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的故事之十七 天桥往事

海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〇一一年,七月份北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周末下午,同事有两张郭德纲相声晚会的票,在天桥北京德云社剧场演出,让我与他一起去观看,我很高兴,来北京两年多了,还没有去过北京德云社,这是一次好机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天桥离我居住的芳庄地方并不远,几站地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德云社剧场位于京味民间艺术发源地----天桥,是由始建于一九三三年的天乐戏院改建而成,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可同时接待300名观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北京德云社”演绎传统相声、鼓曲等曲艺形式演出为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天的下午,我们乘坐公交车,到天桥北京德云社剧场看演出,有机会去了天桥的所在地,漫步在天桥之时,看到现在的天桥,是后来重修的,老桥早已不存在了,这里早已不是人们传说中的老北京天桥样子了,这里已是繁华的街市场景,车辆川流不息,人们熙熙攘攘 ,只有那几尊天桥八怪的雕塑在那里,方显示着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桥的由来是“天子之桥”,或者叫“祭天之桥”,皇帝从紫禁城出来,一直往南走去天坛和先农坛,必须要经过龙须沟,于是,就在龙须沟上架了一座桥,天桥因此得名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漫步在天桥的区域,看到天桥那八大怪老把式艺人的雕像,翔翔如生,仿佛那一百年前的影像复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事后查找了一些资料,对老北京的天桥有了一些认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桥,准确的说应当有两个含义:一是桥的本身,天桥是建在龙须沟上,三十年代就已拆除,一是因桥而得名的地方。天桥作为一个地名一直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上天桥一带是一个有自身特色的区域,但不是一个正式的行政区划范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桥因市场的兴起而繁荣发展,而这一市场,又是面向平民大众,集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为一体,文商结合, 互为促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的兴起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天桥在它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天桥平民文化,因其生根于平民百姓之中故虽历经沧桑,却能持久不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桥曾是北京城最大、最全、最繁华热闹的娱乐场所,是最火爆、最集中、最吸引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里曾汇集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是各色人等的表演场,有如人生百态的绝佳民俗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放前,许多江湖艺人在天桥“撂地”。所谓“撂地”就是在地上画个白圈儿,作为演出场子,行话“画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锅是做饭用的,画了锅,有了个场子,艺人就有碗饭吃了。天桥市场的杂耍表演是一大特色,不但项目繁多,而且技艺高超。这里介绍的,仅是其中数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拉弓 拉弓用的弓是硬弓。艺人在表演这个节目前,请观众中力气大的人进场试拉。试拉者憋得脸红脖子粗,最多只能将弓拉开一半。艺人却能将弓轻松地拉开,还能左右开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举刀 举刀也是显示臂力的节目。所用大刀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差不多。张宝忠能用双手、单手将刀平托起,也能用单手将刀竖着举起,还能把一二百斤重的刀舞动起来,连“背花”都能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抖空竹,空竹是北京的民间玩具之一。德子是光绪年间人,因生活困难,就到天桥市场撂地,表演空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舞叉 舞叉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目。过去在北京走会队伍前面大多数都有舞叉的,起到开道的作用,故北京人把舞叉又叫“开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爬竿 爬竿是民间杂技中的传统节目,于正明和他的徒弟在竿顶能表演各种动作,如“扯顺风旗”、“倒立”、“站竿”等,十分精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耍中幡 中幡由竹竿制成,高约三丈。竿顶有红罗伞,伞下挂着一面绣字的标旗。表演者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车技四十年代,在天桥表演车技的是金业勤兄妹。他们的绝技很多,最拿手的是骑车过桌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硬气功在天桥表演硬气功的人很多。朱国良弟兄表演“油锤贯顶”,就是头顶一撂砖(约4-6块),另一人用油锤猛击砖,将它们击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还有皮影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睡钉板”,即将钉尖朝上的木板平放地上,演员脱光上衣,仰躺在钉板上,胸前放一块石磨扇,另一人用大锤敲击磨扇,将它打碎,而表演者前胸后背均无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元凯表演“崩铁链”、“捋铁条”、“咬铁条”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桥的娱乐、酒馆、茶馆、饮食、购物遍布两个市场及周边,其中也有为老百姓提供各种服务的设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里的说唱声、鼓乐声、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里上下翻飞腾挪的武姿,那里让人垂涎欲滴的各种吃食,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代人还知道的天桥名人有已故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和张寿成先生,他们在天桥演出过,此外还有京剧女须生 孟小冬、 李桂芬,唱评剧的新凤霞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中国以后,这些艺人都有了国家给的舞台,他们从地摊上荣登舞台,繁荣了我们的文化事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桥是北京平民艺术的发祥地,是多种艺术形式、无数艺人的摇篮。天桥的艺术底蕴、天桥艺术氛围的深广、丰厚是其他地方难以比肩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天桥走出的各行当表演艺术家能列出一大半响亮的名字,如候宝林、郭启儒、刘宝瑞、郭全宝、孙书筠、魏喜奎、连阔如、关学增、高凤山、新凤霞、梁益鸣、张宝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够了演出,人们不免想吃点什么。于是,天桥也成为了各色小吃与美食的汇集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像爆肚、牛杂碎、羊肚汤、酱牛肉、苏造肉、肉饼、豆腐脑、炸糕等,一应俱全。再挑剔的食客,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天桥一直热闹到50年代,很多老北京人或许对那时的事情还有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天桥,已然与过去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喧嚣市场截然不同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在天桥还出现过许多身怀绝技的艺人,人们把其中表演最奇特的成为“八大怪”,至今天桥还保留着他们的雕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老天桥早已不复存在,但一些地标性建筑还在,它们可以见证天桥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经过改造的天桥焕然一新,这里早已成为“德云女孩”的聚集地,在这里不仅可以听相声、交响乐,看歌剧,还能逛一逛价格实惠的天桥百货商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令人欣慰的是,现代化的、时尚的、规模宏大的天桥艺术中心已屹立在天桥的旧址,它必将续接天桥的文脉,把天桥宝贵的精神遗产传承下去,并随着时代发展而展现出与时代同步的更优秀丰富的艺术产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曾经最受老北京欢迎的娱乐场所,这里留下北京城的文化烙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望着远去的北京天桥,思绪万千,往事不再回首,它已成为历史长河中一瞬间,留在那个岁月,记住它,曾经有存在过的历史瞬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晚间的时候,前往了北京德云社剧场,观看演出,郭德纲和徒弟们的演出令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德云社” 最初由相声演员郭德纲先生创建于1995年,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曲艺人才,服务大众为主旨的曲艺演出团体,全体演员的艺术水平和艺德受到了京、津观众的交口称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德云社”在立足于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石上,以剧场为媒介向大众传播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让相声艺术回归剧场得以生存,为北京演出市场开创又一新亮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游客可以一睹老北京市井民俗文化的众生相,可以再次领略“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堂中引客入座的茶房,手巾把的纷飞,身着民间服装的演员、服务员溶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德云社剧场舞台上由戏曲、杂技、武术、曲艺四部分组成的综合节目,精彩夺目,使您置身于北京民俗传统文化的气氛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集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茶文化于一体的天桥乐茶园自开业至今共接待世界各地游客数十万人次。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云社剧场还曾接待了十余个国家的首脑和一百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仅1997年至今的三年中就有日本游客十余万人次,这里成为了北京民俗文化艺术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为宗旨的天桥乐茶园,在挖掘、整理和发展北京民俗文化艺术的同时,将竭诚为海内外游客和各国朋友架起一座友谊的“天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桥往事如烟,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那曾经的岁月痕迹,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别了,我的天桥。</p> <p class="ql-block">文字:海魂(张跃明编辑整理)</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