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对黄河和黄土地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河东之地。怀着对文明之根的探寻之心,趁补休年假之机去了晋南,历时12天。</p><p class="ql-block"> 古籍中说“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运城)”,都在晋南。夏都长期被认定在晋南豫北交界处。西周晋国统治核心长期在今曲沃—侯马一带……大河之东,表里山河,最初中国,何以晋南?</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间,我五次去了黄河边,聆听她歌唱。</p><p class="ql-block"> 吉县壶口瀑布正值桃花汛。漫山遍野的山桃花在黄土地上灼灼其华。与陕西一侧看不同,需得走过长长的石桥(水面宽广)。远看毫无气势,走近则肃然震撼。不尽天水滚滚来,千里黄河一壶收,那种浊浪排空、咆哮翻滚、奔流不息,让人顿生对母亲河生命源泉的亲切和不竭力量的敬意。携带长途奔袭的余烈,怀抱拥吻黄土的激荡,汇聚力量迸发的交响,大河滚滚,一往无前,民族精神品格的塑造由这里发源……</p><p class="ql-block"> 禹门口,龙门渡,黄河水。同样的地点,三天之内三次穿行河津和韩城。一边是巍巍龙门,一边是英雄吕梁。我在悬崖峭壁的晋陕大峡谷间,拜开凿龙门的大禹,看飞跃龙门的鲤鱼,登北魏孝文帝囤兵栈道梯子崖,驾游艇横中流扬素波到峡谷最窄30多米处的石门(一如秋风辞中的汉武帝)。河风寒冽,心却是滚烫。那从峡谷中跌跌撞撞奔流直下的黄河,多像人百转千回不屈不挠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汾水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水是山西的母亲河,哺育滋养了三晋大地。辗转临汾的陶寺遗址、侯马遗址、晋国博物馆、洪洞大槐树,我一路追随汾河,谒稷王(谷神),祭后土(土地娘娘),尝盐湖(水),拜关帝(忠义精神),戏台转换间,无比虔诚地来到万荣“一泓清水入黄河”处。如同看着一个孩子欣欣然投入母亲怀抱, 跃跃乎汇入浩浩长河万川归海。黄河在此水域宽广,无比温柔安静。脽上土,黄河水,河东盐,最早的华夏文明就在这里孕育滋生了。</p><p class="ql-block"> 继续南下,登上鹳雀楼。怀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美好意向,极目远眺。云雾迷蒙中,黄河水在良田、滩涂中静静地蜿蜒流淌,若隐若现 。海在心中的远方,对面是陕西大荔。因黄河改道变化不定,留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民谚。作为曾经繁忙的黄河渡口,蒲津渡遗址早已远离黄河。只有出土的唐代开元铁牛(浮桥地锚),骄傲诉说着当日的盛世荣光。</p><p class="ql-block"> 最后追到风陵渡。黄河在这里快向东拐弯了,是晋陕豫交界地,黄渭洛交汇处,曾是黄河上最古老最大的交通要津。比起风后的葬生地,更多人感叹着“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的深情。我在渡口伫立,一直看着长河落日,水面流金,天高水阔,云烟苍茫。曾经熙攘,如今安在?天地悠悠,水自东流。是不是还会记得 ,一个人,一个渡口,一种永恒。</p><p class="ql-block"> 从河走到山(吕梁山、中条山),又从山走向河, 脚下是绵延不尽的黄土。贫瘠乎?肥沃乎?当地人说,好着呢。在这片土地上,我第一次看到小麦,娇艳盛开的桃花、大规模种植的苹果、间种的中药材。煤厂多、烟囱多,旅游服务较成熟地区落后……匆匆行走间,晋南之厚重、河东之辽阔,我已能领略一二 ,深感“此日境中虽蕞尔,当时天下莫能强”。感恩所遇晋人之诚挚淳朴,让晋善晋美的文明之根种在我心里。耳边又响起黄河的激荡,风里唱着黄河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