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悠久的过程,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带有浓厚中国文化韵味的节日,今天我们2017班的同学一起解锁关于传统节日的奥秘!快来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 为了这次活动我们可没少下功夫,魏老师把我们全班分成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两位组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我们确定好了小组展示的主题,放学后和周末的时间去图书馆、找家人询问来查找关于节日的习俗和资料。下课后我们一起排练,瞧!我们多认真啊!</p> <p class="ql-block"> 终于到了活动展示的时间了,我们迫不及待的想把我们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p> <p class="ql-block"> 郭欣露和任鹤鸣两位主持人带我们一起走进传统节日!</p> <p class="ql-block">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元宵节,承载着人们对团团圆圆,和谐美满的祈愿,第五组同学第一个上台给我们带来元宵节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还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舞龙舞狮、踩高跷、祭门、祭户等一系列传统民俗。</p> <p class="ql-block"> 瞧!我们今天就带上元宵节的习俗,给每个小朋友都送上了一份汤圆。还有个小惊喜,碗底下面写着“元宵节”谁拿到这个碗,谁就可以获得一份小礼品。到底谁的运气这么好呢?哈哈——万宸瑞就是这个幸运儿啦!</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当然少不了猜灯谜了呀!今天我们也们也给大家带来了灯谜,你瞧大家多积极呀!我们班的同学还真厉害!灯谜都猜出来了!猜出的同学也获得了我们准备的小礼品。</p> <p class="ql-block"> 每年阳历的4月5日是什么节日“清明节”,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迎来了第一小组清明节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p> <p class="ql-block"> 说到清明节,大家最熟悉《清明》这首诗了,在同学们的齐诵声中,汤芮宸和刘景荣给我们带来了中国画——《清明》。</p> <p class="ql-block">汤芮宸还给我们带来了一段舞蹈。</p> <p class="ql-block">第一小组还给我们带来了美味的蒿子粑粑,快跟随文雨嫣和贺颖萱来看看蒿子粑粑的制作过程吧。</p> <p class="ql-block"> 第一小组展示的清明节很是精彩,第二小组也不甘示弱,也带来清明节的展示哦!</p> <p class="ql-block">一段视频带来了清明节的介绍,让同学们更深入的了解清明节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心灵手巧的二小组,还带来有关清明节的手工作品,快来一起欣赏吧!</p> <p class="ql-block"> 你们知道清明草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p><p class="ql-block"> 清明草是可以在清明节采摘食用的野生小草。草上有一层白毛,摸起来较为软绵。茎具簇生肉质根,地下根茎细长或粗大。叶线状披针形,无柄。顶生或腋生穗状花序,盛花期在清明节。清明草具有滋阴益气、降血压、止咳化痰等功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月五,是端阳。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纪念屈原永不忘。"听到这首儿歌大家一定知道接下来是第三组给我们带来的端午节的展示了!</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为每年仲夏,农历五月初五。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p><p class="ql-block">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p><p class="ql-block">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p> <p class="ql-block"> 任鹤鸣和孙乃丹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了端午节。</p> <p class="ql-block"> 一段端午节儿歌,把三小组的展示推向了高潮!大家都跟随一起动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粽”是美味!吃端午粽,话端午情</p> <p class="ql-block"> 卢宇阳还在教我们怎么用手工纸做粽子呢!</p> <p class="ql-block">"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读着张九龄所作的这首中秋节的经典待,日历使被时间翻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接下来第五小组给我们展示中秋节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你知道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吗?快跟随曾宪藩的配音作品来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都被我们搬上了舞台,在故事中更深入的了解中秋节。</p> <p class="ql-block"> 郭欣露的手抄报也为我们展示了中秋节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让我们一起携手传承传统节日文化.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气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