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鑫先生和连环画

子易居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贺友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紀念顧炳鑫百年誕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连环画画坛上有两位是被同行公认的领头人:南顾北刘。南顾者就是炳鑫先生。炳鑫先生是先搞版画、漫画,尔后进入连环画,并担任连环画的领导工作,之后改行画国画,直到他转入教育界,从事国画教学,但仍然没有脱离连环画,因为他是上海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的主任。可以这么说,他的一生是付给了连环画事业的。</span></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顾炳鑫参加解放上海庆功大会,为杨根思等战斗英雄画肖像,相片資料</p> <p class="ql-block">1960年,顾炳鑫參加第三届全國文代會,在北京天安門的華標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与炳鑫先生,先是学他的画,后受他的领导,在这过程中,逐渐成为挚友。所以,这种关系是师、是属、是友。这个关系,前后维持五十年。</span></p> <p class="ql-block">顧炳鑫與賀友直合影,賀友直畫的連環畫創作室顧炳鑫在組織審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炳鑫先生的连环画,严谨、规范。严谨是他的性格、风格,规范是他的方法、技法。</span></p> <p class="ql-block">1951年,擔任「連環畫研究班」輔導老師</p> <p class="ql-block">1951年,連環畫研究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初画连环画时,不明白有哪些要求,也无处请教,依样画葫芦,就是学别人画的连环画。学东西,无论你明白或不明白,其实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循序渐进,由实践、认识、再实践,进入到更高一层的认识。学东西,也必然地拣性相近的、有感到缺的去学。我学习炳鑫先生的作品,就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顧炳鑫參加上海美協組織的活動合影</p> <p class="ql-block">1956年,顧炳鑫参加「中华全国青年第三次代表大会」留影</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上海華東美術出版社的相片資料</p> <p class="ql-block">1941年,顧炳鑫創作的《媽——我們的晚飯呢?》版畫</p> <p class="ql-block">1956年,顧炳鑫創作《大地上》套色版畫,榮獲全國青年美術展三等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其实,炳鑫先生与我有着相似的经历,不过,他比我先一步跨进绘画圈子,从事木刻版画创作。但是对于连环画同様是陌生的,他也是买了几本解放区出版的连环画,跟着画,学到“窍槛”后才走出门道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1956年,為魯迅小說《藥》創作套色版畫插圖</p> <p class="ql-block">1958年,為魯迅小說《阿Q正傳》創作套色版畫插圖</p> <p class="ql-block">1960年,顧炳鑫參加全國第三屆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3年,為魯迅紀念館創作《藥》套色版畫插圖(最后一幅木刻版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要成为个中高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多实践,二、常思考。炳鑫先生是多产画家,是快手。他的作品,真的是一本一个样,出一本,就显示一个新的台阶。这一现象,套句老话,就是层出不穷。这不穷的变化,不是毫无内涵的翻花样,而是有所发现的创新,是不断实践的结果。</span></p> <p class="ql-block">1949~1959年,顧炳鑫創作五十多本連環畫</p> <p class="ql-block">1956年,顧炳鑫擔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創作室付主任</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連環畫創作室組織美術專業培訓,顧炳鑫和創作人員一起寫生人物肖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炳鑫先生善于思考和总结,尤其是能从实践中提出属于根本性质的问题。他的这种思考,不只是从自己画的当中发现问题,更是从当时新连环画创作中总结出存在的缺点。如认为新连环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还不丰富,艺术上、技巧上还很幼稚,作品的风格还很单调等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创作规律和艺术标准。他当时就能看到这些问题,并用之于实践之中,所以之后才有条件成为这个领域里的大家。</span></p> <p class="ql-block">1950年,顧炳鑫參加連聯書店「設計委員會」組織的「土改宣傳」考察寫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炳鑫先生一共画了多少本连环画,据他自己说的,长长短短百余本,这百余本的作品是他创作的线路,是他创作思想态度的印迹。他对创作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这严谨,一是他的艺术风格,一是他的艺术良心。我们从事文艺工作,最高的任务是为社会服务,作品的作用是美化生活和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span></p> <p class="ql-block">1954年,顧炳鑫創作鋼筆畫《藍壁毯》連環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连环画是通俗的美术读物,内容又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担负的任务是教育广大读者群众。为此,一个艺术家首先要求自己是个有责任感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表达的:“我的态度是,连环画作者要拿出好作品来。”他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他的态度,并且呼吁所有的连环画家都应该这样去做。他的全部作品,就是他的艺术良心的印证。</span></p> <p class="ql-block">1952年,華東美術出版社和新美術出版社合併為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集體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炳鑫先生的严谨,表现在领导工作方面就是认真负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他担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副主任职务,分管现实题材的任务分配和人员的工作安排。分配任务是知人善用,工作安排是发挥所长。</span></p> <p class="ql-block">顧炳鑫與賀友直成為連環畫創作室的同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他了解我比较熟悉农村生活,表现人物比较用心,要画好一个作品有几分把握,就把《山乡巨变》交给我创作,并承担起直接指导的责任。一次二次,他推我下生活;一次二次,他否定我已算完成或尚未完成的作品;最后是他首肯定稿,是他告知我决定出版32开线装本。</span></p> <p class="ql-block">1959年,顧炳鑫安排賀友直創作《山鄉巨變》並提出「要超越原有的創作水平」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然,出版这本连环画,有社领导的决策及原则指导,但与我直接接触的就是炳鑫先生。那时,在接受创作任务后按制度规定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阅读脚本原著后要写出对主题、人物的分析,订出体验生活的地点、时间,这些都必须听取室主任的意见及获得批准。</span></p> <p class="ql-block">1960年,在顧炳鑫的指導下,賀友直對《山鄉巨變》第一冊做了「四易其稿」的艱苦創作,最終獲得了全國第一屆連環畫繪畫藝術一等獎的輝煌成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下生活回到社里后,着手人物造型及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具体设想,与室主任共同商讨并接受指导。这样做,或许会被看作是干预创作,而事实则是对于出版物的质量保证,提高这一通俗的美术读物的思想艺术水平,相互交流对于提高创作人员的素质修养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的。</span></p> <p class="ql-block">賀友直自編自繪的《自說自畫》連環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连环画不同于纯欣赏性的绘画,它是必须强调社会效益的,是必须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在这一方面,炳鑫先生的工作做得很出色。我们出版社最兴旺时,连创室有创作干部一百零八人,除画古典题材的,很大的比例是画现实题材及画外国故事的,这一部分人员的工作安排及创作指导,主要是由炳鑫先生负责。</span></p> <p class="ql-block">1963年,全國第一屆連環畫評獎獲獎連環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全国连环画评奖,第一、二届获奖的现实题材中,我们出版社占相当的比例,这虽不能算是他个人之功,但应肯定有他的一番心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渡江侦察记》就在获奖作品中。</span></p> <p class="ql-block">1954年,顧炳鑫創作鉛筆畫《渡江偵查記》連環畫(俄文版封面)</p> <p class="ql-block">《渡江偵查記》第134頁,身負重傷的侦察战士周長喜,駕駛卡車衝向懸崖英雄犧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说炳鑫先生画的连环画规范,有两重意思:一是连环画,二是技法可作范本。</span></p> <p class="ql-block">1958年,顧炳鑫撰寫《怎樣畫連環畫》指導了全國連環畫爱好者學習創作半個世紀</p> <p class="ql-block">1963年,創作中國彩墨畫《英雄小八路》連環畫</p> <p class="ql-block">1964年,顧炳鑫組織合作創作白描《紅岩》連環畫,荣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1970年,顧炳鑫在「五七幹校」組織合作創作白描《列寧在十月》連環畫</p> <p class="ql-block">1971年,顧炳鑫在「五七幹校」組織合作創作白描《列寧在一九一八》連環畫</p> <p class="ql-block">1973年,顧炳鑫在上海郊縣組織合作創作白描《虹南作戰史》連環畫(第一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内容有故事,故事变成画,故事画印成书,这就是连环画了,何必特意指出“是连环画”呢?1949年上海解放后,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万象更新,一切出现了新变化。连环画作为大众文艺的一种,它要适应变革了的社会需要,适应人民群众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需要,从内容到形式必须发展,但它必须又是具有传统特点的。只顾到前者,有可能削弱这门文艺的特性;只顾到后者,有可能缺乏时代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五十至八十年代,顾炳鑫创作的各种绘画形式的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炳鑫先生的连环画从一起步,就能做到既说明故事,样式又不同于老的;所画的人物既刻画其身份,又表现出情节,这就区别于老连环画对人物和情节的表现概念化和程序化的缺点。</span></p> <p class="ql-block">1957年,顾炳鑫创作黑白画《竞赛没有结束》连环画(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记得他画过一本以一位车工为主人公的连环画,因为我在小铁工厂里做过工,懂得一点车床知识,了解一些车工的生活,看到他画的人物是像一个车工,手势动作很符合操作要领,就是说画得相当内行。</span></p> <p class="ql-block">《竞赛没有结束》连环画(之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是一个才学画画,初初接触新连环画的人,见了从心里说一句:“佩服!”他的画,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不读文字也能看明白画里的意思,这是画连环画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连环画与其他绘画门类的最大区别。所以,这一特性就成了画连环画者必须遵循的规范。</span></p> <p class="ql-block">《竞赛没有结束》连环画(之三)</p> <p class="ql-block">《渡江侦察记》弟75页,军民鱼水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但是炳鑫先生画的连环画虽易懂却内含深意,虽通俗却质显高雅,《渡江侦察记》里军民鱼水之情,解放军战士的机智勇猛,敌方人员的色厉内荏,环境气氛的真实自然,画面的内容表现,既达到文字所描述的意境,又丰富文笔未说到的细节。这个作品,既是讲故事的通俗读物,又达到给人美感的艺术精品的水平。作品一出版,立即产生很大的影响,把连环画创作引导到了一个新的高度。</span></p> <p class="ql-block">《渡江侦察记》弟158页,吴老贵举枪射击,掩护小马游过江去送情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个文艺作品,站在排头,成为一个新的标尺,引起一群人的追赶,就会把这个领域的创作带上一级新的台阶。《渡江侦察记》在当时就起到过这种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1958年,顾炳鑫创作黑白画《小辫子哥和我》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小辫子哥和我》连环画(之一)</p> <p class="ql-block">《小辫子哥和我》连环画(之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炳鑫先生的作品,很注重内容的基调掌握。如《向阳院的故事》是表现新社会城镇儿童的生活,《小辫子哥和我》是表现旧社会农村儿童的生活;一个作品使人感到明亮流畅,正气昂扬,另一个作品使人感到凝重压抑,低沉怆凉;一个描法细致秀润,另一个用笔简括厚实——两个作品放到一起,区别出两种不同的感觉。情节是内容,感觉也是内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也是画连环画必须遵循的规范。</span></p> <p class="ql-block">1976年,顾炳鑫创作白描《向阳院的故事》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向阳院的故事》连环画(之一)</p> <p class="ql-block">《向阳院的故事》连环画(之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和炳鑫先生同一个科室工作,常见他作画。他作画有一种本领,下笔肯定,极少修改。这一方面在于胸有成竹,另一方面在于技术熟练。我最佩服他的是画人。他画人无论头、手、躯干、腿、脚,还是口、眼、耳、鼻,大到形体动态,小到局部细节,不止是画得准,可以说笔笔到位。</span></p> <p class="ql-block">1949年至1986年,顾炳鑫创作的连环画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1991年,顾炳鑫与贺友直一起参加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颁奖活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认为,若从他的作品中选出一些所画的人物,印成书,必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和艺术性的人物画谱。我初学连环画时,就是把他的作品作为参考的模板的。</span></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顾炳鑫与贺友直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0年,顾炳鑫与贺友直等参加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新校舍落成典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故人远去,作此思念,不禁唏嘘,潸然泪下。</span></p><p class="ql-block"> 2002年2月14日</p> <p class="ql-block">贺友直像片</p> <p class="ql-block">贺友直纪念顾炳鑫题词</p> <p class="ql-block">本文发表于《顾炳鑫画集》(大八开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记】2014年,我采访一位连环画画家的时候,画家和我说:“你父亲把《山乡巨变》给了贺友直画,成就了贺友直!如果你父亲把《山乡巨变》給我画,哪你父亲成就的就是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以为,人和事都是有因缘际会的,我父亲为什么要把《山乡巨变》交给贺友直来画,我父亲是有整体考虑的,父亲设定了他长期研究的传统白描的绘画艺术风格表现出来的《山乡巨变》,并对贺友直提出「要超越自己原有的创作水准!」的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贺友直接受了《山乡巨变》的创作任务,经过了三次下乡劳动(第一次在上海郊区),「四易其稿」!才从黑白画的风格最终转变成了传统白描风格!这种突然开窍的巨变!是需要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才能达到我父亲原就设定的传统白描的艺术风格!其他人能有这样吃苦耐劳的精神!反复推翻自己的毅力!不断蜕变自己的勇气!和通过「四易其稿」顿悟自性的磨难历练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