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深入课堂,立足常态教学,是教务处常规工作之一。听课是一名教师的必修课,更是我的必修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学至今,我已推门听课20节,其中毕业班教师的课11节,非毕业班教师的课9节。语文数学历史学科各1节,物理化学学科各2节,政治英语地理学科各3节,生物学科4节。是时候该细细回味,慢慢咀嚼每一节课的闪光之处。“推门听课”是共学共研的教学现场,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最经济、最可靠、最有效和最持久的方法和途径。整个春天,我步履匆匆,走去听课的现场,“寻春路上东风好,一点花红也入诗”,简单朴素的常态课,总潜藏着学习的深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最欣赏的是孙浩老师的复习课《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万钰雪老师的练习讲评课,毛晶璇老师《宪法专题》复习课。有一种情不自禁,有一种怦然心动,让我全程投入,自然而然地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愉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老师的课,巧妙地将重难点内容和易错点渗透到教学活动当中,与学生一道重温旧知重构知识框架。有足够的课堂训练时间,对于学生出现的明显错误,孙老师手上犹如有一根无形的线,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解题,如闲庭信步般说着说着就明白了。知识难度大,但学生全程高度注意力集中,冲过一浪又一浪的头脑风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老师的课,先是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练习卷,教会学生怎样对待错题,“这道题的关键词是什么…”、“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我做错的原因是…”、“现在我弄懂了吗”。她不着急着讲评,给时间学生自己分析,等待学生自己琢磨弄懂。接着,万老师有选择性地讲评习题,讲1道本题,思2道变形题,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难度步步深入,追问,追思,生新疑,思维层层进阶。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这样难度的题目我也会了,油然而生的成功感让其学习的动力更足。我这个物理菜鸟也听得入了迷,跟着老师的节奏,披荆斩棘般解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老师的课,由选择题训练、中考链接、易错易混、热点连线等环节组成。中考开卷科目,对学生记录笔记的习惯培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的能力。毛老师会问学生,“你的答案是什么,你解释一下理由。”、“你的理解不够准确,你可以找一位同学帮帮忙”,对于学生做的材料分析题,答案展示,师生共同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有思维力的知识才注入了灵魂,才能让知识乖乖到碗里来,遇到新题也能持思维的剑,破题向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复习课堂,常常会一不小心就讲多了,生怕学生不会这个那个的。其实,老师准备的再多再好,讲得再详细也是老师的,只有真正变成学生头脑里的才是教学。我们准备了知识框架、复习提纲,准备了解题方法,学习方法,仍然是不够的。有人这样说,仅仅给孩子以“鱼”或者“渔”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们一个有风有浪、宽广辽阔的“渔场”,让孩子们亲自下水去捕鱼。只有当孩子们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并努力去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时,他们才能真正得以提升。我非常赞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复习课里,“鱼”与“渔”,每一位教师手上都不缺少的,或许真正的差别就是“渔场”了。听课后我常常思考,课堂训练应当可以看做“渔场”的。复习课的效率,有不同的层次,教师“一言堂”最为低效;讲练结合的课堂效率高些;精讲精练再提升一个层次;若精练环节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而学生都基本能达成,这样的效率是我佩服的,我努力在追求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精”在于例题、练习题选择和设计,需要统筹考虑“四例”“四维”。四例指的是范例(例题的典型性)、同例(与范例相同类型题)、变例(变式训练题)、仿例(学生自出题);四维是指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特殊思维(与生活经验有关、有隐藏条件的题)、综合思维(多个知识点综合运用)。课堂上,对于精准练习的把控,有许多可以借鉴的方法,都潜藏在复习课堂里。建议教师常常听课,春日,不妨课堂里寻芳,看看无边光景,老师们的课堂,处处皆风景,时时有精彩。常听课,常加以学习和运用,跨越记录与研究的距离,让听着与教者的思维碰撞,激活我们的改变课堂的创新能力,成为教学能力的生长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生活最好的状态,是心无旁骛地追求梦想,始终愈挫愈勇。我们不断地学习和调整,不断地改变和耐心地坚持,相信,学生会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也会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