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达超、吕照文集《流淌的岁月——多彩黄河几字弯》作品赏析

大青山人-影像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封面,邓九刚先生题书名</p> <p class="ql-block"> 书中插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流淌的岁月—多彩黄河几字弯》</p><p class="ql-block"> 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本文集取材于黄河并重点以黄河几字弯广义的河套地区(黄河青铜峡口--皇甫川口)为主要创作范围,作品以随笔散文为主,共集结60余篇历史、文化散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集由沧桑岁月、故塞长风、地域风情、往事回忆、轶闻传说、饮食文化、红色革命记忆七部分构成,重点讲述与介绍河套地区的悠久历史、地域风情、文化形态等,内容涵盖河套地区古人类文化遗迹、贺兰山与阴山岩画、古代黄河与军事、昭君出塞与文姬归汉、黄河航运及古渡码头、黄河灌溉、垦务历史、西口移民、康熙巡幸河套、四公主开边抚民、长城与黄河握手、民俗风情与饮食文化、红色革命足迹等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集多数文章通过亲身探考与走访进行创作,以文学手法讲述河套故事,进而赞美河套地区的古往今来,歌颂母亲河,歌颂伟大的华夏文明,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歌颂各民族团结与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本文集还紧扣时代,联系现实,旨在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考察长城时的重要指示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切实推动与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保护长城等历史文化资源及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鼓与呼。</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 邢野</p><p class="ql-block">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用她川流不息的乳浆,携带着诸小弱水,越过中华大地的山川沃土,哺育着炎黄儿女的子子孙孙,谱写着中华大地的文明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她倾诉着国人饱受侵略掳掠与压迫的血泪史;她呐喊着,唤起中华儿女英勇地进行反抗。曾几何时,她痛苦地指责那些贪婪的企业家,把废水污物倾倒进无声的河床,污染着这条母亲河,影响着两岸人的生活,摧残着两岸的动物与植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国人已真正地明白,这条古老的母亲河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由是,我们热爱黄河、建设黄河、赞美黄河、歌颂黄河。那滚滚滔滔的河水正在日日夜夜浇灌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的家园、富饶的土地。她是生命的摇篮,被世人所赞美。我们携手同往,倾心同愿,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摸母亲河的脉搏,询问着母亲河的安康与冷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达超君生在黄河畔,历时十年余,跋山涉水,先后三次真真切切地走过黄河中上游流域,跨越黄河滩、饮过黄河水、尽食黄河鱼。记录了黄河两岸的历史文化遗址、古塞长城、寺庙碑坊、山涧沟壑、湖泊沼泽、渡口路桥、村屯族人、田园山庄。倾听、欣赏着鸟兽的嘶鸣,聆听着乡民河汉高亢的山曲民谣。凡此桩桩件件,耳濡目染,凡“九曲十八弯”,弯弯绕绕皆亲身经历,且如实记录在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位哲人说过,最有发言权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他和他们,热爱黄河,像儿女热爱母亲那样由衷地歌颂、虔诚地赞美,难能可贵。达超君从事业余创作三十余年,多部作品获奖。愚有幸率先品读达超君及其女儿吕照合著的大作,凡七辑六十七目,诸如《回眸秦直道》《黄河古渡君子津》《康熙巡幸塞外河套》《走西口——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古老河套长城长》《巍巍阴山话长城》《凤凰洞》《放河灯》《段绳武与河北新村》《妖精太太与唐公喇嘛》《小米窝窝》《追寻河套红色革命足迹》等文稿,桩桩件件,有理有论、有血有肉,是草根文化的寻觅,是乡土文化的写照,字里行间浸透着家乡泥土的淳淳气息与风土人情的浓浓厚意。犹如河套的大烩菜,托克托的开河鱼,清水河的小米粥,品不够、吃不够、想不够、看不够,那是真正的绿色文化。我每每扫视自己编史修志四十余年所收藏的12万册方志与文史资料,翻阅那数万人编修的万余种有关自治区、盟市、旗县、嘎查、村社的方志、文史资料中记载着的有关天文、地理、物产、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风情乃至天灾人祸等文章。字里行间,仿佛看到那些专家学者乃至撰稿人如何迈开双腿,去实地考察并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继以整理归类,甄选出关于“三亲资料”的真实与精华。再是挥笔泼墨、挑灯夜战。不虚构、不浮夸,不褒不贬,用乡间俗语、真人实事,书写出充满乡土文化、儿女情长且朴实无华的纪实性文章,铸就言之有物、闻之有声的不朽之作。如达超君考察了黄河上游自青铜峡口到中游禹门口之间沿黄河两岸的石嘴山、磴口、三湖、南海子、河口、巡镇、碛口、壶口等许多古渡码头以及龙壕碛、天桥碛、灰条碛、肖木碛、五米碛、小黑叶碛、黄黑峁碛、黑峪口碛、佳芦碛、大同碛等险滩大碛,真实了解、体验与感受到了当年许多从事黄河运“河路汉”的艰辛事例,也印证了老人们口中大同碛上跌碛与壶口处拉旱船并非空穴来风。所有这一切,让他脑洞大开,也使他受益匪浅。阅其文、知其人,明其事、知其理。而令人感慨的是,当今诸如此类充满泥土气息的“草根文化”之作为数尚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热爱这部作品,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的汗水,句句段段留住了记忆、赞颂着今人、激励着后人,乃真真切切的“传世之作”。敬重这些普普通通的不善言语、不善修饰、辛勤劳作,默默从身边走过的文人。达超君乃其中一员。是为序。</p><p class="ql-block"> 邢野,系内蒙古文史馆馆员2022年5月22日于内蒙古通志馆</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吕达超,男,大本学历,高级工程师,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北方城乡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呼和浩特市文化和旅游行业智库专家库成员,呼和浩特市科技协会、长城科普协会智库专家,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作家协会理事。从事业余创作30余年,曾有多篇专业学术论文、文学作品获国家、省(区)级奖项,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文学类作品百余万字,并出版《记忆清水河》图书一部。</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吕照,女,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幼热爱各类艺术,中学时就与文学结缘,曾获市级中学生作文竞赛二等奖。多年来笔耕不辍,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先后发表和出版文学类作品近30万字。喜欢在网络平台发表随笔,记录生活点滴。</p> <p class="ql-block">作者吕达超与吕照 (父女)</p> <p class="ql-block"> 书中插图</p> <p class="ql-block"> 书中插图</p> <p class="ql-block"> 书中插图</p> <p class="ql-block"> 书中插图</p> <p class="ql-block"> 书中插图</p> <p class="ql-block"> 书中插图</p> <p class="ql-block"> 书中插图</p> <p class="ql-block"> 书中插图</p> <p class="ql-block"> 书中插图</p> <p class="ql-block"> 书中插图</p> <p class="ql-block">   作者采风花絮</p> <p class="ql-block">   作者创作采风花絮</p> <p class="ql-block"> 作者创作采风花絮</p> <p class="ql-block"> 作者创作采风花絮</p> <p class="ql-block">  作者创作采风花絮</p> <p class="ql-block">本篇图片:呼市城档馆、清水河县委宣传部及宋澎涛、彭晓明、宋光耀、杨茂田。</p><p class="ql-block">本篇策划:默川人</p><p class="ql-block">本篇编制: 大青山人</p><p class="ql-block">二0二三年四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