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图”

宁施

<p class="ql-block">  《半生糊图》是何贯之先生半生创作积聚的作品选集。</p><p class="ql-block"> 挚友何贯之与我于2012年结缘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旗下的岭南会展览馆。彼此共事其间,合作非常愉快。他任艺术总监,我负责文字编辑工作。每个项目,他总是高效认真,令人满意地完成美术设计工作,两年时间,策划举办展览数十个,以及编辑出版《客家泥塑》等书籍。</p> <p class="ql-block">  我十分钦佩何贯之具有民间特色与丰富层次感的装帧设计。他为人朴实,乐于助人,在岭南会展览馆平台广结善缘,工艺、美术、电台媒体朋友众多。并以他扎实的美术基础和独特的艺术眼光,发现无数工艺美术精品推荐在岭南会展出,与展馆同仁一起,利用这个展览平台宏扬中外优秀文化,宣传大师佳作,又积极培养扶持工艺美术新星。每逢展览,他都亲力亲为,负责陈列设计,布置陈列展览。其中许多重要展览都编辑出版宣传书籍。例如:近年出版的《把情感捏进泥巴—雕塑家万兆泉画传》:</p> <p class="ql-block">  何贯之负责该书籍的装帧设计和摄影工作。仅摄影一项,他就多次往访万兆泉先生,为拍摄万大师散布在各处的城市雕塑作品,无数次扛着笨重的摄影器材,独自前往白云山、雕塑公园、上下九步行街等地拍摄。而拍摄这些在山上,或公园林荫下的作品,大多处于逆光环境,要获得良好效果实属不易。为力求尽善尽美,常常要在早晨、傍晚,或阳光灿烂之时,或阴雨晴天之后,根据不同的光影情况,反复作多次尝试才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很难一蹴而就。半生以来何贯之不辞劳苦,流下无数汗水,做了大量工作。并以自己的特长,推介了无数大师、成就了无数少师。而且辛勤的付出,往往与酬劳不成正比,有时还会受到误解、责难。而他从不争辩,象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一样,从来只顾耕耘,从不计较个人酬劳,从不追求个人收获。数十年过去,他依然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正如有人说:”漫画家廖冰兄是为别人活着,不是为自己活着。” 我感觉何贯之半生以来也是一个为别人活着的人。</p><p class="ql-block"> 如今,何贯之到了花甲之年才得以静下心来专心创作,并将积聚数十年的作品整理成册,看到他的《半生糊图》感到十分难得,难得在于他半生只为别人添彩,现在终于向人们展示自己为人间添彩的作品。这批作品跨越数十年,分油画、水彩、素描、摄影、装帧设计等几部分,捧阅再三,反复观赏。</p><p class="ql-block"> 感到这些创作显示了他扎实的美术基础,素描速写线条娴熟,明暗把握准确,表现对象质感性强:</p> <p class="ql-block">  摄影恰到好处地把握精彩瞬间,光影微妙,色彩丰富,具有油画效果。</p> <p class="ql-block">  最为精彩是他创作的油画。作品涉及风景、人物、花卉等等。例如:题为《北海外沙渔港》的作品,笔触写意与细腻统一,色调和谐,冷暖融合,情景交融,诗意盎然,宁静抒情,予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又如《大海的儿子》,古典主义的色彩基调,融合印象派艺术的表现方法,显示弄潮浪子在憩息,倒影在海浪中闪烁,使人感受到海水的声响与清凉,一切都在作者的观察印象与记忆之中创作而来,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予人以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我感觉这些作品都非常精彩!而作者却谦称为“半生糊图”。而不少既才疏学浅,又缺乏“工匠精神”的某些人,在标榜自夸“大师”、“专家”满天飞的人世间,可见何贯之的忠厚朴实,谦虚平和。有云:“谦虚使人进步。” 怀才而谦恭,大器必成!同时,又想到曾参与其兄张光宇先生设计动画片《大闹天宫》的张正宇大师曾说:“做人要谦虚,搞艺术不能谦虚。应当肯定自己还是有点成就,写字画画都要不断在肯定以往成就的基础上又抛弃以往的成就,不然就没有前途。”即既要有自信心,又不因过往的成就而背上包袱,踌躇不前。愿挚友何贯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青春唤发,在艺术之路上,创作更加绚丽多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宁施</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三年四月一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