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穆校长的听课笔记</p> <p class="ql-block">语文组教研(课后说课、评课)</p> <p class="ql-block">陈红梅老师说课</p> <p class="ql-block">语文组教师评课</p> <p class="ql-block">张志莉:</p><p class="ql-block">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p><p class="ql-block"> 从这节课中,我确实是感受到了《诗经》的无穷魅力。本节课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针对性非常强。课堂从头到尾,特别重视《诗经》的诵读,在这个不同形式的诵读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那时的人,那时的情。</p><p class="ql-block"> 第二点,教学环节,紧奏科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堂的容量虽然很大,但是,节奏特别适宜。在这个新课标上,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那么本节课,主要围绕《诗经》三首,展开遇见《诗经》,诵读《诗经》,欣赏《诗经》,三个维度的学习活动,以登山式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创造更多的训练,创造更多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也感谢红梅在咱们语文教研组的发展当中积极示范、引领,带着大家一起前进。</p> <p class="ql-block">张婉乔:教学方法得当,教师引领和示范很好,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p><p class="ql-block"> 红梅不止在这堂课上起到了这个老师的示范的作用,我觉得对于我们整个的这个语文教研组来说,我觉得我们都是站在红梅的后面,红梅的高度就比我们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节课,我主要就是看的是这个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得非常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比如说“活动一”就直接大屏幕给出了学生学习的这样的一个方法和路径,然后他们小组讨论,再想出关键性的词语,在彩色纸上把它写出来,粘到这。就这一个过程,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方向。包括他后面的所有环节,始终在做这个点拨和示范。</p><p class="ql-block"> 当学生发言之后,老师会给出一个方向,一个高度,然后,老师站到一个高度,才能起到示范作用,才能把学生引领到这样的一个高度。而这个高度,学生跳一跳,他就能够到。就可以充分地看出整个课堂上学生对这个诗的兴趣,对学习的兴趣,这是非常的浓的。因为我坐的位置是在这个后侧,然后我就看到前面的小男孩一直在读书,一直在读。前面可能都没叫过一次了,然后后面,就是没有叫到,就不停的在举手,我自己都在替这个孩子着急,我就觉得哎呀,这个孩子就是迫切的就是希望进到课堂里面去,随着这个课程,随着老师的问题去思考,去发现,就是他一直很主动,这块我特别感动。</p> <p class="ql-block">肖际宇:①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思维清晰,五个活动探究了人物形象美,情感含蓄美,景物意境美,重章叠韵美,主题角度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合理、科学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②作业形式丰富多样,突出多样性和实践性③设计科学,由浅入深,三个维度登山式学习。</p><p class="ql-block">朱思宇:教师声音充满热情,能有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教学环节设计生动有趣,诗情画意,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频繁,学生课堂参与度高,课件精美,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子衿》部分活动设计较少。</p><p class="ql-block">张 颖:突出教研主题,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内容体现了资源的整合,做得非常好!学生活动充分,作业分层合理新颖!教师主导能力超强!语言目标,思维目标,价值目标!</p><p class="ql-block">李茹凤: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了语言抽象思维的训练。</p> <p class="ql-block">我的回复:</p><p class="ql-block">1.《子衿》是“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在进行课堂整合教学时三首诗不宜平均用力,而应各有侧重。授课教师最重要的智慧就体现在:既要找到三首诗的共同之处,又要把握住它们各自的价值,从而有取舍地引领学生更好地学习、比较和体会。</p><p class="ql-block">2.在引导学生品析景物的意境美时,那一页的幻灯片的背景就是《蒹葭》一诗的画面;“重章叠韵的作用”那一张幻灯片用的也是《关雎》的图片。两张图片足够。(《子衿》是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呈现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品析语言文字驱遣学生的想像,如果加入太多图片我认为弊大于利,且课前播放的三首诗的吟诵已经体现音、画、诗的完美结合了。</p><p class="ql-block">3.至于名家的朗诵和课前播放的三首诗的吟诵比起来,美感逊色很多(备课时这些我都考虑且对比过),况且整堂课倾听名家的吟诵+学生的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深读、细读、比读、美读、悟读、推荐阅读等,课堂容量已十分丰富,再添别的就画蛇添足了。</p><p class="ql-block"> 但我很喜欢朱思宇老师的听课记录单,每一项都用心填写,都体现了一个年轻教师对教学的思考。教研就应该有倾心的交流、有思想的碰撞,有教学上的领悟,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共同的进步和成长,我们的课堂才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受学生欢迎。</p><p class="ql-block"> 我给朱老师评课时也是这样做的。</p> <p class="ql-block">赵爱红: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整节课充满美感:吟唱、幻灯制作美,教师本人美,教师语言美。</p><p class="ql-block"> 我的感受,第一点,这节课,老师创造地运用了各种朗读手段,不管是吟唱,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还是齐读等等,这个反复的反复朗读 、体味的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就发生了对诗歌的理解,而老师的引导、指导非常到位,那么在老师的指导当中,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也提高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点,就是这个美点寻踪和教学引导的实践,她设的教学目标,在这节课当中都完美地得到了落实:形象美、含蓄美、意境美、音韵美、主题美,重点非常突出。而且,我觉得这个整节课的教学氛围也充满了美感。不管是吟唱,还是教师本人,我觉得组长站在前面讲课,就像是我们《诗经》当中走出的一个形象美、文静、美好、端庄、优雅的女子,还有教师的这个语言也非常丰富。</p><p class="ql-block"> 在这节课当中,给我一种特别富有诗意的感觉,具有古典文学的典雅优美的特点,好多句子我都是应该能背下来的,特别好,给人一种美感,这是教师呈现给我的感受。所以整个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不管是教与学的对话,还有就是教师在这节课当中呈现的语言,一直回荡在耳畔。整节课的氛围,我觉得都非常完美的呈现,实现了我们的这个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传承一一都得到了落实。</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觉得整节课来说,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我觉得给我们听课老师,也是以美的感受。</p><p class="ql-block">王 震:陈老师读准、读通、读出感情与韵味,这样层层深入地朗读,为理解奠定了基础。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把学生带入《诗经》,引领学生喜爱《诗经》,而且对学生立德树人教育做得很到位。</p> <p class="ql-block">伊 娜:美点寻踪,体会诗歌的形象美,含蓄美,意境美,音韵美,主题美,是极具美感的一节课,很自然流畅地培养了学生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p><p class="ql-block"> 课堂开始的时候,红梅通过这个音乐的设定创造了一种情境。我们没有开课之前,已经在座位上直接让你体会体会到了这个吟唱的音乐。导学案的设计这个基础知识部分整合的就已经很准确了。在谈到这个环境描写的作用和重章叠韵的结构以及比兴的知识点的时候,还特别的自然,而且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这两个语文知识,各自的效果,感受性非常强。</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两个知识点上,引导学生体会,在体会之后再做智能的提升,提升之后,老师就引导学生自己示范,然后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个体的这个语言经验,那在这样的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也就完成了培养学生自己的语言运用、文字运用的这样的一个学习目标。</p><p class="ql-block"> 另外,就是我个人感觉一些小细节,因为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的这个思想引导非常自然。她提到的那个“《诗经》里的女子不是那种你负责赚钱养家,我只负责貌美如花的女孩,而是勤劳能干,自尊自爱的女孩”问题,对学生的爱情观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对孩子们将来的婚恋观能起到潜移默化地影响。</p><p class="ql-block">张 锐:</p><p class="ql-block">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陈老师的课, 一言以蔽之,曰“意正切”。这节课立足于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发展,还有构建语文的学习任务群,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几个目标展开了教学活动。</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好的诗歌教学不是知识讲解式的,也不是试题解答式的,而是欣赏式的。</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的这节课就真的是让学生沉浸在《诗经》的这个世界里面,充分地欣赏《诗经》的这种美。然后,这节课也不仅是一节好的课堂,而且是一个美的课堂,充满诗意,充满丰富的各种勾连。我觉得这样的一种古典的呈现,就不仅让学生意犹未尽,也让我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张书记评课:</p><p class="ql-block"> 《诗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尽管历经千年沧桑,它依然温润动人。陈老师选的这三首诗歌,感情真挚动人,仿佛带人进入遥远的田园牧歌时代,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关雎》《蒹葭》《子衿》三首诗有共同的美点,但每一首又都各有特色,它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美为支点,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形象美、含蓄美、意境美、音韵美、主题美五个方面展开教学实践,进行《诗经》三首诗的群文阅读的有益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 用心为每个孩子找到打通语文之路的钥匙,才是语文之本真。</p><p class="ql-block"> 1.紧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设定教学目标。“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如下: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从而实现了语文主题学习课堂的一课一得目标。</p><p class="ql-block"> 2.以读促品、以读促悟,让读诗声飘荡在课堂上,不同形式的创意朗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艺术美感。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通过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一是依据原文本创造性地设计诵读脚本。二是重视诵读的层次性、阶梯性和形式的丰富性。三是巧妙把诵读和其他教学法相融。四是至始至终关注诵读的向心力----语文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3.整个教学环节水乳交融,错落有致,充分展现了《诗经》的古典美。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的思想随着老师在群诗阅读中恣意徜徉,感受着诗歌的美好,体会岁月静好,体会诗意人生。在这场诗经宴席上,老师告诉我们“要用诗意的眼,诗意的心,来抒发诗意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4.有生命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陈老师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演说,而是师生共同呈现的精彩。课堂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一步步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真正体现了扎实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5.个性化的作业布置。涉及听说读写方方面面,既有知识的延伸拓展,又有跨学科的交流。从课标和课改的精神的角度去讲,现在特别的倡导学科融合,跨界的整合,但是其他学科怎么跟语文学科结合起来,不要让它变成一个牵强附会的东西,或者是一个拼盘,而是自然的融入,这个对于老师的素养,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陈老师的个性化作业的布置,算是一种新范式探索。我感觉,这种作业,在融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一场奇妙的“旅行”,拓展了学习的内容,丰富了学生学习体验,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诵《诗经》;2.唱《诗经》;3.画《诗经》;4.写《诗经》。</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陈老师的课堂,一言以蔽之,意正切。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独行快,众行远。”本次教研活动,为广大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和教研方面,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赋予了新能量,以研促教,以教推研,构建“教”与“研”良性的互动模式,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徜徉在语文教育的百花园,行走在漫漫的教研路上,相信我们定会一如既往地勇担这份沉甸甸的使命,“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三中语文人将乘着诗意的春风,一成向前,一路成长。</p> <p class="ql-block">穆校长点评:</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的《诗经》整合课追求扎实的积累,内容非常的充实,这个课的设计非常的巧妙,学生非常的活跃。她的课既展示了语文教研组“用新课标引领课堂教学,做有思想、勇实践的三中语文人”的教研活动主题,同时她对一直以来坚持的“大单元”“整本书阅读”、“读写结合”教学这些工作做了一个完美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在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展示了创设最佳的情境和范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具体而微,按部就班,路径清晰的,可复制、可执行的这样一个思考与实践。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学生播下了读书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区教研员田艳丽点评:</p><p class="ql-block"> (前两句没记下来)我看我的记录也能够呈现给我这种美好的回忆,所以刚才穆校长说到,这种渗透其实是每时每刻都在渗透的,不光渗透给学生,其实也渗透给我们每位老师、我们听课者,这是我第一个感受。单独细说,教师表情,语言,着装,风貌,包括课件的制作,板书的设计,都给人一种特别美好,特别愿意去走进这堂课,而且还回味无穷的这种感觉。</p><p class="ql-block"> 今年,龙腾也加入了咱们的教研活动当中,到三中为止走到了四个学校,还剩一个南中。那么每次来三中的语文教研,我都能学到很多。在这个语文教研组当中都充满活力。陈老师的《<诗经>三首》诗词整合契合我们今天的教研,也适合我们近一段儿时间的教研:从新课标入手,然后去敢于尝试。这种尝试其实是一种思想的体现。因为有思想,所以我们才能大胆的去尝试,才能勇敢的去落实,所以这是一点。</p><p class="ql-block"> 第二点,我们三中,除了我们这些兄弟姐妹们,另外张书记、穆校长的这种高度的支持,也给予一个整合,一个集体的力量。这堂课是整合的,其实这个集体也是整合的。刚才穆校也说到了其他学科的整合,其实我们语文最主要的可以跟任何一个学科整合,不管是从内容上来说,还是从对学生德育教育来说,还是从孩子人生的这种长远发展来说,我们是任重道远的。 </p><p class="ql-block"> 走到三中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说是在全区层面,是第一个能够让我们明显看到这种新课标的整合和实践的。此外,教师的点评,都能够体现出我们三中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那一点始终是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我觉得这次我们来到三中听了陈老师这节课,另外听了老师们的教研,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去做了尝试的,那么这种尝试就会有收获,而且这种收获是非常明显的,我觉得我们已经走在了这个新课标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这个路上。而且这个方向我感觉是对的,是没有偏颇的,这是这是一点。</p><p class="ql-block"> 第四点就是针对这堂课,我们可以给它定位在语文学习任务群当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确定了一个主题的情况下,然后去进行了多任务的呈现,比方说文本的呈现这里边儿,课堂上重点是三篇,然后在课文结尾的时候出现了《诗经》当中的另外四篇,我想前期的吟唱,《子衿》的引入,后边其他《诗经》篇目的引入,都对孩子,不管是遇见《诗经》,朗读《诗经》,还是欣赏《诗经》,它都是一个大的冲击,那这种冲击必定带给我,带给绝大多数孩子,他会有一个对《诗经》的这种尝试的去课外阅读的探索:我从中会学到什么?我会再在欣赏哪些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所以这种冲击是很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沈督学点评</p><p class="ql-block"> 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受益匪浅,这种受益来源于陈老师这节课,让我感觉到这是美的声音;然后来自于咱们这个老师们,尤其是咱们这个张书记和穆校长的点评,可以说是既让人感觉到这种专业性,而且又让人感到有思想,让我对这个中学的语文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最大的感觉就是这个教研主题的选择是有思想。</p><p class="ql-block"> 我从咱们这个陈老师,从咱们三中语文组,有了一个更深的感受,陈老师的这节课基于语文学科的目标,基于这个语文核心素养的这个任务群,对于这个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构建很有思想。</p><p class="ql-block"> 然后在这个大家评课之前,设立了七个教研的观察的角度,然后每一个角度选择上,我觉得就是这种思想的表现。可以让大家更有针对性的去看这节课,这种角度的设计之后,会让你观课的老师观课时更有针对性。</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及三中语文教研组非常优秀,希望咱们这个语文组不仅仅发挥咱们三中在语文学科这个角度的这种引领,在咱学校各个层面也应该发挥这种引领作用。因为我在这堂课上不仅仅感受的是语言、语文的美,而且我看到了什么?第一个关键点是学生。我看到了,在语文这么大的教学容量的情况之下,咱们这个陈老师通过这个课堂和学生合作,通过这种读中感悟,能够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这个非常非常难得,我觉得在三中这一块儿,应该让其他教研组也应该去探索思考这个,所以我觉得你们这个作用应该发挥的更大一些。</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个就是作业这一方面,我关注的是“双减”,所以这个作业的设计也非常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教学反思:</p> <p class="ql-block">部分学生个性化作业展示</p> <p class="ql-block">诵《诗经》</p> <p class="ql-block">《蒹葭》</p><p class="ql-block">朗诵:王伟博</p> <p class="ql-block">《子衿》</p><p class="ql-block">朗诵:韩雨辰</p> <p class="ql-block">《鹿鸣》</p><p class="ql-block">朗诵:陈奕铭</p> <p class="ql-block">《式微》</p><p class="ql-block">朗诵:张添量</p> <p class="ql-block">《无衣》</p><p class="ql-block">朗诵:张添量</p> <p class="ql-block">《黍离》</p><p class="ql-block">朗诵:于莉新</p> <p class="ql-block">唱《诗经》</p> <p class="ql-block">《在水一方》弹唱:张鑫玉</p> <p class="ql-block">画《诗经》</p> <p class="ql-block">作者:佰思涵</p> <p class="ql-block">作者:李姿萱</p> <p class="ql-block">作者:张鑫玉</p> <p class="ql-block">写《诗经》</p> <p class="ql-block">送给学生的书签、字帖</p> <p class="ql-block">为师无所有,聊赠一书签。</p> <p class="ql-block">2018届学生任可珈毕业前送我的一本书</p> <p class="ql-block">有用之知识,是让你活着;</p><p class="ql-block">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