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堪为经典,本期育新大讲堂由王丽宏教师带来历代名下的家风家训——曾国藩的故事。</p> 宣讲教师:王丽宏 <p class="ql-block">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p> 以廉律己 <p class="ql-block"> 清朝有一个得到了普遍认同的官场潜规则,那就是送礼拉关系、结成同党,以此形成一个利益集团,曾国藩年轻时就发现了其中的危害,坚决拒绝收礼。同治年八月,他的幕僚去看他,看到曾国藩每天吃的菜很清淡,问他为什么不吃鸡鸭、火腿,曾国藩回答说:“无之,往时人人送皆不受,今成风气,久不见人馈送矣。即绍酒以每斤零沽。”也就是说,过去有人给曾国藩送火腿等食物,都被他拒绝了,渐渐的曾国藩不收礼成了风气,以至于都没什么人送了,就是想喝点黄酒,也要到街上现打。</p> 以勤治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曰身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用他的所言所行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曰眼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曰手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好习惯就是反省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好习惯就是读书习惯。</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养成很好的习惯,不仅成就了曾国藩自己,也影响了曾家后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四曰口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口勤”就是他与人的相处之道。</p><p class="ql-block"> “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国藩口勤不仅仅是对同僚和上级,对下属也会耐心地训导,曾国藩秉持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不仅让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铭传、胡林翼等名臣,实现了清末短暂的中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五曰心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勤”其实就是坚定的意志品质。</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p> 以公处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事事三思而后行</b></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为人处世事事谨慎,时时谨慎,这也是他的一大人生特色。尤其在清朝后期,多次受到慈禧太后的猜忌,稍有不慎,就性命难保。因此在当时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曾国藩也学会了“慎独”,即在言论上“慎独”,在行为上“慎独”。</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常常说“长存冰渊湍湍之心”</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说:为人处世,必需常常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时处处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这样才不会酿成大错,招致灾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刚柔相济的处世之道</b></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深知此理,在刚柔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刚柔论”,在他看来,“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p><p class="ql-block"> 一般人只知道“刚”过了头才需要柔顺,把柔看成了一种补救的措施。但是曾国藩不这样认为:“柔顺,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有一点残缺尚且不用管它,不要求全、求满、求圆,这就是抱残守缺。有的人一味地追求大获全胜,殊不知一旦功德圆满,那么灾祸也就不远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以退为进,审时度势</b></p><p class="ql-block"> 但凡做大事的人,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逆境,如若放弃则必然是失败之途;如若继续前进,又无路可走。那么这该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走出了一条智慧之路,那就是“以退为进,审时度势。”</p><p class="ql-block"> 面对朝廷冰冷的态度以及左右为难的种种选择,他认为对不可抗拒的朝廷只能顺从,否则一味地较劲对于自己是一无所益。因此只有在权势者的轻视、冷落中面向未来再图崛起,重建新功。</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就提到过曾国藩。《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与习近平同在梁家河插队的雷平生说:“他曾几次与我说过他很喜欢曾国藩的一段话:‘愈是军情棘手,众议纷纭,愈要心明力定,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p> <p class="ql-block">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p><p class="ql-block"> 曾氏家族,向来治国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读书、学问、勤劳、简朴、自主、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家书》作为我国古代经典文化作品,在对家庭教育的融合下,主要集中在完善品德、修身养性、健全人格等方面。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体系来说,通过积极吸收和借鉴曾国藩的内在思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继而引导人们努力学习并全面发展,为家庭教育的推进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 好家风,道德的"涵养池"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做人做事的底线。道德表达的是灵魂之美,体现的是理想、正直、良知和责任,其内涵是宽容、和善、真诚、大度。好家风往往把崇尚家庭伦理道德,塑造人格精神的高尚,作为第一准则,因此为后人铺就一条走向成功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学习了曾国藩家风家训一角,在他的故事里想必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让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建美好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