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0年前的宁波余姚市河姆渡村的村民在兴修水利时,首次发现了河姆渡遗址,改写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史。</p><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天空晴朗,太阳显得懒洋洋的,照射在身上舒畅。几何图形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似乎在告诉我7000年前的历史真相。</p> <p class="ql-block"> 一、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一路参观走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考古史料和遗址向我缓缓展开……7000年前的河姆渡依山傍水,暖热湿润的地理气侯条件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他们生息、劳作在这片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他们居住在用木柱和地板等搭建的干栏式房屋里,平时舟楫穿梭,练泥制陶,纺线织布,穿针缝衣,过着饭稻羹鱼的定居生活。</p><p class="ql-block"> 月明星稀的夜晚,篝火在微风中摇曳。先民们围在一起,男人头插羽毛,腰系兽皮;女人耳戴玉玦、胸串饰。随着悠扬的鼓乐声起,他们尽情踏歌起舞,分享丰收的喜悦,演绎男欢女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科教书中,在现有的所有出土文物的证据都表明,特别是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发现的比较早,都认为中华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是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文化,所以我们习惯上把黄河叫作母亲河。然而,河姆渡的出世,诞生于7000年前的稻作遗存、陶品以及榫卯结构房屋都是世界之最。</p><p class="ql-block"> 根据河姆渡博物馆考古史料,几乎所有的遗址和出土文物证据都证明,中华文化同样诞生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二、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在河姆渡遗址众多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原来人们认为人工培育水稻的技术起源于古印度,因为印度发现了四千年前人工种植水稻的遗迹。</p><p class="ql-block"> 在河姆渡考古发掘中,催芽、育苗、插秧和抽穗扬花,在六千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人工种植水稻。这改变了之前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说法。</p><p class="ql-block"> 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考察过河姆渡遗址,他在博物馆的题字“河姆古渡稻作之源”摆在醒目的位置。他认为“河姆渡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许多考古学家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 三、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我和参观河姆渡遗址的人们一样,都会站在河姆渡遗址标记性的石头拱门前拍照留念。石栱门横梁上的图案则取材于出土的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象牙蝶形器。</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长16.6厘米、残宽6.3厘米,纹饰主题是一对利喙长尾、昂首振翅的巨鸟,拱护着一轮熊熊的太阳博击升腾。图物布局严谨、雕刻技术娴熟、形象逼真传神、寓意耐人寻味,是原始艺术精品。它反映了河姆渡人的审美观念和最高艺术成就。该器物现存于浙江省博物馆,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金属工具尚未出现的条件下,是用什么工具在象牙上雕刻,我们不得而知。也很难去破解河姆渡先民当时到底赋予这组纹饰什么样的文化内涵。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些纹饰,感受到祖先们自信、光明和向上的激情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 四、我国古建筑技术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河姆渡先民的居址都坐落在依山傍水的低丘缓坡,他们用大小木柱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利用榫卯技术搭建干栏式房屋。整幢房屋木构件横竖咬合,接口部严丝合缝,板与板之间用企口技术链接,接口不见通缝,完全用榫卯结构、互相咬合。专家们赞叹不已,普遍认为它是我国古建筑技术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古建筑技术,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历史传统。如北京天坛公园的祈年坛完全使用榫卯结合,互相咬合,没有发现一根铁钉。像故宫的角楼,绚丽多姿,巧夺天工。温州泰顺县的廊桥都是以木栱结构为主、也以榫卯结构搭建,没有一根铁钉。</p> <p class="ql-block"> 五、河姆渡人!你们到底去哪里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沉睡了7000年的聚落遗址和几乎所有的出土证据都证明,位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然而这个灿烂的史前文明为什么会消失的无影无踪?</p><p class="ql-block"> 对此,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都对河姆渡及周边环境进行了调査研究。他们发现在姚江几乎所有的拐弯处,都有大洪水冲刷的痕迹。后来在大隐溪与姚江的结合处,专家们发现了一片俗称“活化石”的溪滩岩。这些溪滩岩被洪水冲刷的扁平、光滑和无棱无角,终于找到了答案。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洪水,淹没了阿姆渡人的屋舍农田与美丽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我佇立在河姆渡遗址的废墟边,《圣经》里关于诺亚方舟的故事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耶和华看到地上人们充满败坏、强暴和不法的邪恶行径,于是计划用洪水消灭恶人。 同时,他认为诺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年代是指完全人),于是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带上妻子、儿子以及牲畜与鸟类等动物(包括雌性和雄性)。</p><p class="ql-block"> 当方舟建造完成时,大洪水也开始了。“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敝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洪水淹没了最高的山,陆地上的生物全部死亡,只有诺亚一家人与方舟里的生命得以存话。</p><p class="ql-block"> 让河姆渡人消失的大洪水与《圣经》中记载的故事有关联吗?我深深地陷入沉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