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中旬返回北京之后,整理当年以及过去这两年的出游记录,颇多感慨,除了路上的酸甜苦辣之外,就是这疫情更让人唏嘘不尽,这也是为什么将这个系列游记定名为“疫情时代自驾路”的原因之一吧。<div><br>去年这趟西藏之行以及仓惶撤离,是一段相当难忘的经历,当然,这是当自己能坐在家中回忆这段新鲜的、却着实令我心有余悸的往事的时候,才有难忘这种感受;每每想起这段经历,很多时候是令我难以平静的,甚至有些对自己的小确幸感到一丝负罪感,尤其是间或看到零星的关于西藏封控形势的更新报道,以及那些依然滞留在当地,或依然在路上的人们所经历的曲曲折折。</div><div><br></div><div>上面这段文字,是写在我撤离后三个多月的时候,当时依旧看不到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的报道,心中的感觉又多了若干分不安。</div><div><br>好在,从我在当时互联网上遇到的分享看,大家的精神状态还算OK,很多人也都比较释然,虽饱受艰辛,但还能秉持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这让我也感到不少慰藉和知音感,毕竟我们是明知有疫情、明知可能有各种意想不到而依旧要出发的一群人。不过,无论当事者是多么超然和豁达,似乎都无法在逻辑上成为限制这些人流动的理由。如果他们当中有人被传染,且具有传染性,采取隔离限制措施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那就很难解释得通了。</div><div><br>被封控并非不可接受,但需要给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我遭遇到这种情形,我需要这样一个理由给家人和自己一个交代,否则,我老婆会以为我偷偷摸摸去欧洲旅行了呢。。。</div><div><br>去年双十一的时候,传来优化的二十条措施,当时深受鼓舞,尤其是有专门一条涉及滞留人员的疏解议题,希望困在路上的游友们早日归家;困在家里的游友们早日出发。希望各地防疫措施越来越规范。</div> <b>不变与应变</b> 我们还是聊旅行吧,这些年还是有些心得的,希望跟大伙儿分享。<div><br>不少人曾问过我一个同样的问题:为啥子非要出去这么跑。。。</div><div><br>疫情汹汹期间曾经有个说法儿,叫作非必要不。。。,比如非必要不出京等。那段时间的网络上经常看到,每每有人在旅行路上遭遇些意外或困难,也总有声音讲,政府都不让你们乱跑,乱跑出问题,活该云云。。。</div><div><br>虽然“非必要不。。。”的说法儿有不鼓励的味道,但国家从来没有禁止过旅行,旅行也并不违法。其实,只要清楚旅行的变数和可能涉及的诸多限制措施,做好准备承担各种可能的、在很多人看来“活该”的后果,应该是无可厚非的。</div><div><br>换个角度看,旅行于很多人而言,是难得的休息和放松时间,同睡眠的地位和作用是差不多的,因此,并非可以一杆子横扫那么简单。大家都知晓疫情的厉害和防疫的重要性,咱们把个人防护做到位,尽可能降低感染或造成传播的风险;各种限制措施其实也并非一定会同旅行相矛盾,只有不论青红皂白、一刀切的措施可能才会。我总是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对未来还是充满了期待和希望的。</div><div><br>还是有人会问,出门旅行可以理解,但非要跑那么远吗?为什么非要到高原呵?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就像人们的不同喜好与口味一样,有人喜好甜,也有人喜好辣;所以就有人喜欢小桥流水人家,也就有人喜欢天苍苍野茫茫,我自己碰巧是那个喜欢天苍苍野茫茫的。</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2年7月,在称多县沿通天河去往结古镇的路上,一个独行的喇嘛。非常喜欢的感觉</h5> 既然选择在路上,也就相应地做好应对各种意外和不测的准备,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遇到情况,沉着冷静,做好选择;自己选择的路,就不后悔,但并非一条道走到黑,随机应变还是非常必要的;路线可以调整,但心态还是要一如既往的积极。<div><br>应对突发情势,通常都是有若干不同的对策可选,不同的选择自然后果不同。我在上一篇中,提到过自西藏撤离,我是马不停蹄地赶路,另外几个朋友略微松弛了一下,又去了边坝一个景点,便被困在察雅县几天。我当时也面临着到了加查县,是否到拉姆拉错打卡之后再撤的选择。到现在,我仍然十分庆幸当时的毅然决然,否则,我可能也会被困在什么地方了。</div><div><br>轻重缓急是个很重要的判断,但什么优先什么重要,人与人又是有不同的看法的。所以,还是那句话,疫情时代,既然出门上路,就要接受路上的各种情势,怨天尤人,于事无补。我们不听别人的闲话,我们也没有必要时不时谋求他人的同情和安慰,需要的话,同自己的家人和知心朋友唠叨唠叨就行了。人,总是需要活在自己能感觉到正能量的氛围里面才会得到安宁。</div><div><br>说到底,还是如何对待疫情和防疫措施的问题。我的建议,政府方面,当有必要上防控措施时,就做到公开透明,说多少就是多少,不要朝令夕改不要层层加码;这就可以增强可预见性,大家按这个政策规划行程即可,因为所有的规划,无论是做生意,还是过日子,都需要一定的可预见性。个人方面,做一个安天顺命的人,一个自律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包括对自己也有对他人。</div><div><br>比如,假定当时政府规定所有自驾出藏人员,比照海外归国人员政策,在出藏省界隔离若干天的措施,遵照执行就是。只要事先规定清楚,昭告天下,我相信大家肯定会相应地料理好自己的事务,安排好自己的行程和计划,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猝不及防和是是非非。</div><div><br>有点儿追求,不付出点代价也是不行的。</div> <b>耳目一新的放逐</b> 从小就喜欢古诗词中的边塞诗,也说不清为什么,就是喜欢。<div><br></div><div>以王维那首“使至塞上”为甚:<br>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br>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br>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r>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br><br></div><div>无数次倾倒于诗人无与伦比的白描写意能力,将荒野之空旷浩渺与人之孤寂伤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年轻的时候,读着这样的文字,是血脉喷张的生理反应,心理上,除了赞叹就是仰慕。直到若干年后,真正驱车踏上高原,沉浸式地置身在高原荒野之中,然后惊奇地发现,须臾之间这些文字未经任何搜索流程就会在脑海中自然浮现的时候,真正体会到的,除了一开始的激动之外,更多的却是平静和身心放松。<br><br></div><div>比如在这个时刻:</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2022年7月底,自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去往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的路上,刚刚驶出达日县城,345国道途经黄河边的路段,一处方便停车的高地</h5> 在这个时刻、在这样的大自然当中,虽然没有壶口段的万钧雷霆,但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大河安详、自由地奔流,“单车欲问边......”油然而升;不过心情嘛,有激动、兴奋、还有就是像这段流淌了千百年的大河一样平静,没有一丝一毫的波澜。<div><br>再比如这个瞬间:</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同一天同一条路,刚刚经过一个无名垭口的时候,停车回望来时的路</h5> 虽然没有大漠孤烟直,但有高原独路长。初升的太阳,尚未热情似火,你说那是月亮可能也会有人相信。当时的气温在零度上下,没什么风,空气中还弥漫着时隐时现的高原格桑的芬芳,以及鸟儿和土拨鼠的鸣叫。除此之外,万籁俱寂。<div><br>拍照之前,我特意关掉发动机,彼时彼刻,简直太吵了,吵得不可接受。</div><div><br>大漠和边塞,是古人避之不及的地方,边塞诗人描绘了山河寥廓,也传达着断肠惆怅。这种哀愁的心绪,实际上在千年之间没怎么变化。至今,边疆依然是艰苦和寂寞生活的代名词。</div><div><br>不过,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愿意走出钢筋水泥的丛林,一路向西。这些主动向西的人,没有多少古人的断肠惆怅,更多的是向往和憧憬。向往和憧憬什么?说我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哈,就是这一片孤寂的高原荒野中的安详和静谧。</div><div><br>现代人的世界实在是太嘈杂了,永远是纷纷扰扰,而这里的一切,自得其乐各得其所。但这里也远非净土/静土,因为要不了多久,远方还是会传来发动机的嘶吼,即便如此,这样的片刻亦或是瞬间的安宁,还是能在不经意间捕捉到的,而在遥远的现代都市里,这样的场景恐怕只能出现在摄影棚中。也许,这就是面对同一片荒野,千年之间,人们的感受可能也有所不同的逻辑吧。</div><div><br>前些天看到一则某沙漠穿越活动的广告,挺喜欢其中的一句广告语,“......是被人遗忘的一片净土,这里没有人群,没有信号,没有道路,却有着广阔的荒漠和世间最纯净的风景;在这里,一沙一湖,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是平等而自由的”,西行远方,要的就是这种感觉。</div><div><br>当然,高原能给与的不仅仅是安宁,同样有令肾上腺激昂的惊险刺激,不过,沉浸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庄严肃穆之中物我两忘,才是高原对我最大的吸引力。这里能让人有机会体验到比较接近于世界混沌初开时的气氛,体验到尚未被人类智慧干预和改造过的天地间的样子。当且仅当在如此的高原荒野,才能找到这样的片刻,毕竟相对于其他场所,这里还是相当难以接近的,也是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前往的。</div><div><br>正是为了这一份寻寻觅觅,虽疫情汹汹,吾往矣!</div><div><br>一往无前,不仅仅为了经历那份独特的体验,更多的是为了收获和积累回忆,这是留给此生最大的财富。喜欢投资的人,无论市场多么风高浪急,无论暂时看来是多么损失惨重,都停不下他们与波动搏击的努力和冲动。陶醉于远行的逻辑和道理其实是一样的,人生在世,骨子里都有追求的欲望和本能,只是大家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不太一样而已。对于陶醉于旅行的人而言,远方有着无法抵御的吸引力。</div><div><br>时常也臆想,当年的王维,如果有一台能深入高原腹地的车辆,会给我们留下何等壮丽的诗篇。没有王维的诗情、意境和词锋,好在我有手机,但又不会放飞机,所以我能给自己留下的,就只有看图说话了,但即便如此,一样是乐此不疲。我想大家从本系列的前两部分,应该有些体会吧。</div> <b>孤寂与自由</b> 有朋友会问,人世间嘈杂之余,追求一下安宁和静谧,可以理解,但孤独和寂寞呢?你们难道就真的耐得住?<div><br>不可否认,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交的需要,被他人认可和接受的需要,是始终存在的。不过,并非不可克服。我个人的经历还算有些相关性和代表性,乐于分享给大伙儿参考。</div><div><br>我个人现在有相对充足的时间旅行,是因为提前退出了职场。年轻的时候在香港打拼了些年,有了些许积蓄,又恰当其时歪打正着地买了一台国产越野车,一下子生活掀开了新的一页。</div><div><br>那台越野车,是打开一扇门的钥匙。通过那台车,进入了一个新的圈子,越野自驾圈儿。就这么简单。进去之后,发现自己的前半生简直是在浪费,于是决定用后半生尽力弥补。</div><div><br>虽然我曾经混迹的是一个小小的职场圈子,但人间冷暖和功利感也体会的很透彻。举个例子讲,离开职场后,微信朋友圈一下子冷清了许多。那个时候你才意识到,原来人家给你点赞并非真的出于赞许。</div><div><br>毫无疑问,这个过程,是个不太愉快的一个过程,落差感是难免的,现在回想起来,感觉恐怕是比远行时的孤独、寂寞还需要克服的一个调整过程。而这个过程,可能是每个人早早晚晚都要经历的,这里也算给大伙儿提个醒儿。但是,摆脱这种落差与苦恼还是相当快的,一来是因为你慢慢过渡到另外的朋友圈儿去了,二来,你发现你不再在乎很多以前曾经在乎或者有些顾忌的人的感受了,你在朋友圈儿的分享和发言,可以愈发肆无忌惮了。当人脱离了名利场上的得失感,无拘无束的快乐宛若新生。</div><div><br>必须承认,这个过程来得早,没啥坏处。实际上有助于锻炼适应孤单和寂寞的能力。有观众的喝彩当然热闹,但没有喝彩的人生才是真实的,是绝大多数人这一生最实在的经历。只不过是对自己心态的调整而已。早调整,早获益,因为为了他人喝彩而改变自己的好恶,也是一件非常浪费时间的事情。</div><div><br>所以,回答这一节开始的问题,关于孤独和寂寞,时而会有,但也就是片刻之间,因为远行荒野并非是生活的常态,到荒野中去,真的就为了体验那份独自行走的感觉,精彩和激动之余,恐怕都没有什么时间体会孤独和寂寞。更何况,现代社会的网络覆盖,已经无处不在。看似荒野,山回路转,轻轻松松就是一个基站。走出城市之后才会惊喜的发现,你与所谓的现代都市生活,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距离感。</div><div><br>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放到现代社会,似乎更合适。</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年8月4日,自野牛沟到天峻县的路上。大山脚下那孤零零的所在,何尝不是清静自由之地</h5> 此外,不到荒野之地,恐怕难以理解放飞自我这个说法儿是什么意思。想想看,如果在上图这样一个地方,在那个小房子中住上几天,你真的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你敢为,可以为所欲为,当然非法行动要除外,其实这个不言自明。 <b>最后一点感想</b> 我经常被人问起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总是一个人跑?在很多人看来,让我的整个旅行过程显得更加“凄惨”的,就是单人单车,人们通常用的词儿比如“形单影只”,“孤苦伶仃”,总之,一个字,惨!<div><br>荒郊野岭,当车出了故障,动弹不得的时候,单枪匹马,显得就尤其惨!比如在快到丁青的那一次。</div><div><br>我一个人远行,其中有家庭的原因,家里的领导需要陪伴老人,同我一起出行涉及如何安顿老人的诸多事宜;且一般情况下,我出来一趟,一个半月起步,把老人独自留在家里这么长时间很不现实。</div><div><br>其实吧,所谓“惨”,只是显得而已,有些人可能会顾影自怜,愈发悲苦,自我感动自我同情得不得了;实际上没那么“不堪”。在类似于“落难”的情势下,一个人的确显得无助,甚至绝望,但“落难”多数是偶发事件,并非常态。过去四年,年年跑青藏,也就是这两年这种偶发渐多,毕竟是非常时期嘛。时势会放大人的某种情绪,所以这种情况下也不必过于认真。</div><div><br>单人单车有很多优势。最重要的,是决策迅速,自己不会同自己吵架。旅途,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不同人生偏好、不同处世态度的人,对同一个风景、同一个情况,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因此,能一起长途旅行的人,非相当的默契,彼此价值观认同程度极高不可。即便夫妻一起出行,吵得天昏地暗的不在少数。为了社会和谐,单人单车是非常有效率的方式。<br>对行程的百分百控制意味着高度的自由,享受自由的感觉是超爽的一件事。同时,一个人的情况下,行为会趋于谨慎,更加不会轻易涉险,从安全角度,也是有利的。人类的这种心理倾向,心理学家们早有定论。</div><div><br>比如,2022年7月30日上午,从玉树去往杂多的路上,偶然发现一台当地牧民的车从一条小路上出来,带着探险和探索的好奇,随即我就拐了进去,然后在里面发现一个小小的垭口,好好享受了一片只属于我自己的天地。</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个小垭口,路旁有一座山峰,这是我爬上去之后,拍摄的垭口和远处村庄的照片;左侧,还能依稀看到我的座驾的细小身影</h5> 这种即兴的下道,进入一个毫无准备、完全未知的路线和环境,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可以随随便便、轻轻松松地做出决策。<div><br>在这里逗留了一个半小时左右,好生享受。只有这样的偏僻所在,才有可能沉浸式的享受那里的大自然。云雾翻腾的天际和时隐时现的高山是大幕,一望无边的苍翠是舞台,翱翔的鹰,呦鸣的雀鸟,嗡嗡翻飞的蜂虫,都是演员。观众,只有我一个。那感觉,是相当的好。</div><div><br>在路上,不止一次碰到浩浩荡荡的车队,和呼朋唤友的人群。我也许没有他们在烟尘滚滚中向当地人和其他游客宣示“我来了”的存在感,但我的优势是自由自在,启停灵活。</div><div><br>比如每每遇到这样的风景,我是一定要停下来,好好享受一番的,风景也需要品的,同喝茶一样。</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2年8月1日清晨,杂多县城城郊的一个垭口</h5> 这是去长江南源的早上,在这里路遇一个4台车的车队,但在路过这个垭口的时候,他们就呼啸而去了。。。这是我不太能理解的,这样的色彩和场景,与一位名家的画作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即便在生活打拼的城市,碰到如此的地方,都要驻足感受一下吧,为何如此匆匆呢?<div><br></div><div>不过也可以理解,并非所有人都欣赏荒野之苍茫,无论色彩多么绚丽,没有咖啡、啤酒和舒适的床与卫生间,对很多人而言,可能一切其他都没有什么意义。<br></div> <b>结语</b> 人生苦短,且只有一次机会。我们不是圣人,也不是佛祖,难以做到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普度众生之中,对于我这么一个俗世的普通人而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体验这个世界,是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div><br>在本篇即将收尾的时候,读到了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经典短篇作品,《中国太阳》,其中关于宇宙探索与经济得失的问题上,大刘借水娃之口,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人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从不向与己无关的尘世之外扫一眼;有的人则用尽全部生命,只为看一眼人类从未见过的事物......”小说中的水娃选择踏上十几光年的不归路。</div><div><br>感觉甚是。自古而今,人们习惯了在舒适的环境中不断重复着舒适和更舒适的追求,而忘记了我们的血液中有探索的基因。</div><div><br>好了,我的乱七八糟的故事和无病呻吟的感慨分享得七七八八了,期待着下一次出行。</div> <div><br></div><div>“疫情时代自驾路”,全篇终。<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