,根本没有想那么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消灭敌人”。<br> 135师也因为以“猛虎扑羊群”的凌厉攻势重创桂糸王牌七军,为整个战役胜利立下了奇功,获封“猛虎师”威名。<br> 135师师长丁盛给上级留下深刻印象,被毛主席称赞为“丁大胆”。衡宝战役以四野的辉煌胜利而告结束,45军的135师居功至伟!</div> 腰斩七军的战例为刘伯承元帅所赞赏,他在军事学院当院长时就曾感叹说:“百战经典,腰斩七军。”并被作为经典战例收载军史。 <br><div><br></div></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广西剿匪 清霸建政</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回忆:衡宝战役后,45军从湖南追击残敌到广西,敌军化整为零,分散为匪,与我军玩起了游击战。不断袭击刚建立的新政权和开展土改工作的小股部队。杀害土改工作队人员和民兵,一时间血雨腥风形势非常严峻。剿匪又成为部队的主要任务,剿匪前期由于仍执行正面战场优待俘虏的政策,对被俘土匪发放银元后释放,但是效果很差。很多土匪没有受到打击反而更猖獗,领了释放的钱后,变本加利的继续为害乡里。</p><p class="ql-block"> 45军本来另有任务,这时又得到命令投入十万大山、六万大山剿匪。土匪很难分辩,他们穿着长衫,青布缠头,当面见了好似乡民,询问又语言不通,转过身就从长衫里抽枪伏击土改工作队和解放军,许多战士没牺牲在正面战场却死在土匪枪下。根据新情况解放军也调整政策,凡抓获班长、宪兵以上匪干及两次以上被俘人员一律枪毙,雷霆手段一出,很快匪患平息,政权巩固。当年的电影《英雄虎胆》就是描写45军广西剿匪的这段经历。随后45军与44军合编为54军,整编后的54军挥师北上,赴朝参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抗美援朝 绝响金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54军1953年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的金城反击战。由于志愿军没有制空权,通常运输物资都选择夜晚美军飞机停止袭扰时进行。战役中,有一次由于前沿弹药将尽,情况紧急,军长丁盛命时任54军后勤部军需主任的父亲,白天带几台汽车往前方运弹药。丁军长命令限时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弹药送上去。临行时下达战场纪律对父亲说“弹药必须按时送到,送上去人回来,送不上去你也不必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率两个班的战士与几车弹药冒着敌机的扫射、轰炸出发了,途中两车被炸毁,父亲指挥的车也被打燃,父亲带着战士登上车厢,顶着扫射和轰炸将燃烧的弹药丢弃,开着“火车”冒死前行,将弹药送上前线。这次牺牲了不少战友,父亲也受了伤。这种场景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中都曾经出现过。</p><p class="ql-block"> 1958年54军随着最后撤军的命令从朝鲜回国,回国时朝方曾送给父亲一幅油画《金刚山》做留念,可惜后来搬家时弄丢了。在朝鲜回国前,父亲做为54军代表受邀参加朝鲜国庆的国宴,他老人家曾回忆:他们隔一张桌子近距离同金日成同餐共饮,只是当年朝鲜条件很困难,桌凳都是粗木做就,连油漆都没上,饭菜也很普通,但中朝之间的气氛相当友好热情。</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p class="ql-block">上图是父亲从朝鲜回国前的合影</p> 父亲与他的战友在朝鲜 父亲、母亲与哥哥在朝鲜留影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国防备战 指导基层</b></h1><br><br> 54军回国后驻扎在四川,军部设在重庆,回国入川后,又逢三年困难时期,部队生活相当艰苦,还记得部队大院有一座楼装满橡子,我们儿时还上去玩耍过。那时战士的伙食中要渗杂部份橡子面、红苕、玉米等粗粮。父亲时任135师后勤副部长,他们经常组织狩猎队到川西高原打猎来改善伙食。每次猎物除补贴连队外,家属们也能分一点。记得我家就分过一头没人愿意要的野狼,所以我们几岁时吃过狼肉,只是那张狼皮在杂物间条凳上铺着,我们那时候谁犯了错误,会被惩罚关进杂物间,着实吓人。<br> <h5></h5><h3 style="text-align: left;"> 后来父亲调到军分区工作,我们的感觉是他工作非常忙,经常不在家。他不时下基层,检查指导国防战备工作。下乡参加社教、四清等运动时要求住在农民家中,交伙食费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要防阶级敌人搞破坏,下乡是佩武器的,他有一枝小左轮手枪,是象牙把的,环腰一圈牛皮带上插满铜色子弹,威风又诱人。</h3><h3> </h3> <p class="ql-block">  文革开始后,党政机关全面瘫痪,造反派夺权。武斗全面升级,动用了马克辛重机枪和迫击炮搞武斗。面对乱局,军分区按成都军区要求成立了支左领导小组,父亲任其中的生产指挥组负责人,主持整个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生产不间断。</p><p class="ql-block"> 在那动荡的年代,在危急时刻,生死关头,父亲以一个军人的身份冲在前面。有一次奉成都军区命令去制止武斗。父亲主动请命(本来是另外派人去)同军分区另一位领导,带领一个班的战士,手无寸铁到两派激战的战场宣读中央文革制止武斗的《九.五通令》。他们两个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兵站在最前面。当听到枪声不对时,赶紧闪避躲过子弹。而一名战士躲闪不及大腿动脉被打断,战士们都没见过这种真枪实弹伤人的阵仗,还是他们俩用皮带扎住伤口止血后,紧急拦下一个火车头将伤员送回去抢救。</p><p class="ql-block">  1968年,一派武斗人员到军分区军械库抢枪,被驻在库区的7784部队打死20多人,事发地距我们家的直线距离约200米,事发当晚枪声大作,子弹横飞。第二天7784部队为防备袭击,又构筑阵地,机枪就架在离我家窗户十米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为了躲避战乱,父亲决定送我们全家去54军军部暂避。在火车站前,我们全家被造反派武斗人员拦截,荷枪实弹押我们一家6口到一个房间,把行李和全身搜了个遍,并强迫父亲承认前两天生产指挥组发出的防风紧急通知是是调人搞武斗的暗语。我们被扣押了几个小时,才被放行。但父亲一直坚持原则不妥协,被关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被放出。现在想来,当年文革时期的动乱和无政府主义状态太不可思议了。这件事也展现了父亲临危不乱,威武不屈的军人风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文革后期,父亲临危受命,被调到四川汽车制造厂任军管会领导。任务是确保执行国务院命令,督促从法国引进技术的红岩牌重型卡车保质保量生产出来,保障原子弹核爆试验的需要。当时由于派性和武斗,工厂基本瘫痪。按法国图纸生产不出一辆合格的红岩车。周总理很生气,批示:为满足核试验需求,必须尽快解决红岩车存在的漏水、漏电、漏气、漏油、漏风的五漏问题,为核试验提供160辆合格车。</p><p class="ql-block">  父亲身为军管会领导,当年即要做工作安抚职工,平息武斗,还要抓革命,促生产,促战备。他在川汽厂承担着重任,长期驻扎在厂里。废寝忘食,忘我工作,无私奉献。领导川汽厂全体职工圆满完成了周总理交给的军工任务。</p><p class="ql-block"> 父亲为人和蔼可亲,对战友、下级关心爱护。他们对父亲的评价是好战友,好领导。</p> 父亲因打日本鬼子在战斗中受伤残疾,右手食指无法伸直,后来作战一直用中指扣板机。因为战争年代医疗条件有限,父亲身上一直有两块弹片在骨头中没有取出,伴随他一生,每逄天阴下雨就疼痛难耐,晚年更是影响他的行动…<div>  这是父亲的残疾证。</div><div><br></div> 父亲的任命书 父亲的奖章、勋章、纪念章。 独立自由奖章,颁发给参加抗日战争的老兵 三级解放勋章,颁发给解放战争老兵。 朝鲜政府颁发的勋章,颁发给抗美援朝老兵 东北解放纪念章 华北解放纪念章 华中解放纪念章 抗美援朝纪念章 朝鲜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 父亲与战友 父亲与母亲 父亲与母亲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留影 在北京八达岭长城 父亲在北京学习开会时留影 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前 <p class="ql-block">劳动之余</p> 父亲与他的老战友们 父亲与哥哥 <p class="ql-block">  父亲与我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我心中父爱如山!他虽然是军人,但也是慈父,也有铁骨柔情。我当兵第一年,父亲就来部队看望过我。他经常写信教育、鼓励我努力工作,要求进步。他的工作一直很忙,对家里照顾很少,但对我们儿女们严格要求,言传身教。</p><p class="ql-block"> 父亲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原则性很强。虽然主要分管后勤工作,却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不徇私舞弊为自己及家人谋取利益。比起现在的贪官污吏,父亲是一座高山!他以高尚的情操,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儿女们都能经得起各种诱惑和考验,清清白白做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父亲与弟弟 父亲与哥哥和我 父亲、姨父、哥哥都是54军135师的老兵 我们家的老兵们。 全家六人五个兵,母亲当时已经脱下军装。 父亲离休后在干休所家门前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军人品质还体现在不惧病魔,视死如归的乐观主义上。早年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父亲,面对生死从容不迫。他晚年身患胃癌,当得知诊断结果是晚期后,他老人家没有焦虑和恐惧。毫不犹豫的主动要求手术治疗,与医务人员积极的配合 。病重垂危之际,还在积极乐观的与病魔做斗争。因此,他没有交代后事,没有留下遗言。对我们全家人来说是深深的遗憾。 只有他的军功章是留给我们后辈珍贵的精神财富! </p><p class="ql-block"> 回顾父亲的一生:残躯仗剑捍华彊,铁血忠魂铸国防,男儿一身多豪气,旗染狼烟也平常!</p><p class="ql-block"> 我们儿女们深深的敬佩您!永远的怀念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