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葬礼习俗

观自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族人去世,以入土为安,葬礼因而古来已久。虽说是新社会了,但葬礼习俗根植在陕北人的生活里。这不是迷信,是祭奠亡魂,彰显孝道,凝聚亲情人心的传统礼仪文化,得继续传承下去。陕北葬礼习俗基本相似,按地域却各有不同,比如甘泉以北是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定下葬日子、摆宴席,富县以南都是在人去世后第三天必须下葬,三周年时才大摆宴席。陕北葬礼流程和讲究虽已简化,但仍然繁琐复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记述的主要延川周边县域现在的葬礼习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逃脱不了。家里有上了年岁的老人,儿女们会尽早准备“棺木老衣”,一些有能力的,还会“箍堂子”。早些准备这些东西不是等不及老人去死,有说法:儿女有孝心,老人得安心,安心可以增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寿衣一般由女儿出资并亲自缝制,基本有两种:一种沿用清代古装,丝绸面料,看起来古怪瘆人,如今逐渐淘汰了;一种就是现代装。寿衣不能用双数,都是单数,一般是五件、七件、九件。从里到外,棉的、单的,帽子、鞋袜一应俱全,活人穿啥就有啥,活人不穿的他也有。被褥也是寿衣的一个组成部分,讲究的是“铺金盖银”,其实就是黄绸的褥子,红绸的被子,都并不多厚。枕头、脚枕也是必须有的,都是红蓝绿的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棺材是最讲究的,必须由儿子出资备料,找当地最好的木工“套”。木材首选柏木,次选杜梨木,也有用柳木的。材质不同,耐腐蚀程度不同,价格自然有别,这就考验子女们的光景能力了,有些特别有钱的人家还用楠木料,有些更穷的人家就只能用一块木板,连棺材都备不起。棺材有“四股头”的(俗称四片瓦)、“八股头”的、“十二股头”的、“十六股头”的,说的是棺材盖、两侧的面和底座共由几块板材组成,当然四块的最好也最贵,只是现在基本没有那么粗大的树了。另外,棺材板厚些、手工雕花、底座加厚的更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棺木做好后,有些子女们会举行贺材仪式,起码子女、孙子辈的都要聚齐。首先,老人要穿戴干净,在自己的棺材里躺一下,这叫“压材”(有些会放一件衣服替代,意思意思),一试身体与棺材的合适程度,二看老人和儿女的心里满意程度,之后要将棺材珍重安放在合适干燥的地方。从棺材进院开始直到将来埋人下葬,棺材不能落地,说是落地对老人后人都不利,影响寿命,其实是怕棺木接受地面湿气变质。最后就是摆宴席,喝酒吃肉了,请客层面范围,操办程度都是要体现后人财力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堂子”是经济能力更好的人家讲究的事,这也由儿子们出资,雇专业人“箍”。也有些老人自己花钱“箍”。“箍堂子”前先得看风水、选坟地,阴阳先生就重要了(后述)。堂子分明堂子、暗堂子两种,就是用砖石在地下箍两个并排紧挨的小窑洞,将来父母去世后各占一个,男左女右,这叫“分葬”,便于一个老人先“走”,另一个老人后“走”时不刨开先前的“葬”,打扰先入土老人的安宁,讲究上说的是不能“破风水”。也有“并葬”的情况,就是一个老人去世的早,先安葬在其他地方,后来“箍堂子”时就箍一个窑洞,后一个老人去世时,将其刨回来安葬在一起,这也叫“完葬”。明堂子和暗堂子的区别是,暗堂子地面上的坟头是用土堆起来的,明堂子地面上则是一个楼子一样的建筑,有石材讲究、有刻花艺术、有碑刻记载等等,总之就是体现富丽堂皇。现在国家禁止“箍明堂子”了,不管禁止不禁止,有能力的人家该干啥还是干啥,一般人家,还都是土窑土坟头简单地安葬过世老人。有些阴阳先生说,最好的安葬就是土窑土坟头,死人的气息容易散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灵魂超脱,容易得到再生,这估计是安慰穷人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代进步,社会分工细化,一些讲究慢慢地淡了,比如棺木老衣有专门做殡葬用品生意的店,要啥有啥,你想到的、想不到的人家都准备的妥妥的,掏钱买即可,不用去亲自或雇人去做了,因此儿女们也都不再跟原来一样过早地准备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年人传下来的说法,人是不能死在“门外”的,否则灵魂回不到老家,回不到老家就不算家里人了,接受不到晚辈的祭拜,永远是个飘浮的“饿死鬼”,这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大多数正常死亡的人在将死前会要求子女领着自己回到老家,最好是在自己生活过的老宅里“咽气”。再者,陕北人不“水葬”更不“天葬”,甚至不习惯火化,认为火化像“挫骨扬灰”,是对恶人的惩罚,是对好人的大不敬,所以即是在大老远的地方治病,人不行了,也会想办法拉回老家。这是传统理念,可这是一份本真的善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女们要在老人“咽气”的时候为老人“守气”,有个说法是能为老人“守气”的儿女才是“真儿女”,其实是强调在老人最后的时刻儿女们要都在跟前,尽力抢救照顾,听取老人遗言和后事安排,让老人安然,不留遗憾,说的是孝道。“守气”的儿女要给老人洗头、洗脸、理发,用酒精兑水为老人净身,俗话叫“洗身子”。随后要给老人穿寿衣,刚去世的人还有余热,胳膊腿是软的,好穿。不过穿寿衣也有技巧,事先将寿衣套好,一齐穿上,比从里到外一件件穿容易的多。还有说法是在人刚“咽气”的时候穿上的衣服会“真穿走”,等尸体僵硬了穿上的就等于没穿衣服,老人会在另外的世界受冷。穿好衣服后要把一个“口含钱”(铜麻钱、银币之类的)放入逝者的嘴里,这叫“金口玉言”;再给逝者手里攥上贵重的东西,比如元宝、玉什么的,一般人家就是纸币了,这叫“富贵在手”。这些都是一种好的祝愿,也可以解释成孝子给老人在阴间路上的“买路钱”吧,希望老人一路走好,不受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时候,逝者心脏可能停止跳动了,没了呼吸,但大脑意识在一二十分钟之内还有,这时候儿女们说的哭的老人会听到,有些逝者还会掉眼泪。有些人死后还会“通串”,也就是灵魂附体到另外一个体弱的活人身上,活人的声音、神态、举止都会和逝者一样,说一些逝者活着时候不能或未尽的话。有些人去世了还有些更稀奇古怪的现象,就不多说了。这些情况经常有,物质不灭,灵魂常在,科学会逐渐揭开其中奥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戴整齐,逝者就该“落地”,不能在炕上、床上停留了。停放尸体要在窑洞靠门的位置,面要朝外朝前,埋葬过程也要这样,不能反方向,否则会认为是老人无脸见人或者用绳子套在老人脖子上拉拽,大不合适。有些直接放在地上,有些会在地上铺一块木板,也可以支起来,木板上铺上“秆草”(谷子秸秆),再铺上麻纸,将逝者抬放在上面,再用麻纸从头到脚覆盖。铺秆草也叫铺“隐身草”,本是为藏住尸体,让逝者的灵魂看不到自己的尸体,实际上和铺褥子一样,隔湿气还能舒适一些。谷子是北方人食物的基础起源,用谷子秸秆铺垫,应该还有归于本源的意思。以前农村老鼠多,经常会把逝者的指头、鼻子什么的咬掉,尸体身下铺上秆草,老鼠来时会发出声音,守灵人就可以起来撵走老鼠。用麻纸而不用其他纸就好理解些,麻纸柔软,有韧性,也包含“披麻戴孝”的意思。再要绑一只红老公鸡压在逝者的脖子下,这叫“倒头鸡”,似乎有“替尸还魂”的意思。这个习俗有些地方有,有些地方没有。还要准备另外一只红老公鸡,将来绑放在棺材上,叫“引路鸡”,意为逝者叫鸣引路到坟地,让逝者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人埋后,引路鸡就放掉了,鸡不识归途,基本不会回家,如果回家了就是大不吉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顿停当,在逝者脚下上香、上酒、上祭品,点上长明灯,所有孝子孝女磕头哭祭。这是第一次祭奠,直到安葬前每天夜里,孝子们都要在灵前磕头祭奠。有一点很要紧,就是任何时候祭奠都要先点香,再上祭品,说法是香的味道可以唤醒逝者,逝者就知道后人来祭奠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紧接着就是“送终”,“养老送终”说的就是这。“送终”是大概念,但具体到这个仪式并不复杂,就是用将适量的米面撒进一碗水里,由长子端着,带领所有孝子孝女哭送到硷畔上或者十字路口,跪下点上香、烧表纸,将碗里的米面水倒下,就算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之前的准备和事务都是儿女们必须亲力亲为的,他人不可介入。处理完这些事,孝子们就要请人帮忙,参与以后的安葬全过程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要剪“岁数纸”。“岁数纸”用麻纸剪,逝者活了多少岁就用多少张麻纸,一张麻纸剪一条,有些会多剪一两条,这是加闰年闰月的意思。含去世的人往下有几辈人,再用几根红色的纸条将岁数纸束起来,用绳子扎了一头,吊挂在硷畔的树上,告知他人家里殁人了,期间外人有事不说,有债不追,有怨不报。剪岁数纸的人得是年纪大的外姓人,孝子们不能剪,年轻人不能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就要请阴阳先生。阴阳先生答应了,就必须要尽快赶到,他会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和去世的日子、时分确定安葬的日子,日子有长有短,大概是根据《易经》推算得来的。确定这一日子是安排其他事务的时间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子确定好,就得赶快选坟地。选坟地就是选风水,跟选住宅雷同,总的要求是“藏风得水”,还有很多具体讲究:面山讲究圆润无凶相,“一连几道峁,一代更比一代好”;背山要大,也是一连几个,而且是环抱型的山最好;面山、背山和左右两侧的山如果形成太师椅状,就是好上加好。“水口”决定后人财运,一定要选好。阴阳先生认为坟前环绕的水,从右到左流叫“第一水口”,从左到右流叫“第二水口”,都是好“水口”,没有“水口”的地方就不能选用为坟地。古人说“富贵出在门里,子弟出在坟里”,可见陕北人对选坟地的重视。如是东西走向的坟地,尾数为双数的年份可葬,南北走向的则隔年可葬,以此循环。老人尚在世的逝者不可葬入老坟,只能用“寄闲”坟临时安葬,待老辈人入了祖坟才可迁入。“招来的”继夫、“小口”(未婚者)不可入老坟等等。选好坟地,阴阳会定好“坐字”、接着“破土”。坐字说的是坟的定向,也就是阴阳八卦的方位,决定坟地的歪好;破土是阴阳先用工具挖几下土,以后就不忌讳哪一天开工“打陵”了。破土后孝子用香、表纸、酒祭奠,阴阳会念叨些不清晰的咒语。以后“土工”就按照阴阳先生破土时挖好的方位向下挖坑打坟、开墓室口,再向里同一方向打墓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坟地选定后,阴阳先生会列出安葬需要的东西,一般要有:棺材前的一个三条腿桌子、墓室内陪葬的洗嗽用品、一个祭食罐、一盏长明灯、一碗五色粮、五色线、七张黄表纸、七张白表纸、七个麻钱、一绺麻丝、墓掩石、供桌等等,阴阳不同,要求也有所不同。阴阳先生用纱布写好“符”,内容简单的是:哀哀父母,为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是《诗经》里的话。长子着号衣、号帽,将“符”缝在后背,腰里扎一根麻绳,束在腰后,这就是“披麻戴孝”。阴阳先生还要写好“七单”,七七四十九天,贴在门后备孝子查看,按时祭奠,从“头七”直到“尽七”。有些阴阳还会安顿哪天可以动哭声,哪天不可动哭声,让孝子和来人遵守。动不动哭声好像要看阴阳先生是否有好情绪,所以“白事”上没人会惹阴阳先生生气。最后孝子准备看坟地、破土的谢礼(一般是一瓶酒一条烟,多则更显大方)给阴阳先生。阴阳先生的事暂告一段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着,孝子们得请总管。事情过得好不好,体面不体面,一看事主的财力,二看事主的为人,三就看总管的面子和本事了。能当总管的人一般德高望重,又懂丧葬事宜,一呼百应。然后由总管安排“相伙”:搭建灵棚、厨师、吹手、采购、土工、收礼、接待、保管、洗碗的、端盘子的、放炮的、送饭的等等。这些事多由男人们承担,总管会根据事主提供的人手,当夜邀请“相伙”们一起吃酒席,宣布每个岗位人员,安排到位后,大家以后几天就得听从总管的统一安排,各司其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人们在这时候要缝号衣“号帽”,多少人戴号就要缝多少个,男女各不同。孙子辈的号帽也不同,得在号帽上另外加个红布块。重孙子辈更不同,要戴红帽子。不过号帽现在都买现成的了,省事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孝子还要根据亲属关系远近,需要晚辈里那些人“戴号”,范围要定好,一般有父母双方的侄儿侄女及媳妇女婿、姑外甥姨外甥及其媳妇女婿、孙子孙女及其媳妇女婿。还需要哪些亲戚必须来参加吊唁,都得当天通知到每家,让亲戚们早做准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一早,一孝子得戴着号帽,穿着号衣挨家挨户给村子里人磕头,这叫“报丧”,城里过事的话,就省去了这个环节。另一子要带着几份烟酒去告知娘家人,几个舅舅就备几份,这叫“请娘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家的其他人要招呼着搭灵棚的,如果厨房不方便还得联系食堂或流动餐车。现在也有专门从事这类行业的人,联系好了,掏钱就行,不用事主太费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要安排一两人要到沟里山里的树上砍三根端正粗长的柳木或槐木枝干,若干细的。砍回来后所有人帮忙除去活皮,粗长的三根做“引魂杆”、“纸火杆”,细的修“扶喪棍”。喪棍一尺五左右,用麻纸剪成细条穗状缠绕,数量要根据戴号的能到场的孝子人数确定,人手一根。“扶喪棍”的作用本来是支撑,怕孝子孝女哭晕,怕身体不适跌倒,再就是插在坟头证实孝子多少,后来能哭晕过去的人没多少了,以后孝子孝女也会更少,这就是那么个意思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般来说,儿子们要宰献一头猪,女儿们要宰献一只羊。这天就要订好,第三天“陈寒”后要送到,献在灵前,随后就要下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陕北过“白事”的饭食一般就以猪肉和羊肉饸络、大烩菜、馍为主,米饭都很少吃。只要食材到位,对于厨师们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烟酒也是一大块消耗,也要根据事主的能力来定档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灵棚搭好后,如果棺材是提早备好的,就要将棺材抬放进去。如果是新近订制的棺材,必须赶当晚送到(棺材送来要放炮),因为第三天逝者必须“入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天凌晨,趁太阳未出“入材”,因为殁了的人是不能晒太阳的,否则就有“暴尸”之嫌。“入材”也就是“入殓”、“陈寒”,先将棺材盖揭开,儿女们各自从棺材里拿走些“刨花”,叫“抱财”。打扫干净棺材,在底部铺上五色线、七枚铜麻钱、一绺麻丝、七张黄表、七张白表、些许柏树叶、纸币等,将寿衣的褥子铺在上面,放好枕头、脚枕,就将逝者从秆草上抬出安放在棺材里,整理好衣物,盖上被子,空的部位用卫生纸填充(为的是固定逝者,下葬后可取掉)。有些讲究的人家还会给逝者化妆。盖上棺材盖,给上面搭一块红色被面。将香、长明灯、酒、烧纸、大馍馍、肉等祭奠的东西移到灵棚前,负责灵棚前祭奠的司礼让所有孝子跪下烧纸后,入材结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管安排人将买好的纸火、花圈花篮一一摆放在灵堂内、灵堂外前后左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这天开始,接下来的几天就是杀猪宰羊做吃食,接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孝子要在硷畔上或大门口磕头迎接每一位来宾,磕头讲究是“替老人赎罪”,这一头磕下去,老人生前再有啥不对也“人死罪消”。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先要烧纸磕头,司礼会给每人一块白手巾,吊唁人可搭在脖子上、头上。烧纸的时候,所有人要“三拜九叩”,以示敬重,不过现在也基本简化成一拜三叩首了。“逝者为大”,即使同辈年龄小的也应磕头。拜叩完逝者,要向司礼一拜还礼,转身向孝子一拜还礼。之后,接待人安排亲朋好友入座,招待茶、烟、酒、几个小菜加饸络烩菜。原来人们认为丧事为悲情,不能喝醉,现在不醉几个反认为主家招待不周。除过亲戚,同学、战友、同事和社会朋友是前来吊唁的主体。延川白事不发请帖,全靠这些关系相互告知,自觉自愿,体现的是子女们平时的人脉品行,或者社会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入材后每天夜里安排守夜人,一般第一夜由儿女们守,最后一夜也由儿女们守,其他时间侄儿外甥朋亲好友均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管会安排“土工”在下葬的前三四天开始打坟。农村办丧事,“土工”基本是村里人,这是互相帮助的事,城里办丧事基本就雇别人了。“土工”早饭在家里吃,出山期间要送两三顿饭到山上,还要送烟酒茶水,夜晚回来饭罢还要摆酒,因为“土工”很辛苦,也很重要,这个讲究不能缺失,直到逝者下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葬的前一天,程序比较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吹手一般会在早饭后最迟午饭前到,得给他们摆上烟酒菜和茶水,大方的人家晚上还会酒菜招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总管会安排吹手们打头,孝子们列队,带着幡子到十字路口,举行迎幡子仪式,幡子迎到灵堂前,孝子们磕头。幡子有三个的五个的,一般有三个就很好了。幡子大概起源于屈原死后的民间祭奠。旧的说法,幡子是召唤死者灵魂的,在幡子的指引下,死者的灵魂会跟随幡子来到安葬的地方,不会找不到归宿。以前还有“迎幛子”一个环节,就是把花圈、礼品都带上,吹手们迎着在路上转一圈回来,有显摆的意思。现在门户都是拿现金记礼,没有礼品了,所以也就没有“迎幛子”一说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葬礼上,娘家人是最重要的。娘家人一般中午前后到,到了村口停下,跟孝子们打个招呼。孝子会带着吹手、炮手,领着所有戴号的孝子,来到路口,分男女按大小跪成两排,吹手迎接娘家人和宰献的猪羊从中间走过,孝子们才起身跟在娘家人后面,一路迎到灵前。孝子再跪,陪娘家人烧纸后起身。路上当然也要放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娘家人宰献的猪和孝子们献的猪一样,在灵棚前放一会儿,去头,在鼻子里插葱,献于灵前,头朝里放着。厨师会将猪肉一半、羊肉全部下锅,猪肉另一半要留着分成若干份退给娘家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娘家人要有单独的住处,烟酒茶水果必不可少,还得专人陪同。饭时,吹手们和孝子们要来到休息的地方迎接娘家人到吃饭的桌子上,孝子要磕头。娘家人开始吃饭,其他人才能动碗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般是晚饭后,也有饭前的,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下娘家”。院子里宽敞的地方摆上桌子,桌子上摆上烟酒菜,吹手、孝子迎接娘家人在上坐好,所有孝子在下跪着,长子跪中间,总管给娘家人倒酒递烟后,让长子向舅舅、上姑舅们汇报:平日里老人的衣食住行、老人去世原因、如何治病、去世后寿衣穿戴、棺木和未亡老人的安顿等情况。毕,总管请娘家人批评发言,如果孝子们孝敬父母做的好,娘家人会夸赞,如果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娘家人会指责,孝子们不得反驳,只能耐心跪听教训。对于一些“活着不孝顺,死后哭黄天”的孝子,娘家人甚至会严厉训斥。结束后,孝子逐个敬酒,娘家人一般不会真喝,就是做个样子。接受敬酒,就代表娘家人满意了,随后娘家人在灵堂前换上号衣,烧纸磕头,也就成为孝子们了。“下娘家”的根本意义还是为后辈和众人推崇孝义,斥恶扬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黑后,炮手在前,总管安排吹手打头,所有孝子再依次列队,拄喪棍,奉祭品,老馍馍上要插上祖宗三代灵牌,一行人去祖坟的方向“请灵”。“请灵”,也叫请祖宗三代,意思是告知祖宗们,逝者来和他们团聚了,以后多关照。随后是“撒路灯”环节。“撒路灯”的意思是为死者指路。路灯原来用玉米芯拌煤油,或老麻油,后来就是电子灯了,不用自制,买就行了。所有孝子还得住喪棍,奉祭品,再来一遍。不同的是,“撒路灯”要在逝者坟墓方向的路上。现在,好些地方这两个仪式都在去往逝者坟地方向的路上一并举行了,不再分的那么清楚。这两个环节都是长子领头,孝子们随后,在路上上香祭拜,回来后所有孝子在灵堂前烧纸磕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有些地方有些人家还会搞“上祭饭”、“彩跪”这些形式,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俗,不推荐,也不表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就是“烧夜纸”。灵堂前负责司礼的两人分站两侧,负责烧纸、倒酒,所有孝子们跪在灵堂前,手拄喪棍,司仪主持人或总管先让孝子致吊唁词和答谢词,然后依次喊人烧纸:总管、土工、娘家舅、娘家侄儿、亲家、亲家侄儿、姑父、姑舅、姨夫、姨表、本家叔伯、老朋友、小朋友,最后所有孝子齐磕头,烧纸结束。整个过程吹手们一直要吹打,曲调必须是悲哀的,绝对不能吹喜庆的曲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上,孝子们还要给娘家人“看夜酒”,也就是备些酒菜请娘家人喝酒,一起坐下来拉拉家常,让两家人的亲戚关系更加亲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葬当天,阴阳先生会确定出殡时间。延川本地阴阳不注重这一时间,所以出殡时间多在早饭后,延安的阴阳一般安排早早出殡,比如七点、九点。榆林地域有在出灵前为儿媳妇“收头”一说,延安没有,这带有封建思想,不推广,就不多说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早,所有亲朋好友一起动手,花圈、花篮等东西装车,有些要放在坟地,多余的在坟地附近烧掉。随葬品得单独整理一起,专人负责运送,丢了很麻烦。棺材一般用车拉,车到不了的地方用架子车拉,架子车也到不了的地方只能人抬。一切准备就绪,阴阳先生会喊:起恙了。所有人得背过脸去,防止被“恙打”了脸,据说恙打了的人会软弱无力,还会得白癜风。阴阳先生一阵念叨后,喊到:起身。放炮的先行,吹手开路,摄影师穿插其中,土工们拉着棺材随后,接着是所有孝子孝女依次各列一队,手持喪棍出殡,所有孝女们头顶一整块白纱(现在也不讲究这个了),边哭边走。其他亲朋好友紧随在后,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坟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棺材依旧不得落地,起码得放在木头上。阴阳先下到墓窑,安顿一番,随即吊棺材下葬,棺材入墓窑,按坐字放正,再放入洗嗽用品等纸货,在墓窑口棺材前放好三条腿桌子,放上祭品,点上长明灯,就可用“墓掩石”封墓口了。封墓前还要将铁锨烧红,把酒或醋浇上,也有浇油的,用那味熏墓窑,随即盖上墓掩石,随即回填土。点长明灯为的是保持墓室内真空状态,浇酒浇醋浇油为的是杀菌,净化墓室,都是为了让尸体保留的更长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填的土快要掩埋墓口的时候,阴阳先生开始为逝者“招魂”。“招魂”也是起源于屈原投江后。阴阳先生会将什么“东不能去,西不能去,南不能去,北不能去,只能乖乖到这儿来”的咒语念叨一气,所有人还得背着脸,之后继续回填土。引魂杆在墓口前插起,孝子们在下面踩土夯实,一边提拔着引魂杆,据说小孩子拔了引魂杆能长高,所以很多孩子会拔。所有到坟地的人都要填土,其实是替孝子们和土工们出点力,帮点忙,但却叫做“添福”,一个人填土累了,得把铁锨扔在地上,另一个人才能拾起再填土,不可直接从别人手里接过铁锨。有些事接着干好,埋人的事接着干就不好。阴阳先生会在这个时候安顿坟地的土神。坟头堆圆就好,要砍一颗极旺的篙柴栽在坟头,浇水,取“坟头生财”之意,也有固化坟头的作用。坟的四周放上花圈、花篮,前面插上喪棍、幡子,四周抹去人的脚印,阴阳先生按“坐字”安放好供桌,摆上祭品,所有人再次在坟前烧纸。其他孝子可在烧纸后换掉号衣,以后不再穿号衣吊唁,儿女不可,要等到三周年时方可换下号衣。“换号”就是脱下号衣,在香火上燎过,然后撕开就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葬仪式结束。回到家里,阴阳先生开始为住宅安土,撒五谷,之后阴阳先生的工作结束。有些阴阳先生会坐席吃饭,有些不吃就要离开,孝子得先答谢,钱一般一两千,也有多的,烟酒各一两瓶一两条皆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孝子们在回来的路上要捡些柴木,意为“财源广进”。讲究的孝子从老人去世那天起不洗脸,安葬回来后就可以洗脸刷牙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就是吃席。吃席当然还是先要请娘家人先入上席坐定,其他人的次序就没那么严格了。以前红事白事都要“吃八碗”,八碗分“硬八碗”、“软八碗”。硬八碗都是肉,肉的摆放都有很多讲究,比如白事的话,白肉要摆在桌子最上方,且肉表皮要对着主席方位,红事的话红肉要放在桌子最上方,千万不可错乱。现在基本没有“八碗”这种吃法了,也不讲究这些了,但“吃八碗”代表“行门户”、“跟事情”的说法却延续了下来。有些有钱人家从老人去世到安葬一直会吃流水席,也就是每天都吃八碗,但毕竟是少数,光景可以一些的人家会摆“三昼两夜”五顿的八碗席,一般人家也就在安葬当天中午摆一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吃席结束,拿钱算账送吹手,送搭灵棚的,送流动餐车的,带着回退的肉送娘家人,再送其他客人。还要以礼谢忱土工、总管、缝号帽的、剪岁数纸的等各种帮忙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此,葬礼仪式才算结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续还有些礼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葬后的当天夜里,孝子要送纸火到坟墓的半路,第二天再近些,第三天到坟地,意思是为刚上山的老人送行壮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七”、百日、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儿女们都要披麻戴孝上坟祭奠,以后就逢年过节祭奠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个祭奠过程其实是对逝者逐渐淡忘的过程,也是为活人祈福的过程,逝者自然安息了,毕竟活着的人还得继续生活,这才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补充说说清明节和寒衣节的祭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说一点忌讳,男人可以单独上坟,女人是不能单独上坟的。这或许是由古时女人的地位决定的,再者女人本来代表“阴”,“克”不住坟地的阴气,容易得病,所以女人上坟必须要有男人陪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明节是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陕北人每家每户都会上坟祭奠先人。好多人认为清明节和寒食节是一个节日,原因是这两个节紧挨着,其实不然。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五号左右,不用细说。清明节的前一天就是寒食节。寒食节本来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纪念贤臣介子推设立的节日,这一天禁止生火,得吃凉食。寒食节前一两天,陕北人大都会蒸“子追”一类的面食。其实“子追”是“子推”演变来的地方口音,还是为纪念介子推。因为清明节时花木都泛活了,给“子追”等各式各样的面食粘上花花叶叶,或者直接捻成鸟、兔子、蛇等一些动物的形象,再点上红绿,是对节气的一种迎合,也可以理解成变着花样纪念先祖的心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慢慢演变,寒食节和清明节就重合着过了。在这两天祭祀先人,都可以。祭奠的时候,不烧纸钱纸火,将纸钱纸火撕开撒在坟上即可。祭食、“浇奠”和平日没有差异。祭食还是一样的肉、面食、水果等等的吃食,要切成碎块,就是馍或者“子追”也要掰开放在供桌上,不能一整个摆放。“浇奠”用的水要兑点酒,有酒味即可,多些酒更好,这样先辈们就有饭有酒有水了。同样的意思,清明祭奠不能放花炮,但是香还是要点的。这两天不管在什么地方动土是随意的,没忌讳,所以大家都在这两天给坟上立碑、栽树、填土,甚至整修陵墓,一年中的其他时间就基本不再动坟上的一草一木了,如果要动,就得请阴阳先生看日子了。十里乡俗不一般,有些地方还是会烧纸、放炮,就看各自的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对清明节天气的越来越暖,农历十月一日的“寒衣节”就是越来越冷了,因此后人要在这一天给先人们“送寒衣”,不让先人们在另外的世界受冷。寒衣节的祭品、祭奠过程与其他时间的祭奠也没有什么差别,就是多了一个烧寒衣的环节。寒衣当然还是纸火一类的,并不是真的衣物,孝子们将置办好的“衣物”纸火在坟前烧了就算完成了。至于逝者能穿上穿不上,鬼知人不知,不过体现的还是一种孝道和祭奠文化。</p><p class="ql-block">作者:杨永圣2023.4.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