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前的事也是历史了,而且是和现在落差很大的历史。所以更要说说,绝不是废话。下面就说说从前居住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从前,怀仁地方很多村子都建有村堡,就是用土夯筑起来的高厚的墙体。有的甚至还用砖包了外边,如西安堡、王皓疃。主要是为了战乱频仍的年代里防备外兵或贼冦入侵。</p> <p class="ql-block"> 按照封建体制的规定,平民的房屋只能用板瓦。筒瓦是皇族才可用。否则就是僭越罪。可不知为何,怀仁的瓦屋用的都是筒瓦,而且还有皇家才有的猫头滴水。</p> <p class="ql-block"> 而且在正脊和垂脊终端还有这样的吻兽。</p> <p class="ql-block"> .这种瓦花墙是怀仁城中院墙的特有装饰,从前的街巷中比比皆是,有的还夹杂着砖雕,多是历史人物故事。</p> <p class="ql-block"> 也有在院墙上端用砖砌成的″花垒墙″。</p> <p class="ql-block"> 也有这一类的吉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 蓋房子都是“大立架",即先把墙柱和房梁装好才砌墙。这种结构的房子比较结实。即便墙倒了房子也不会塌。</p> <p class="ql-block"> 大多数墙体是粘土做成的“土垍”砌成的,因为造价低,而且很多人是自已制作,城里人的住房也都是土垍墙,大都在墙体外边包上一层砖。</p> <p class="ql-block"> .一般民房都是“木面子"。即前面除了窗台,都是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 有钱人家会在门窗上雕一些装饰图案。</p> <p class="ql-block"> 城里四合院大多是这种街门。俗称“小街门"。</p> <p class="ql-block"> 这是富裕家庭的摆设:板箱、大櫃,平柜、穿衣镜。</p> <p class="ql-block"> 农村人的房和院墙大多是土墙,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县委韩书记也只租住在我隔壁的四合院里,父母亲成天在灰坡上捡破烂。</p> <p class="ql-block"> 农村里大多是土顶子房,这种房因雨水的冲刷,最少每二年上一次泥。为了保暖,顶上的泥有七八寸厚。</p> <p class="ql-block"> 山区的百姓很多人住在自已在土崖下掏出的窑洞里。这种窑洞竟也冬暖夏凉。</p> <p class="ql-block"> 高档一些的房.在卧室都画有围墙画。俗称油围墙。农村人经济条件不好,围墙多有用红土加上点骨胶水刷成的。</p> <p class="ql-block"> 大多数人家炕上都铺高梁杆皮或苇子杆皮编成的蓆子,高梁杆蓆子不结实,每到过年时换一块。有的人家换不起,乱蓆片子满炕跑。更有土炕无席的人家。图为用蓆溜子补蓆的人。</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上面睡觉,身上会留下席子印。常听到母亲告械孩子的两句话:″看跳烂席子的","操心插上刺的!"</p> <p class="ql-block"> 当时有专职的卖水人,七十多年前每担水二分钱。担水人大都不识字,每担一担,就用铅笔在门窗的某亇地方做一个记号。每逢节日雇主要给他们一些节礼,如端午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四月八的麻叶等。</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城里的商人从来不担水,也不知为什么。雇不起人担水的人家,小孩子就要去井上抬水,冬天井口冻满了冰,很滑。孩子们怕掉进井里,只能站在远处往上拉盛了水的水斗。</p> <p class="ql-block"> 有些很好看的民居墙体和街门都是明清时留下的,后来这种传统风格的建筑没有得到人们的保护,如这幅照片中的墙与门,它的状况,引发了我们一些思考。</p> <p class="ql-block"> 再看了这亇大门,它肯定是从前有钱人的院子,可上世纪八十年代,却是这个样子,让我们心里很有感触。 </p> <p class="ql-block"> 旧时在巷子中多有用来避邪的石刻:“泰山石敢当"。</p> <p class="ql-block"> 过去的公共厕所称“官茅厕(sⅰ)"在每亇巷子中都有,是为了積肥,有地的人家自已用,没地的人可以卖钱。民国时城里有一“大粪公司",据说四大桶稀粪最贵时可卖两块银元。</p> <p class="ql-block"> 钉锅是一种专门手艺,他们走街串巷边走边吆喝。就是把破成两半个的锅用铆钉连起来。过去有多亇剧种有“补锅"这个剧目。</p> <p class="ql-block"> 风匣是家家户户用的东西,也有专门从事修理风匣这个行当的人,风匣或叫风箱,是冂做饭时给灶火鼓风的家具,中间的“活塞″用鸡毛梱扎,以求密封。</p> <p class="ql-block"> 每当做饭时,院中各家的风匣声响成一片。这风匣声就像一个生活的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 这种火灶叫“观音灶″</p> <p class="ql-block"> 有钱人为了家暖,在地上做灶和炕洞。</p> <p class="ql-block"> 肩挑人背在六十多年前还存在。</p> <p class="ql-block"> 农村人缺钱,就会用一种叫“刮地穷"的家具去野外搂荒柴烧。</p> <p class="ql-block"> 暖和天气,女人们会在街门口做针线,相互交流。</p> <p class="ql-block"> 农村人家里冬天大都没有火炉一类的取暖设备,因而多有人白天去“日阳弯"晒暖暖,闲聊。</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则是聚集在一起,去互相挤撞,叫“挤暖暖"。也是一种冬天的游戏。</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城里没有盖房的人家。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有人在城墙的土牛上挖洞居住。当时的住房情况和现在不可同日而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