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怼”应讲常情常礼

杨家老兵

<p class="ql-block">每当打开网页上对某一问题的论争帖,时常觉得似乎有一股刺鼻呛眼的“火药味”迎面冲来。</p><p class="ql-block">一些网怼①、网战参与者,虽然无冤无仇又无前嫌,却将对手视为敌手,在些许小事上,针尖对麦芒,相互讽刺、挖苦、贬损、斥责,言词语调硬梆梆,冷冰冰,虽看不见横眉冷对,字里行间却透出森人的寒气。这种种情理失范和反常现象,引起了人们的焦虑和忧郁。</p><p class="ql-block">老子早就指出:“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里的常,主要指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和正确的社会规则及纲纪伦常。人们只要既按自然规律办事,又践行人类社会的通行规则和正确的人情事理,言谈举止处于合情合理的常态,就会吉祥顺畅。如果邪心妄为,违背常理常情,则多有凶险。笔者认为,心态的失常,情绪的失常,人情事理的失常,正是产生网乱、网闹、网暴怪象的症结所在。</p> <p class="ql-block">爱因斯坦先生有句名言:“道德毫无神圣之处,它纯粹只是人之常情。”《史记》中早就有这样的论断:“非人情,不可。非人情,难近。非人情,难亲。”人之常情,是指对某件事情的做法符合普遍的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符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白衣苍狗无常态,璞玉浑金有定姿”。尽管星移斗转,世事变换,但经实践证明,凡属正确的思想理念、人之常情和行为规范,总会被世人公认,总会代代传承和发扬,经久而不衰。网德建设,应当将创新和守正、守正与守常契合,着眼点要高大,立足点要平实,将网德渗透到为人处世的常理常情中,形成健康文明的常态,才能产生天天见进、久久为功的效应。</p><p class="ql-block">根据网络特点和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冒昧提出网德建设尤其是网上论争中应保持四种常态——常情,常理,常礼,常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讲常情——心怀善念,键下传情</span></p> <p class="ql-block">“路当平处经行稳,人有常情耐久看。”(南宋戴复古)说到世间人情,一般常提到的是“三情”:亲情,友情,爱情。此外,根据孔夫子说的“泛爱众”,墨子说的“兼爱”,孙中山先生说的“博爱”,“三情”之外的人情拟可称为爱众之情,简称众情。 </p><p class="ql-block"> 网上际会的对象,绝大多数非亲非故,无牵无扯。但是能在网上际会相晤,也是一种难得的情分,理应珍惜。将键盘和电波当作传情物,化为沟通心灵的无形桥梁。虽然一时谈不上温情脉脉,起码应有共情同理心,以友善与平和的态度相待。和气生财,和气也可以生情。网上交流,难免意见相左,有时还会发生言语互怼,但是不能因此而冷酷,不能自树“假设敌”,不能说伤情的话,更不能做违情绝情的事。 </p><p class="ql-block"> 在这方面,司马光和王安石可作为效仿的榜样。两人是挚友,又是政敌,你方唱罢我登场,轮流做宰相,政见严重对立,而友情丝毫不改。当司马光落魄时,王安石向皇帝称其为“国之栋梁”,对其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从而保全了司马光的性命。而当王安石落难有人落井下石时,司马光站出来百般为其辩解,并向皇帝夸王安石有“古君子之风”,救了王安石一命。皇帝这样高度评价两人:“卿等皆君子也!”</p><p class="ql-block"> 保持健康的人之常情,关键在于怀善意,防敌意。可能有人曾受过网骗网暴,但不能见几只蚂蚁就误以为遍地黑。人的情感是双向的,你给人以热诚,会迎来春风拂面;你给人以冷酷,难免会遭受刺骨的寒风。对他人不同意见多往好处想,调换一下角度看,尽量求同存异,并容人之异,达不成共识也不要伤了感情,交不成朋友也不能结怨树敌。</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秉常理——据理论争,通权达理②</b></p> <p class="ql-block">“万事有常理,中智皆能知。”(南宋陆游)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有论争双方都依据常理对某一问题展开争辩,各抒己见,平等交流,彼此才能想到一起,才容易达成共识。正确的道理一般指真理,是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结论。它不是枯燥乏味、百无一用的空洞说教,而是实际应用的最高智慧,是理解世间人情事理的钥匙,也是统一凝聚共识的准绳。</p><p class="ql-block">有些人在论争中所以发生无谓的争论,无聊的对仗,问题出在自以为是,各执一端,离开公理争私理,离开正理争歪理,甚至“不争(蒸)馒头争口气”,无理也要搅三分,闹意气,争高低。这样必然会越争离真理越远,离论争的初衷越远,越争越颟顸。</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同论敌对决讲真理不讲面子,争是非而不泄私愤的胸襟和气质,堪称世范。先生一生的论敌甚多,仅当时社会名流就有十多人。先生虽然说过对怨敌一个都不宽恕的话,但他“不宽谅”的是论敌的政治思想观点,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确实一点不留情面。在实际生活中,却是惺惺相惜,原谅过不少曾经跟他发生过笔战的人。比如他帮助论敌、批评家成仿吾,跟中断联系多年的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宣称他同郭沫若之间的“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鲁迅先生对所有论敌的文学成就更是一直持有公正无私的评价,不“恨屋及鸟”,更不因人废言。在他去世前三个月,当斯诺请他写出中国当代最好的五名杂文家时,他欣然开列出的名单依次是:周作人、林语堂、周树人、陈独秀和梁启超。尤令人称奇敬佩的是,此时先生与胞弟周作人的关系已决裂了13年,同最大的论敌林语堂的论战也持续了9年多,仍然将两个论敌名列到五位赞肯者的前两位。在鲁迅先生逝世后的第四天,林语堂特意撰写了《鲁迅之死》一文,称誉鲁迅为真正的“战士”。</p><p class="ql-block">事实证明,无论线上或线下进行论争,都需要以坚持真理明辨是非为出发点,以据理争锋达成共识为落脚点,坚持己见又尊重他见,争是非不闹意气,自觉做到歪理服从正理,私理服从公理,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这样才能达到理通心通,情理容融,实现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行常礼——自尊尊人,言则有礼</b></p> <p class="ql-block">我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的重要性体现在四句话中: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p><p class="ql-block"> 网络交际的对象,一般互不相识,素未谋面,然而,键交可代面交,言会可通心会,能否达到“顾此诚未逢,欣然与心会”的佳境,礼仪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上网讲常礼,并非搞什么繁文缛节 ,而是尊重别人,平等相待,讲究礼貌。突出地表现在用语上。鲁迅先生指出汉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官,形美以感目。然而,语言是蜜糖,也是利剑。更有甚者,还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之说。与同一个人沟通,同样一件事情,运用不同的语气辞令,会产生截然不同以至完全相反的效应。发生网怼网骂的原因,往往由于某句话失礼,或某个表情图像使用不当,或者发帖者无意,收帖者多心,由误解生发误怼误撞。可谓一言不合,反目成仇。由此看来,用语讲礼貌,讲艺术,讲分寸,并能容言容人,是网德修养的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法国当代思想家、哲学家巴迪欧,写过《论争》一书,记述了他与学者米尔纳在政治与哲学方面长期论争的内容和经过。两位学者同样关注过六十年代的中国,也都曾是“毛主义者”,后来在政治哲学观点上分道扬镳,双方长时间进行了对立学术观点的争辩。两个倔老头的可敬可爱之处在于,唇枪舌剑而不破口,针锋对决而不失礼。在论争过程中,时而激烈,情绪激奋却没有一句出格的话语;时而和缓,心平气和地娓娓而谈。最后,两人对立的观点丝毫没有融合的迹象,但始终没有影响到正常交往。</p><p class="ql-block">他们这种文明论争的好风格,很值得网民们效法。</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守常规——循规守法,文明交往</b></p> <p class="ql-block">《韩非子》中说:“万物莫不有规矩。”</p><p class="ql-block">上网要讲网德,同时也要遵规守法。遵规守法与讲道德并行不悖,前者乃是后者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林肯所言: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p><p class="ql-block">网络不是德荒之地,也不是法外之地。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相较,自由度较高,随意性较大,但它和现实世界一样需要遵循共同的规矩和法律。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要以循规守法为前提,并且要尊重他人的自由。有这样一些人,整天仁义道德挂在嘴边,却只是用所谓的道德绑架别人,自己不仅不实行,还挖空心思钻法规的空子,借伸张正义之名,行网凌网暴之实。这种伪君子的做法,往往是害人不利己,反而更害己。</p><p class="ql-block">“须是常规检,回头自忖量。”(宋代吴处厚)如今,我国有关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的法规相继出台,日臻完善,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每个网民要严格按照网规网法规范自己的言行。我们不妨学学古人喜来、怒来、怠惰时、放肆时“一点检”的办法,每当在网上进行论争,发表异见,激烈互怼,都自觉对照有关网规网法的条款,做到键键点检,句句点检,帖帖点检,不做无根据的揣测,不发伤人自尊的狂言,不行违规违法的举动,不触红线,把牢底线,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好网民、好公民。</p><p class="ql-block">注①网怼:指网上不同意见的论争、论战或对决。</p><p class="ql-block">②通权达理 :意指通晓权变,悟透事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