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江楠</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296724</p> <p class="ql-block"> 福建人把“老房子”称为“古厝”,福州的三坊七巷最早生发于晋代,完善于唐五代,明清时达到鼎盛,如今坊巷内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福州自汉初始筑冶城,先后经历“五度为都,六次扩城”,形成“三山两塔一条街”的古城格局。福州形成了:古城“小三山”鼎立,中心城“中四山”耸翠,外城“外四山”环抱的特色城市。</p><p class="ql-block"> 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中写到“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p> <p class="ql-block"> 福州“三坊七巷”是传统古民居灰墙青瓦古朴大方最为典型的住宅,宅子以中轴为对称布置,依靠木结构承重。</p><p class="ql-block"> 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墙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作为装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古厝门面大都很朴实,走进院内,才发现内部布局别有天地,厅堂布局森严,高大开敞,不失官宦人家的气派。</p><p class="ql-block"> 庭院的布置匠心独运,一个六角亭,一株荔枝树,一片假山石,都安置得停停当当,意趣盎然。</p><p class="ql-block"> 古厝内部装饰以隔扇、窗棂、栏杆等细部精雕细刻为主。</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民居以木结构作为建筑支撑,以特色的装饰木雕独立于中国民居中,尤其是对门窗扇的雕饰更是精巧华美,也是受到明清江南风格的影响,在工艺精美的装饰木雕的点缀之下,三坊七巷显现出福建别具一格的特有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在窗雕上有榫接式图案漏花、纯木雕式窗扇等各种样式和透雕式、浮雕式等各种技术手法。通过工匠的精心设计,利用直线型、曲线型等造型为榫接式漏花雕刻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装饰效果。</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古厝有灰色和白色两种主打颜色,人们也习惯将其称之为灰瓦白墙;在部分民居建筑的木构装饰上会配以黑色、红色以及金色等颜色作为点缀,在绝大多数的古厝当中几乎为木材原色,最多也就是上一点清漆,很少把木材漆为其他颜色,这也让现代人近距离地感受到福建人低调,也蕴含着福建人民祈求吉祥、消灾弭患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古厝无论是大门还是房梁、窗户还是墙壁,都有精美的雕刻,雕刻的题材丰富、内容多样,不但有花鸟鱼虫、奇珍异兽,也又有梅兰竹菊等植物,还有神话故事、人物传记、琴棋书画等内容,美轮美奂,令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古厝的封火墙有黑白两种颜色,有别于其他多数地区,福州的传统墙面本就有两种不同的颜色——白灰和乌烟灰。</p><p class="ql-block"> 福建古厝、庙宇的外墙、马鞍墙大都用乌烟灰,少量辅以白灰、红灰等其它颜色,大型建筑如福州白塔、南门用白灰色。</p> <p class="ql-block"> 乌烟灰,又称为锅底灰,是利用柴火灶附着在锅底和烟道中的烟灰,混合白灰经过白醋浸泡发酵而成。过去有专门清理炉灶、烟囱并收集乌烟灰的工人。</p><p class="ql-block"> 据《福州双杭志》记载:清朝时,汤房巷建有澡堂,乌烟颜料工人与油漆工人同池沐浴,两派工人互相嫌弃引发争端而斗殴,造成人命案,澡堂被迫停业。</p><p class="ql-block"> 在传统行当消失之后,现代制作的乌烟灰则用毛竹烧制,或使用成品的炭黑。</p> <p class="ql-block"> 福州的乡土作家唐希在《福州三坊七巷 墙体刷黑有学问》中介绍,“由于南方多雨,采用乌烟灰刷墙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效果。”</p><p class="ql-block"> 从其文章中可以得知:使用乌烟灰因福州地处亚热带多雨多台风,乌烟灰有较好的防水功能,可以对民居建筑外墙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后,随着居民以煤球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木材烧火燃料,使得乌烟灰这种颜色材料也就成了稀有物,三坊七巷民居在此之后有部分墙体便开始用白石灰粉刷。</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有名人故居、会馆、古物遗址,书店、小吃店、咖啡馆、文创店、影城等潮流业态琳琅满目,古厝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充满文化气息又不乏浓浓烟火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